專家學者共議中共黨史黨建學發展

作者:    發布時間:2025-11-07   
分享到 :

由中國人民大學、井岡山大學聯合舉辦的中共黨史黨建學高質量發展暨全國第十一屆紅色文化資源研究理論研討會10月20日在江西吉安舉行。會議圍繞中共黨史黨建學的學科定位、自主知識體系的構建、發展路徑的創新等議題進行了研討,在知識體系構建、基礎概念研究、實踐功能強化、發展路徑創新等方面凝聚了廣泛共識。

加快構建自主知識體系。構建中共黨史黨建學自主知識體系是學科立足與發展的核心任務。中國人民大學黨委書記張東剛提出,黨的創新理論是中共黨史黨建學科建設的根本遵循和思想源泉。要把握學科體系,堅持國家戰略導向與學科生長規律相統一﹔把握學術體系,堅持“中國之路、中國之治、中國之理”相貫通﹔把握話語體系,堅持政治話語、學術話語與傳播話語融通轉化,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疇、新表述。華南師范大學陳金龍教授剖析了中共黨史黨建學自主知識體系的內在結構,認為其應包含學科知識體系、學術知識體系、話語知識體系、問題知識體系等四個層次分明又相互關聯的維度,這一知識體系必須是政治性與學術性、歷史性與時代性、繼承性與創新性、民族性與世界性的有機統一。中國人民大學宋學勤教授闡釋了中共黨史黨建學科與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的關系,提出明晰二者的“同”與“異”,是解決學科任務模糊、資源分配困境,實現兩大學科創新發展、協同發力的前提。與會學者一致認為,推進新時代中共黨史黨建學高質量發展,必須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扎根中國大地,回應時代之問,在構建自主知識體系上持續用力,在深化基礎研究上夯實根基。

深化原創性概念研究。概念是思維的細胞,原創性概念是中共黨史黨建學科建設的基石。武漢大學丁俊萍教授提出,深化原創性、基礎性概念研究,需要強化思想理論引領,以習近平總書記關於黨的建設的重要思想為根本遵循,以馬克思主義黨建學說為理論基礎,運用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對新時代黨的建設理論創新成果中的關鍵概念進行梳理、歸納與闡釋﹔重視馬克思主義黨建經典著作的研究闡釋,結合黨史研究成果,梳理重要概念的演變歷程﹔堅持理論聯系實際的馬克思主義學風,確保概念研究能夠切實服務於資政育人的學科使命。陳金龍認為,核心概念和標識性概念是生成基本命題的前提。當前中共黨史黨建學科建設的關鍵任務之一,就是系統梳理標識性概念的科學內涵與邏輯邊界,並厘清概念與原理的層級關系,從而構建一個層次清晰、結構嚴謹的概念系統。江西師范大學周利生教授以“黨內政治生活”這一核心概念為例,展示了中共黨史黨建學核心概念研究的基本范式。他認為,概念的理解存在動態與靜態、廣義與狹義之分,需在學術研究中加以厘清,推動形成統一、規范的認識。

強化學科實踐功能。中共黨史黨建學科具有鮮明的實踐品格,服務於黨的建設和國家治理。張東剛認為,中共黨史黨建學科應發揮理論解碼、智庫轉化、課程供給、人才輸送等四大功能,以服務支撐新時代黨的建設。要深入闡釋“中國共產黨為什麼能”,為破解大黨獨有難題提供學理支撐﹔推動理論成果轉化為政策建議,增強對策研究的適用性﹔服務黨內教育培訓,開發與黨的創新理論同步的教學模塊﹔創新本碩博貫通培養機制,強化實踐能力培養。北京大學周良書教授闡釋了中國共產黨如何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智慧,不斷吸收蘊含其中的治國理政經驗、理念和方法,並將其創造性地運用於黨的建設實踐。紅色文化資源研究是中共黨史黨建學科一個充滿活力的增長點。井岡山大學張泰城教授通過翔實的數據展示了該領域的研究動態,他認為,紅色文化資源的研究朝著學理化方向發展,並在育人課程與教材建設、高層次人才培養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

創新學科發展路徑。面對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推動新時代中共黨史黨建學科高質量發展需要正視挑戰、開拓路徑。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柳建輝教授提出,中共黨史黨建學科建設面臨如何從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三大體系”的高度進行頂層設計,如何厘清其與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的關系並形成良性互動,如何解決機構設置、隊伍培訓、平台建設等挑戰。中國人民大學靳諾教授認為,中共黨史黨建學科的發展要緊密結合黨的理論與實踐創新進程,將學術研究與服務中國式現代化,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偉大實踐緊密結合起來,在師資隊伍建設、研究特色突顯等方面著力。湘潭大學張海燕教授提出,應將大數據思維引入中共黨史黨建學科研究,以推動研究范式的革命性變革。他認為,傳統研究多依賴抽樣史料和因果邏輯,存在視野局限﹔大數據思維則可以極大拓展史料邊界,揭示更深層次的規律,通過多源史料互証,有力駁斥歷史虛無主義。

(來源:《光明日報》2025年11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