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史六對”啟示錄》——
六次重要對談,一場思想洗禮
![]() |
|
《“黨史六對”啟示錄》:本書編寫組著﹔人民出版社出版。 |
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要“通過生動、深入、具體的縱橫比較,把一些道理講明白、講清楚”。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組織編寫的黨史學習教育讀物《“黨史六對”啟示錄》,就是從歷史中汲取智慧,讓黨的創新理論“飛入尋常百姓家”的一次有益探索。
“黨史六對”是指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發生的6次重要對談。“荷樹對”講的是1928年毛澤東和紅軍戰士在井岡山黃洋界荷樹下就“革命者就是要站得高、看得遠”問題的對談。“洞前對”講的是1929年毛澤東和鄧子恢在閩西蘇家坡圳背岩洞前就“領導者的任務究竟是什麼”問題的對談。“棗園對”講的是1943年毛澤東和陳雲在延安棗園就“怎樣才能少犯錯誤,或者不犯大的錯誤”問題的對談。“甲申對”講的是1944年毛澤東和郭沫若就《甲申三百年祭》一文進行的書信對談。“窯洞對”講的是1945年毛澤東和黃炎培在延安窯洞中就避免重蹈歷史上治亂興衰覆轍問題的對談。“趕考對”講的是1949年毛澤東和周恩來即將從西柏坡前往北平時就“進京趕考”問題的對談。
書中,每一對都以黨史故事為切入點,以新時代黨的創新理論為落腳點,體現了黨的歷史的一脈相承和黨的創新理論的與時俱進。“黨史六對”中蘊含的深刻思想,對當前黨團結帶領中國人民踏上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新的趕考之路,繼續考出好成績,在新時代新征程上展現新氣象新作為,具有重要啟示。
編寫組遍查相關文獻資料,去偽存真、去粗取精,力求以既准確又有代表性的史料反映主旨觀點。以“棗園對”為例,為反映陳雲畢生踐行實事求是精神,編寫組聚焦解放戰爭時期,從諸多事例中選擇了他人生中“‘緊急重大’的13天”“重要的72小時”,生動展示陳雲在東北戰場危急時刻堅持實事求是,果斷作出“堅持南滿”斗爭決策的歷史畫面。
創新是《“黨史六對”啟示錄》的鮮明特點。該書不僅在黨史學界首次提出“黨史六對”概念,而且在策劃、布局、撰稿等方面有所突破。6次對談體現了不同理論角度,照顧到了理論觀點的覆蓋面,同時在行文過程中,注重各觀點之間的相互照應、相輔相成。對各次對談的講述以散文筆法展開,小切口挖掘生動的歷史細節,環環相扣,現場感強,引人入勝。小開本、輕型紙、口袋書的形式,閱讀體驗佳,便於攜帶。書中還附有同主題6集微紀錄片的二維碼,可供讀者觀看。
《“黨史六對”啟示錄》追求把鮮活的思想講鮮活、把徹底的理論講徹底,形式、路徑、方法等不拘一格,實現了“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傳播效果,可謂一本大眾喜聞樂見的理論讀物。
《 人民日報 》( 2025年11月07日 20 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