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宜昌市史志研究中心打造“掌上史志館”受觀眾歡迎

作者:    發布時間:2025-11-10   
分享到 :

“掌上史志館”作為湖北省宜昌史志館的線上史志文化服務平台,包含VR史志館、黨史市情數字文獻庫、《史志宜昌》微信公眾號,集“館、庫、號”三位一體,創造性轉化史志成果,創新服務載體,突出線上傳播,讓服務“觸手可及”。

一是建強VR史志館。VR史志館全天候24小時不閉館,讓群眾隨時隨地線上參觀。運用VR全景技術,對線下的宜昌史志館、《崢嶸歲月》黨史專題展和《長江之子》藝術展,全方位掃描並上線,讓大家“雲上看館”“雲上觀展”。

二是打造數字文獻庫。掃描加工入庫市縣兩級黨史基本著作,志書、綜合年鑒等權威性黨史、地情文獻資料共計300余冊,方便群眾線上查閱。

三是深耕《史志宜昌》公眾號。以微信公眾號為核心,聯動視頻號、B站、今日頭條等多平台,同步宣傳推廣,累計發布推文、視頻原創作品近500個。入駐“我的宜昌”APP,將公眾號與其深度捆綁,讓史志文化真正融入市民的日常生活。

四是立足熱點選題。推出一批有深度、有爆點的推文,擴大公眾號關注度與影響力。如在三八婦女節,推出《三地縣委書記,宜昌女杰張清華》,閱讀量高達3.2萬。端午節推出中英雙語版MV《盛世端午 見証屈原》,宜昌國際傳播中心官網首頁及公眾號同步推播,觀看人數破萬。

五是注重系統策劃。謀劃一批可持續、影響大的重大項目,彰顯文脈,訴說歷史。如《古韻峽州 詩意宜昌》挖掘宜昌的經典詩作,展現城市文化底蘊。《似水流年,宜昌乙年往事》盤點宜昌大事,傳承城市記憶。《宜昌古八景》深挖方志文化,展現城市新貌。

六是倡導清新文風。由年輕干部為主導的“六一書院”,策劃項目、編輯推文,貼近年輕讀者。在推文中,大量引用“網言網語”,用卡通漫畫、動態特效,H5互動體驗,讓歷史變得生動有趣。

七是制作主打視頻。《百年輝煌》展現宜昌百年黨史,國家廣電總局全國推介。《為祖國而戰》搶救性採訪全市26名抗美援朝老兵,獲評全國“最受觀眾喜愛作品”。《信仰的力量》入圍全國黨史優秀作品展播。《美麗中國 志鑒宜昌》展現新中國成立75年以來,宜昌的輝煌成就。《宜昌味道 志膳至美》挖掘宜昌美食文化。《巴風楚韻 山水長陽》,獻禮長陽40年縣慶。《我的爺爺王登榜》記述宜昌人身邊的革命先輩事跡,征集珍貴文獻資料。

八是創新藝術表達。“長江之子”項目,以宜昌籍畫家作品,展現宜昌重大歷史事件和人物。“致敬屈原”書法創作活動,感知屈原愛國主義精神。《崢嶸歲月》連環畫情景再現紅色故事。《盛世端午 見証屈原》中,宜昌古琴非遺傳承人演奏《離騷》,弘揚屈原精神。史志干部古裝復盤七夕節古俗,傳承文化,別開生面。

九是線上線下互動。常年開展群眾互動活動,傳播紅色文化和地方歷史文化。“跨越84年,宜昌孩子獻給祖國的歌”“跟著屈原王昭君打卡宜昌”“屈原文脈 才藝端午”“龍飛九天 文興三峽---王昭君帶你打卡宜昌史志館”等系列活動,以網絡直播,線上抽獎、青少年才藝展示、積分游覽等形式,火爆全網,點燃現場。

截至目前,VR史志館瀏覽量突破20萬人次。《史志宜昌》微信公眾號訪問總量超500萬。多平台設立的黨史市情專區,查閱總量超10萬人次。“掌上史志館”以優質內容、豐富形式、便捷服務,深受群眾歡迎。

(湖北省宜昌市史志研究中心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