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新時代做好經濟工作的規律性認識

趙昌文 張怡恬

2025年11月11日  來源:經濟日報

黨的十八大以來,面對嚴峻復雜的國際環境和艱巨繁重的國內改革發展穩定任務,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瞻遠矚、總攬全局,對關系新時代經濟發展的許多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進行深邃思考,概括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形成和發展了習近平經濟思想,指導我國經濟發展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作為新時代我國經濟工作的科學行動指南,習近平經濟思想關於做好新時代經濟工作的規律性認識的內容,很多體現在歷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中。深入學習、系統梳理這些內容,能夠更深入理解習近平經濟思想的立場觀點方法,把規律性認識轉化為做好經濟工作的實際成效。

從原理性貢獻的角度深入理解

習近平經濟思想是科學、開放的理論體系,蘊含著對我國新時代經濟發展實踐經驗的總結,並隨著實踐發展而不斷深化、豐富,進而對實踐產生了巨大指導作用。從原理性貢獻的角度系統梳理這些規律性認識,可以將其歸納為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關於經濟工作要堅持黨的集中統一領導的規律性認識。提出堅持加強黨對經濟工作的集中統一領導,是習近平經濟思想的一個原創性貢獻。2017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我們堅持加強黨對經濟工作的集中統一領導,保証我國經濟沿著正確方向發展”,闡釋了堅持黨對經濟工作的集中統一領導的重大命題。此后歷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都對這一命題進行了闡述。比如,2018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必須堅持黨中央集中統一領導,發揮掌舵領航作用﹔2020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黨中央權威是危難時刻全黨全國各族人民迎難而上的根本依靠,在重大歷史關頭,重大考驗面前,黨中央的判斷力、決策力、行動力具有決定性作用﹔2022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必須堅持黨的全面領導特別是黨中央集中統一領導﹔2024年更是明確強調,黨中央集中統一領導是做好經濟工作的根本保証。可以看出,我們黨對為什麼堅持黨對經濟工作的集中統一領導、怎樣堅持黨對經濟工作的集中統一領導的認識在不斷深化。

二是關於推動高質量發展的規律性認識。2017年,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上作出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的重大判斷。同年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推動高質量發展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確定發展思路、制定經濟政策、實施宏觀調控的根本要求”。之后歷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的規律性認識,大都涉及高質量發展的內容。比如,2018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必須從長期大勢認識當前形勢,認清我國長期向好發展前景。這就指出了“變壓力為加快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動力”的前提。2021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必須堅持高質量發展,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是黨的基本路線的要求,全黨都要聚精會神貫徹執行,推動經濟實現質的穩步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這就把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同堅持高質量發展統一起來。2022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堅持發展是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發展必須是高質量發展,完整、准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2023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必須把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作為最大的政治,在黨的統一領導下,團結最廣大人民,聚焦經濟建設這一中心工作和高質量發展這一首要任務,把中國式現代化宏偉藍圖一步步變成美好現實。2024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必須統籌好培育新動能和更新舊動能的關系,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必須統籌好提升質量和做大總量的關系,夯實中國式現代化的物質基礎。這些重要論述,闡明了中國式現代化、經濟建設這一中心工作、發展這一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新發展理念、新質生產力和高質量發展之間的內在聯系: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是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和堅持發展第一要務的具體體現,是體現新發展理念的發展,也是以發展新質生產力為內在要求和重要著力點的發展。關於推動高質量發展的規律性認識及其蘊含的原理,是習近平經濟思想的又一原創性貢獻,形成了推動高質量發展的系統理論框架。

三是關於經濟工作出發點和依靠力量的規律性認識。發展為了人民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根本立場,也是貫穿習近平經濟思想的一條主線。2017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貫穿到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之中。在貫徹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的實踐中,我們黨深化了對經濟工作出發點和依靠力量的規律性認識。比如,2018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必須充分調動各方面積極性,形成全局工作強大合力﹔2020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人民至上是作出正確抉擇的根本前提,只要心裡始終裝著人民,始終把人民利益放在最高位置,就一定能夠作出正確決策,確定最優路徑,並依靠人民戰勝一切艱難險阻。

四是關於宏觀經濟治理的規律性認識。習近平總書記創造性提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並指出“供給側和需求側是管理和調控宏觀經濟的兩個基本手段”。這超越了局限於需求管理和短期調控的西方經濟學宏觀調控理論,為完善宏觀經濟治理體系指明了方向。2018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必須精准把握宏觀調控的度,主動預調微調、強化政策協同﹔必須及時回應社會關切,有針對性主動引導市場預期。2019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必須科學穩健把握宏觀政策逆周期調節力度,增強微觀主體活力,把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主線貫穿於宏觀調控全過程。2023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必須堅持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著力擴大有效需求協同發力,發揮超大規模市場和強大生產能力的優勢,使國內大循環建立在內需主動力的基礎上,提升國際循環質量和水平。2024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必須統籌好總供給和總需求的關系,暢通國民經濟循環。關於宏觀經濟治理的規律性認識,創造性地對加強宏觀調控、統籌好總供給和總需求的關系等問題作出一系列新的重大判斷、重要論述。新時代以來,我們黨正確處理供給管理和需求管理的關系,實現短期目標、中期目標、長期目標的有機統一,加強區間調控、定向調控、相機調控,主動引導市場預期,我國宏觀經濟治理日趨成熟,在抵御經濟風險、促進高質量發展方面發揮了巨大作用。

五是關於以深化改革開放增強經濟發展動力活力的規律性認識。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改革開放40多年的實踐表明,改革是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的關鍵。”圍繞以深化改革開放增強經濟發展動力活力,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了一系列規律性認識。比如,2019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必須善於通過改革破除發展面臨的體制機制障礙,激活蟄伏的發展潛能。2020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制度優勢是形成共克時艱磅礡力量的根本保障,只要堅定“四個自信”,堅持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勢,就一定能夠使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緊密團結起來,發揮出攻堅克難、推動事業發展的強大能量。2022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方向,堅持“兩個毫不動搖”﹔堅持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穩步擴大規則、規制、管理、標准等制度型開放。2023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必須堅持依靠改革開放增強發展內生動力,統籌推進深層次改革和高水平開放。2024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必須統籌好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的關系,形成既“放得活”又“管得住”的經濟秩序。關於以深化改革開放增強經濟發展動力活力的規律性認識,既涵蓋了改革與發展、改革與開放的關系,也包含了深化改革開放的核心,經濟改革的方向、目標和路徑等內容。在這些規律性認識的基礎上,新時代改革開放始終伴隨著經濟提質增效的進程,形成了改革開放和高質量發展互促共進的良好局面。

六是關於統籌發展和安全的規律性認識。隨著百年變局加速演進,世界進入新的動蕩變革期,我國發展面臨的安全風險也大幅提升,統籌發展和安全的重要性日益凸顯。2019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必須強化風險意識,牢牢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風險的底線。2020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科技自立自強是促進發展大局的根本支撐,只要秉持科學精神、把握科學規律、大力推動自主創新,就一定能夠把國家發展建立在更加安全、更為可靠的基礎之上。2023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必須堅持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動,以高質量發展促進高水平安全,以高水平安全保障高質量發展,發展和安全要動態平衡、相得益彰。關於統籌發展和安全的規律性認識,為可持續發展提供了新思路、新方向,也為安全發展打開了理論和實踐的新視野、新空間。

七是關於做好經濟工作方法論的規律性認識。2017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堅持問題導向部署經濟發展新戰略﹔堅持正確工作策略和方法,穩中求進,保持戰略定力、堅持底線思維。2020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科學決策和創造性應對是化危為機的根本方法。2021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必須堅持穩中求進,調整政策和推動改革要把握好時度效,堅持先立后破、穩扎穩打﹔必須加強統籌協調,堅持系統觀念。2022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堅持實事求是、尊重規律、系統觀念、底線思維,把實踐作為檢驗各項政策和工作成效的標准。這些規律性認識,是做好經濟工作的方法論。2024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的“穩中求進、以進促穩,守正創新、先立后破,系統集成、協同配合”,正是對這些方法論的綜合體現和創新運用。

體現三大邏輯的辯証統一

習近平經濟思想關於做好新時代經濟工作的規律性認識的內容,深入提煉和總結我國經濟發展實踐的規律性成果,具有科學性和真理性、人民性和實踐性、開放性和時代性,體現了理論邏輯、歷史邏輯與實踐邏輯的辯証統一。

這些規律性認識深入把握我國經濟發展本質屬性、時代特征,深刻闡明我國經濟發展的根本保証、根本立場等,開拓了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新境界。加強黨對經濟工作的全面領導,這是根本保証﹔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這是根本立場﹔堅持和完善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等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這是制度基礎。這些規律性認識深刻揭示了在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發生深刻變化的條件下,發展必須是高質量發展,要完整、准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加快培育新質生產力。這些規律性認識包含一系列具有豐富內涵和科學價值的原創性概念,為豐富和發展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作出重要的原理性貢獻。

這些規律性認識貫穿過去、現在和未來,是對不同歷史時期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特別是經濟建設經驗的繼承與創新。中國式現代化是我們黨領導全國各族人民在長期探索和實踐中歷經千辛萬苦、付出巨大代價取得的重大成果。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黨團結帶領人民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完成社會主義改造,建立了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在這一過程中,我們黨形成了堅持實事求是、調整生產關系等寶貴經驗。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我們黨作出把黨和國家工作中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的歷史性決策,確立並不斷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積極融入世界經濟體系,經濟持續快速發展,實現了從生產力相對落后的狀況到經濟總量躍居世界第二的歷史性突破。在這一過程中,我們黨形成了准確把握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制定正確的經濟工作路線方針政策等寶貴經驗。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統籌把握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鄉村振興戰略等一系列重大戰略,推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國家經濟實力、科技實力、綜合國力躍上新台階。在這一過程中取得的規律性認識,不僅繼承了歷史上我們黨領導經濟建設所取得的寶貴經驗,而且根據新的發展實踐形成了新的認識、構建起科學理論體系。

這些規律性認識來源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以來的經濟實踐,是黨領導人民適應發展階段、環境和條件變化取得的創新成果。從新發展理念、高質量發展到扎實推動共同富裕,邏輯主線是適應社會主要矛盾變化,著力解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與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從“三期疊加”、經濟發展新常態到新發展階段,從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到打好三大攻堅戰、擴大國內需求,邏輯主線是深刻認識和有效解決我國經濟運行中出現的新的重大問題。從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到構建新發展格局,邏輯主線是適應和把握外部環境的深刻變化。這些都是根據我國經濟發展面臨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作出的重大決策。

用規律性認識更好指導實踐

2024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一個最大共識、五個必須統籌”的規律性認識。今年以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一個最大共識、五個必須統籌”的規律性認識已經轉化為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有力實踐,確保中國經濟戰勝風險挑戰,展現強大活力和韌性。

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是經濟體制改革的核心問題。必須統籌好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的關系,聚焦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創造更加公平、更有活力的市場環境,激發全社會內生動力和創新活力。

供給和需求是市場經濟中既對立又統一的辯証關系。必須統籌好總供給和總需求的關系,把實施擴大內需戰略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機結合起來,供需兩端同時發力、協調配合,形成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動態平衡,暢通國民經濟循環。

經濟發展中的動能轉換,本質上是一個連續的技術進步和產業升級過程。必須統籌好培育新動能和更新舊動能的關系,充分發揮各地區的比較優勢,堅持傳統產業優化提升和培育壯大新興產業、未來產業齊頭並進,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

從國民經濟循環視角看,做優增量、盤活存量一定意義上可理解為穩中求進、以進促穩。必須統籌好做優增量和盤活存量的關系,以做優增量來盤活存量,以盤活存量來做優增量,形成存量資產和新增投資的良性循環,全面提高資源配置效率。

經濟發展是“質變”與“量變”相統一的過程。必須統籌好提升質量和做大總量的關系,既重視以擴大規模、做大總量為主要特征的連續性、漸進式的“量變”,又重視以提升質量、提高效率為主要特征的根本性、突變式的“質變”,把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統一於高質量發展全過程。

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五個五年規劃的建議》(以下簡稱《建議》),對未來5年發展作出頂層設計和戰略擘畫。學習領會新時代做好經濟工作的規律性認識,不僅有助於我們進一步深入貫徹習近平經濟思想,而且能夠幫助我們更好理解《建議》提出的“十五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總體思路、重要原則、主要目標、戰略任務和重大舉措,確保把《建議》擘畫的發展藍圖變為美好現實,確保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取得決定性進展。

(作者分別系中山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院長、人民日報社理論部副主任)

來源:《經濟日報》2025年11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