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探尋“第二個結合”的科學內涵、思想源流和時代意義

作者:張宏志    發布時間:2025-11-11    來源:黨的文獻
分享到 :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深刻洞察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時代要求,深刻把握馬克思主義理論創新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的內在規律,鮮明提出“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重大命題。從“第一個結合”到“第二個結合”,從“一個結合”到“兩個結合”,體現了我們黨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基本規律認識的不斷深化,揭示了我們黨推動理論創新和文化繁榮的必由之路,標志著黨的理論創造性、文化自覺性實現了新的升華。毛澤東等老一輩革命家既深得馬克思主義理論精髓,又深諳中國歷史和文化傳統,並在長期實踐中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歷史、中國文化深相結合”,留下了豐富的思想財富。總結和運用這種“深相結合”的歷史經驗,進一步加深對“第二個結合”的理解和認識,不斷提高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可以為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上奪取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的新勝利凝聚力量。

一、深刻領會“第二個結合”的科學內涵,把握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科學標准和正確方向

習近平指出,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之間,“‘結合’的前提是彼此契合”,“‘結合’的結果是互相成就”﹔“相互契合才能有機結合”,“‘結合’不是‘拼盤’,不是簡單的‘物理反應’,而是深刻的‘化學反應’”。這些重要論斷,為我們點明了“第二個結合”的科學內涵。從這些重要論斷中我們不難看出,抓住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前提與結果,就是我們踐行“第二個結合”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隻有找到相互契合點,才能正確取舍中華傳統文化中的精華與糟粕,使得馬克思主義理論在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交融中發揚光大,也才能使中華傳統文化在馬克思主義指引下振衰起弊,煥發出蓬勃生機,最終實現二者有機融合、相互成就。這是我們推進“第二個結合”的根本目的。我們要正確把握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前進方向,絕不能離開“第二個結合”去孤立地宣傳中華文化。

首先,要找准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契合點,把握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科學標准。中華文化與馬克思主義之間能夠找到契合點,是因為中華文化自身具有與時俱進、自強不息的文明基因,但在中國封建社會走向沒落之后,中華文化這種開放包容、積極進取的優良品質長期受到壓抑扭曲,文化活力逐步喪失,積累了某些消極因素。我們黨主張對文化遺產“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就是要以馬克思主義科學原理鑒別中華傳統文化,挖掘、提煉其中那些與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相契合的優秀內容,發揚中華文化中的積極部分,去除消極部分,建設符合時代要求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文化。

早在 1949年毛澤東就曾深刻指出:“自從中國人學會了馬克思列寧主義以后,中國人在精神上就由被動轉入主動。”從文化傳承發展的角度看,所謂“被動轉入主動”,是指在近代以來國家蒙辱、人民蒙難、文明蒙塵的艱難歲月,在中國人面對“尊孔讀經”的復古逆流和“全盤西化”論調之間逡巡不前的危急關頭,正是馬克思主義令中國人第一次擁有了清算文化遺產、解決“古今中西”之辯的科學標准和理論武器,把傳統文化中那些與馬克思主義科學真理相契合的優秀因子從封建社會末世桎梏中解放出來、激活起來,建立起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新文化。這裡的區分“精華”與“糟粕”,正如毛澤東所指出的,就是要用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區分哪些是“封建性的糟粕”、哪些是“民主性的精華”﹔哪些是“古代封建統治階級的一切腐朽的東西”、哪些是“古代優秀的人民文化即多少帶有民主性和革命性的東西”,並從中找出“珍貴品”予以承繼。

毛澤東的這些精辟論述,今天仍然是適用的。今天我們要弘揚的是經過馬克思主義甄別揚棄的、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相契合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正如習近平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的天下為公、民為邦本、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賢、天人合一、自強不息、厚德載物、講信修睦、親仁善鄰等,是中國人民在長期生產生活中積累的宇宙觀、天下觀、社會觀、道德觀的重要體現,同科學社會主義價值觀主張具有高度契合性”。這些論述言近旨遠、取精用宏,為我們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對中華 5000多年文明寶庫進行全面挖掘提供了根本遵循。

其次,堅持黨的文化領導權,把握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正確方向。習近平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談到馬克思主義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存在契合性時強調:“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我們才說中國共產黨既是馬克思主義的堅定信仰者和踐行者,又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忠實繼承者和弘揚者。”正確把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馬克思主義之間的契合點,推進兩種文化資源真正做到“有機結合”,其主體正是中國共產黨。我們黨始終對民族文化的傳承發展抱有強烈的責任感和鮮明的歷史自覺。早在抗日戰爭時期我們黨就指出,“中國共產黨人是我們民族一切文化、思想、道德的最優秀傳統的繼承者”,必須“在保衛祖國的戰爭中,來保衛祖國的文化,發展祖國的新文化”,“必須排斥復古、武斷、獨斷、迷信和盲從”等錯誤導向,確保文化傳承發展的正確方向。

新時代要推動文化繁榮、建設文化強國,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我們仍然面臨正確處理馬克思主義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關系的問題。面對當下新一輪傳統文化熱,對於各種不注重把握兩種文化的契合點、對傳統文化加以“去價值化”地庸俗比附、片面“拔高”,乃至鼓吹“以儒代馬”、淡化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曲解我們黨的指導思想的錯誤導向,我們要旗幟鮮明地反對。習近平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最本質的特征,就是堅持黨的領導”。隻有堅持黨的文化領導權,方能把握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正確方向,使“第二個結合”煥發出應有的真理力量和實踐偉力。

二、研究“第二個結合”的思想源流,總結老一輩革命家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會貫通的成功經驗

習近平指出:“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后,科學社會主義的主張受到中國人民熱烈歡迎,並最終扎根中國大地、開花結果,決不是偶然的,而是同我國傳承了幾千年的優秀歷史文化和廣大人民日用而不覺的價值觀念融通的。”老一輩中國共產黨人在探尋中華民族復興道路的長期實踐中,雖然沒有明確提出“第二個結合”這一命題,但他們在探索“第一個結合”的過程中,自覺或自然而然地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作為“中國實際”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包括其中,並借助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價值取向、邏輯思維和語言范式來闡釋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回顧黨的歷史,我們可以發現,在中國傳播馬克思主義的革命先驅和領導中國革命走向勝利的老一輩革命家基本上都受到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熏陶,有的人具有很深的傳統文化修養。他們中的許多人為挽救民族危亡,在相互激蕩的各種思潮中經過反復推求比較而鄭重地選擇了馬克思主義,同時也在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事業中不斷地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這就為我們認識馬克思主義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何以“彼此契合”、如何“有機結合”等一系列問題提供了范例。

老一輩革命家通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接受馬克思主義的契合點以及推動二者有機結合的具體路徑,可以從以下幾個大的方面來把握。

一是價值追求方面。中華民族是擁有崇高理想的民族,對人人平等、友愛互助、生活富足的理想社會的憧憬,數千年來始終是中華民族的共同價值觀。我國古代典籍將這個理想社會稱為“大同”。近代以來,“大同”理想使得身處民族危機的那一代革命者對馬克思主義所描繪的共產主義社會圖景天然地懷有親近感。毛澤東 1917年就曾在給老師黎錦熙的信中寫道,“大同者,吾人之鵠也”﹔青年周恩來在憧憬民族光明前景時也稱許“大同之境、和平之途”﹔“延安五老”之一吳玉章也曾回憶道,社會主義書籍中所描繪的人人平等、消滅貧富的學說,與三民主義和古代世界大同的理想,在自己頭腦中“交織成一幅未來社會的美麗遠景”。乃至抗日戰爭時期毛澤東、劉少奇等人仍然講我們黨“主張世界大同運動”,將“大同”列為“最高的人類道德”。改革開放后,鄧小平創造性地用古代典籍中與“大同”典出相同、內涵關聯的“小康”一詞來描摹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階段性目標,為人們所喜聞樂見。凡此種種都表明,兩種文化在價值追求上的高度契合,使得馬克思主義的堅定信仰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厚重修養在老一輩革命家文化性格中形成無縫對接,相互激蕩、相輔相成。

二是根本立場方面。習近平多次明確指出,“民貴君輕、政在養民的民本思想”,“講仁愛、重民本”的傳統,是我們的優秀傳統文化。“民為邦本”是烙印在中華民族文化基因深處的精神標識,它與馬克思主義人民立場存在許多顯著的契合點。比如,傳統民本思想悲憫民眾的苦難命運,批判統治者的私欲和暴政﹔馬克思主義站在最廣大人民群眾一邊,以解放全人類為最高追求,科學地指出階級壓迫是民眾苦難的根源。又如,傳統民本思想提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敬畏民眾之中蘊藏的巨大的能量﹔馬克思主義的唯物史觀則科學地指出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進而肯定階級斗爭推動人類歷史進步的作用。再如,傳統民本思想強調士大夫、知識分子“為萬世開太平”的責任良知和道義追求,和“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英雄觀,以及“殺身成仁、舍生取義”的氣節觀﹔而馬克思主義則科學指明了無產階級政黨作為先鋒隊的崇高使命,指出人民要在無產階級政黨的正確領導下才能取得革命勝利,無產階級先鋒戰士要為人類解放事業奮斗終身。毛澤東等老一輩革命家無一不是懷著救國救民的強烈使命感、責任感選擇馬克思主義、實踐馬克思主義的,而民本思想的合理內核作為老一輩革命家文化心理中“日用而不覺”的東西,為他們接受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提供了堅實的文化根基。正是有了這樣的文化根基,使得我們黨鮮明的人民立場和群眾觀點既完全是中國的,又完全是現代的﹔既聯結著厚重的文化根脈,又建立在最先進的科學理論之上。

三是思維方式方面。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內蘊著豐富的理性思辨和靈動的哲學智慧,滋養了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世界,使得馬克思主義能夠在中國文化土壤中生根發芽。毛澤東提出的“實事求是”,就是以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適用概念闡釋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成功范例。周恩來也曾明確表示,我們中國人辦事所依據的一些哲學思想,“來自我們的民族傳統”。歷史証明,求同存異、和而不同的中國傳統政治智慧,為馬克思主義的統一戰線理論和外交思想注入了強韌的文化生命,二者相互融通,共同成就了新中國在國際舞台上的博大襟懷﹔陰陽調和的文化底蘊與對立統一的辯証法觀點相融通,為打破社會主義與市場經濟不能兼容的迷思提供了理論創新的思考空間,也為實現國家統一打開了一國之中兩制共存、協同發展的新思路。

總之,對以老一輩革命家為代表的真正繼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先進分子而言,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結合,使得對科學真理與道義價值的雙重追求相互融合,匯聚成中國革命勢不可擋的強大精神力量﹔同時也使得中華民族 5000多年的厚重文化積澱得以與人類最科學的先進理論有機結合,為中國的革命、建設和改革提供了豐富智力資源,中華文化自身也在一代代革命者以身作則、舍生忘死的奉獻中激濁揚清,走向新生。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雙向奔赴,是中國革命能夠在極端惡劣的條件下取得勝利的重要原因之一,也是古老的中華文化能夠重新煥發蓬勃生機的根源。這正是中國革命在世界社會主義運動史上獨具的特色。

三、深入理解 “第二個結合 ”科學命題提出的時代價值與歷史意義,以大歷史觀把握當今中國與世界發展的規律

習近平指出:“要牢固樹立大歷史觀,以更寬廣的視野、更長遠的眼光把握世界歷史的發展脈絡和正確走向,認清我國社會發展、人類社會發展的大邏輯大趨勢”。深入理解把握“第二個結合”的時代價值和歷史意義,我們必須樹立大歷史觀,放眼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以來、中國共產黨成立以來 100多年的長期探索和歷史變遷,還要從 500多年社會主義運動史、5000多年中華文明演進史的高度來理解和把握。從這個意義上講,習近平在歷代中國共產黨人成功吸收、運用、創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探索基礎上,明確提出“第二個結合”的科學命題,有著劃時代的價值和意義。

從理論創新的視角看,“第二個結合”是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必然要求。百余年來,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是老一輩革命家開創並在實踐中反復証實了的結論。隨著經濟全球化日益深入、社會信息化飛速發展,一個國家和民族的傳統文化已成為這個國家和民族所有的“具體實際”中最重要、最深層的“實際”,成為與其他國家和民族相區別的根本標志。在中國越來越接近實現現代化奮斗目標的當今時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樹立和鞏固中華民族認同、反哺國家經濟社會發展方面的作用日益凸顯。要拓展馬克思主義發展的新境界,使科學理論不斷煥發出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強大能量,就不能不推動“第二個結合”這一“又一次的思想解放”,以使我們能夠在更廣闊的文化空間中,充分運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寶貴資源,探索面向未來的理論和制度創新。“第二個結合”是“第一個結合”的實踐要求和邏輯結論,是“第一個結合”的理論深化和思想升華,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不斷向前發展的必然結果。

從文化創造的視角看,“第二個結合”是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必由之路。無論是中國的巨大體量、悠久歷史、獨特文化,還是我們所面臨的歷史條件、外部環境,都決定了中國的現代化必須走出一條自己的道路。現代化進程中發展道路與文化傳統是否適配,在“破繭成蝶”的關鍵時刻是否會引發文化沖突而導致發展中斷,也是今天我們黨必須解決的問題。而解決這一問題的方法,就是要把現代化的一般規律與自身實際統一起來,深入推動外來科學理論與自身優秀傳統文化相互結合,推動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進而打造出適合本國現代化需要的新文化,走出一條與本國歷史傳統和諧共生的現代化道路﹔就是以 5000多年中華文明的厚重底蘊,確保中國式現代化不迷失自我、不偏離方向、不中途停滯,確保我們的文化能夠為現代化提供有力的支撐。也正是從這個意義上,我們說“第二個結合”的深入推進,必將進一步筑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文化根基,讓這一道路擁有更加宏闊深遠的歷史縱深、更加堅實可靠的文化保障。

從文明交融的視角看,“第二個結合”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創造了必要條件。當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霸權主義特別是根深蒂固的文化霸權主義成為凝聚全球力量、共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大障礙。在這種背景下,“第二個結合”創立的挖掘歷史遺產的時代價值、推動民族傳統文化發展創新的成功經驗,為古老文明迎接現代化挑戰,實現與其他文明的平等對話,探索出一條可行道路。中國這樣的古老文明能夠與現代科學理論實現有機結合,樹立了多種文明包容互鑒、交流交融、發展創新的成功范例,也打破了單一文明一統天下、強勢同化其他文明的迷思,為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指引了方向。中國共產黨倡導的“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閡、文明互鑒超越文明沖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優越”的文明交融藍圖,開啟了世界多樣文明共同繁榮的正確道路,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提供了思想支撐。

今天,面對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回望老一輩革命家開創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波瀾壯闊歷史,我們要更加深刻地理解“兩個結合”特別是“第二個結合”深遠的歷史意義、時代意義,不斷牢固樹立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更加努力地為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作出這一代人應有的貢獻。

作者:張宏志,中國中共文獻研究會會長、中共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原院務委員(副部長級)、編審

來源:《黨的文獻》2025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