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全經常性發現和解決作風問題機制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黨以深入貫徹落實中央八項規定精神為突破口,精准施策、靶向整治,全面從嚴治黨和反腐敗斗爭取得顯著成效。然而,我們也要清醒地看到,由風及腐、風腐一體、風腐交織現象尚未絕跡,鏟除腐敗滋生土壤和條件任務仍然艱巨繁重。《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五個五年規劃的建議》強調,“鍥而不舍落實中央八項規定精神,狠剎各種不正之風,推進作風建設常態化長效化”。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建立健全經常性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機制,動真格整改整治,持續釋放一抓到底、一嚴到底的強烈信號”。新征程上,持續糾治作風頑疾,必須保持“咬定青山不放鬆”的戰略定力,以常抓長治的鮮明導向,不斷健全經常性發現和解決作風問題機制,為黨員干部劃明“可為”與“不可為”的界限,為改進作風問題標出“紅線”、劃出“雷區”,實現精准施治、標本兼治。
構建日常監督具體化、精准化、常態化機制
強化黨內監督,重在日常、貴在有恆。在近年來查處的腐敗案件中,黨員干部走上違紀違法道路大多都經歷了從小節到大錯的過程。強化日常管理監督,要讓咬耳扯袖、紅臉出汗成為常態,發現苗頭及時談話提醒,觸犯紀律立即處理糾正,推動作風建設常態化長效化。
堅持以具體求深入,在推動日常監督具體化上下功夫。日常監督具體化重在落細落實,要始終緊扣職責、見人見事,解決“監督什麼”的首要問題。推動日常監督主體具體化,明確各級黨委(黨組)、紀委監委及其派駐機構、巡視巡察機構等各類主體在日常監督過程中的具體職責,強化黨委(黨組)的領導統籌。推動日常監督客體具體化,完善領導班子議事制度,建立干部選拔任用問責制度、領導干部插手干預重大事項記錄制度,重點破解“一把手”監督和同級監督難題。推動日常監督內容具體化,聚焦“國之大者”開展經常性監督檢查,強化政治監督對日常監督的引領作用,將政治監督的方向指引轉化為日常監督的具體指導。
堅持以精准求實效,在推動日常監督精准化上下功夫。日常監督精准化重在具體問題具體分析,要聚焦關鍵、精准施策,把精准要求貫穿始終。推動問題識別精准化,將政治理論學習與實踐案例分析結合起來,確保日常監督方向不偏移。推動問題分析精准化,建立健全違規行為評估標准、依規處理執行標准、動態監測評估機制,形成日常監督全過程的有效閉環。推動責任追究精准化,制定責任追究標准,建立責任倒查機制、動態化責任檔案管理體系,推動日常監督責任落實從碎片化走向體系化。
堅持以常態求長效,在推動日常監督常態化上下功夫。日常監督常態化重在持續穩定,要融入日常、抓在經常,始終確保公權力姓公為公。加強紀律監督、監察監督、派駐監督、巡視監督的統籌銜接,健全黨內監督與人大、司法等監督貫通協調機制,暢通群眾監督渠道,形成協同高效的監督合力。將作風監督融入黨員干部日常管理,通過明察暗訪、隨機調查等方式,及時發現和糾正苗頭性、傾向性問題。不斷拓展監督手段,依靠大數據分析精准發現不正之風和腐敗問題線索,構建作風問題數據分析模型,加強頂風違紀行為的日常預警糾治,實現露頭就打、反復敲打,提高監督穿透力和有效性,切實提升作風問題治理質效。
完善日常作風問題治理的長效機制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在改進作風問題上,要“在堅持中見常態,向制度建設要長效”。推動作風建設常態化長效化,既要回應干部群眾反映的具體作風問題,也要從制度建設上進一步破題和固化,通過規范化的制度設計,確保日常作風問題治理常態長效,推動黨風政風持續向好。
增強制度意識,筑牢作風建設思想基礎。制度意識是推動制度執行的思想根基,思想防線一旦鬆動,制度權威就會受到侵害,作風問題就會乘虛而入。以制度建設狠抓作風建設,必須以法規為“尺”,推動廣大黨員干部將外在的剛性制度約束內化於心、外化於行。以黨章為加強黨性修養的根本標准強化教育引導,將黨規黨紀納入黨內學習教育內容。堅持抓好“關鍵少數”尊規學規守規用規,主動帶頭在思想上劃出紅線、在行動上明確界限,嚴格按照法規制度辦事,自覺維護法規制度的嚴肅性和權威性,教育、引導、約束廣大黨員干部懂法紀、明規矩,形成尊崇、遵守、捍衛制度的良好氛圍。
完善制度體系,扎緊作風問題治理的制度籠子。法規制度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穩定性、長期性,是保障作風問題治理成果的長遠之策、根本之策。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抓作風建設,集中教育整頓是有必要的,但根本上還是要靠制度”。堅持問題導向,積極回應黨員干部和人民群眾的熱切期盼,及時將行之有效的鮮活經驗、創新做法制度化法規化,實現作風建設法規制度體系的與時俱進。以緊盯不放、一抓到底的定力,建立健全立行立改機制、集中整治機制、鞏固提升機制,依靠制度管權管事管人,做到問題不解決不鬆勁、解決問題不徹底不放手,織密優良黨風政風的免疫屏障。
強化制度執行,壓實責任落地見效。制度的生命力在於執行。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強化制度執行,加強監督檢查,確保出台一個就執行落實好一個”。作風建設是攻堅戰,也是持久戰,既要在建章立制上精准發力,建立健全務實管用、行之有效的制度機制,為作風建設劃定“硬邊界”、筑牢“防護牆”﹔也要在落地執行上持續用力,嚴格落實管黨治黨主體責任、監督責任、第一責任人責任、“一崗雙責”等,層層壓實責任、傳導壓力,以責任主體到位、責任要求到位、考核問責到位,推動作風建設各項任務落實到位,讓制度從紙面規定轉化為行動自覺。
健全日常作風警示提醒預防機制
“針尖大的窟窿能漏過斗大的風”。作為世界上最大的馬克思主義執政黨,推進作風建設要做到見微知著、防微杜漸,把“防”的關口前移,在源頭健全日常作風警示提醒預防機制,做到事前提醒、事中誡勉、事后總結。
事前提醒是作風建設的第一道防線。談及作風問題,不僅要防止“千裡之堤”潰於“蟻穴”的風險,也要認清其背后“破窗效應”推動的量變積累。每一次對細微偏差的漠視,都是在為整體防線的潰決添磚加瓦。要堅持“細微之警”,防范“大風險”。扣好作風建設的“第一粒扣子”,探索建立干部日常作風監督“事前提醒”機制,將干部的日常管理信息錄入系統,建立負面問題預警清單,明確作風問題的具體表現,為干部行為劃出紅線,做到預防在先、發現在前、防范在早,推動作風建設從“事后問責”向“事前預警”轉變。
事中警示是及時糾正作風問題的關鍵環節。事物發展都是從小到大、從弱到強,作風問題亦是如此。很多不正之風往往寄生於細微行為之上,若在其萌芽階段缺乏足夠重視、沒有及時干預,就會造成老問題復發、新問題萌發、小問題變大。當干部出現一些苗頭性、傾向性問題時,要按照規定及時進行談話提醒、批評教育、責令檢查等,或者予以誡勉。這就需要強化日常監督,通過經常性談心談話等方式,及時發現問題。對於信訪或其他渠道反映的一般性問題,經核查后,及時對干部本人進行批評教育和告誡勸勉。
事后總結是防止問題反復、總結經驗教訓的重要手段。警示教育是最好的清醒劑。堅持以典型案件為依托,深入推進以案說德、以案說紀、以案說法、以案說責,既要善於挖掘案件背后的深層警示意義,也要靈活運用多樣化教育形式,通過精心制作警示教育片、廣泛開展“法紀教育大宣講”、創新推行“庭審課堂”等,強化警示教育。在深入剖析違紀違法人員由風及腐的心路蛻變歷程時,引導廣大黨員干部時刻繃緊紀律之弦、筑牢拒腐防變思想根基,注重從案件中提煉共性問題、總結經驗教訓,推動形成“查改治”閉環,從源頭上防范同類問題再次發生。
建立規范化日常作風建設考核評議機制
治本在得人,得人在審舉,審舉在核真。考核評議作為推動作風建設的重要抓手,要充分激發其指揮棒、風向標、助推器的作用,以精准考核倒逼作風提升,以公正評議壓實作風責任。
明確考核評議核心內容,靶向聚焦作風問題。考核評議是發現和糾治作風問題的重要載體,其核心內容必須緊扣作風頑疾,實現靶向聚焦。當前,作風問題的頑固性與反復性尤為突出,特別是形式主義、官僚主義等長期存在的復雜問題,稍有鬆懈便可能反彈回潮、隱形變異。這就要求日常作風建設考核評議必須緊扣老問題與新表現設定核心內容,將問題導向貫穿始終,對各類作風頑疾緊抓不放、持續發力,確保考核評議內容精准對接作風建設需求,真正成為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放大鏡”與“手術刀”。
創新考核評議方式,制定科學評價體系。創新考核評議方式要著力打破“年終一次性考核”的單一模式,採用“動態監測、定期考評、多元評議”的科學評價體系。依托數字化平台,整合財政、民政、市場監管等部門數據,綜合運用數據建模、數據對比、數字核查等大數據技術,精准捕捉作風問題苗頭,實現問題線索即時發現、動態研判﹔定期考核測評,由作風建設領導小組牽頭,打好專項檢查、隨機抽查、整改治理等“組合拳”,全面檢驗作風建設實際成效﹔強化多元主體參與,整合年度考核民主測評與社會評價資源,同步開展作風建設民主評議及干部作風專項測評,邀請“兩代表一委員”、干部職工、基層群眾及服務對象共同參與,建立常態化“回頭看”,對新出現的作風問題,及時反饋督促,納入動態整改台賬,防止問題反彈回潮。
強化考核評議結果運用,倒逼作風整改。考核評議只是手段,整改才是關鍵。完成考核評議不是作風建設終點,而是問題深度整改、作風持續優化、機制長效完善的起點。針對考核評議中發現的作風問題,按“問題性質、整改難度、責任主體”分類建立台賬,明確整改時限、整改標准與責任人,實行“銷號管理”。對共性問題制定專項整改方案,推動相關部門聯動整改﹔對個性問題,督促責任單位制定“一問題一措施”,並定期報送整改進展,避免“評議結束、整改停滯”的現象。注重獎優罰劣,將考核結果與干部選拔任用、培養教育、激勵約束、問責追責等相挂鉤,倒逼干部隊伍主動查擺問題、持續改進作風,推動作風建設不斷走深走實。
〔作者系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科研部副主任〕
來源:《 學習時報 》( 2025年11月12日 第 01 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