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為動力開創中國式現代化新局面

學習《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五卷

作者:肖鵬    發布時間:2025-11-13   
分享到 :

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明確提出,“十五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必須堅持全面深化改革,以改革創新為根本動力。《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五卷收入了習近平總書記關於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相關重要文稿。此前出版的習近平總書記《論堅持全面深化改革》第一卷、第二卷,也對這一問題作了全面系統闡述。這些重要文獻創造性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深化了我們黨對改革的規律性認識,對於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新時代新征程上,我們要弘揚改革創新精神,注重運用改革辦法破解發展難題,為發展增動力、激活力,不斷在深化改革、擴大開放中推動高質量發展、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

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既是實踐續篇也是時代新篇

改革是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的關鍵,是推動國家發展的根本動力。改革的過程,就是對生產關系、上層建筑中不適應生產力發展的部分進行調整、變革和完善,以適應和促進生產力發展的過程。

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之日起,始終堅守黨的初心使命,堅持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通過不斷改革持續增強發展的內生動力和活力。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是劃時代的,開啟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歷史新時期。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也是劃時代的,開啟了全面深化改革、系統整體設計推進改革的新時代,開創了我國改革開放的全新局面。改革開放特別是新時代以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重大成就,根本原因就是我們自覺通過調整生產關系激發社會生產力發展活力,自覺通過完善上層建筑適應經濟基礎發展要求,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更加符合規律地向前發展。

新時代全面深化改革是在我國改革進入攻堅期和深水區的背景下謀劃並推進的,呈現出涉及范圍廣、觸及利益深、攻堅難度大、關聯性聯動性強等突出特點。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親自謀劃、親自部署、親自推動全面深化改革,提出一系列具有原創性、時代性、指導性的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聚焦“為什麼改”,創造性闡發全面深化改革的歷史定位和重大意義﹔明確“往哪兒改”,創造性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正確道路、總目標、價值取向﹔著眼“怎麼改”,創造性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主攻方向和路線圖、科學方法和有效路徑。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加強黨對全面深化改革的集中統一領導,以全局觀念和系統思維謀劃推進改革,加強改革頂層設計,敢於突進深水區,敢於啃硬骨頭,敢於涉險灘,敢於面對新矛盾新挑戰,堅決破除各方面體制機制弊端,從前期夯基壘台、立柱架梁,到中期全面推進、積厚成勢,發展到加強系統集成、協同高效,實現了改革由局部探索、破冰突圍到系統集成、全面深化的轉變,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打開了嶄新局面。通過全面深化改革推動,我國經濟實力、科技實力、綜合國力躍上新台階,國內生產總值從2012年的54萬億元增至2024年的134.9萬億元,經濟總量佔世界經濟的比重由2012年的11.3%提升至2024年的17.1%﹔科技創新能力顯著提升,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打贏脫貧攻堅戰,歷史性地解決絕對貧困問題,建成世界上規模最大的教育體系、社會保障體系、醫療衛生體系。新時代全面深化改革取得了重大實踐成果、制度成果、理論成果,舉世矚目,影響深遠。

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是在新時代以來全面深化改革基礎上推進的,具備堅實基礎和有利條件。黨的二十大擘畫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宏偉藍圖,確立了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的中心任務。把黨的二十大戰略部署落到實處,把中國式現代化藍圖變為現實,根本在於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深刻闡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重大意義、指導原則、目標任務、重大舉措、科學路徑等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科學謀劃改革的戰略重點、優先順序、主攻方向、工作機制、推進方式。新征程上,要錨定繼續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總目標,更加注重系統集成,更加注重突出重點,更加注重改革實效,堅決破除各種體制機制障礙,進一步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激發和增強社會活力,促進生產關系和生產力、上層建筑和經濟基礎、國家治理和社會發展更好相適應,推動全面深化改革向廣度和深度進軍。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既是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以來全面深化改革的實踐續篇,也是新征程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時代新篇。

把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戰略部署轉化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強大力量

第五卷中《學習好貫徹好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等文稿,深刻總結了新時代全面深化改革的歷史性成就,提出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原則,科學謀劃圍繞中國式現代化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總體部署,將進一步統一思想認識、凝聚黨心民心,匯聚起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磅礡偉力。

堅持黨的全面領導這一根本保証。黨的領導是黨和國家的根本所在、命脈所在,是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根本保証。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堅持黨的全面領導,這是我們的最大政治優勢”,“必須保持以黨的自我革命引領社會革命的高度自覺,堅持用改革精神和嚴的標准管黨治黨,不斷提高黨的領導水平”。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涉及范圍廣、觸及利益深、攻堅難度大,對各級黨組織正確判斷形勢、科學謀劃改革、廣泛凝聚力量、推動改革落實,對廣大黨員、干部精神狀態、思想觀念、素質能力、作風形象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新征程上,要注重加強黨對改革的領導,總攬全局、協調各方,堅持科學執政、民主執政、依法執政,完善黨的領導方式和執政方式,提高黨的執政能力和領導水平,不斷提高黨把方向、謀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能力和定力,確保改革開放這艘航船沿著正確航向破浪前行。

緊扣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這個主題。圍繞黨的中心任務謀劃和推進改革,是改革取得成功的重要經驗。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新征程上,我們靠什麼來進一步凝心聚力?就是要靠中國式現代化”“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須緊緊圍繞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這個主題來展開”。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著力抓住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需要破解的重大體制機制問題謀劃改革,聚焦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提高人民生活品質、建設美麗中國、建設更高水平平安中國、提高黨的領導水平和長期執政能力等7個方面,確定300多項重要改革舉措,描繪未來5年改革宏偉藍圖。新征程上,要緊扣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堅持目標導向和問題導向相結合,奔著問題去、盯著問題改,堅決破除妨礙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思想觀念和體制機制弊端,著力破解深層次體制機制障礙和結構性矛盾,不斷為中國式現代化注入強勁動力、提供有力制度保障。

遵循“六個堅持”的重大原則。在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提出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需要遵循“六個堅持”原則,即堅持黨的全面領導、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堅持守正創新、堅持以制度建設為主線、堅持全面依法治國、堅持系統觀念。“六個堅持”是一個辯証統一、聯系緊密、相互促進的有機整體,是對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新時代全面深化改革寶貴經驗的科學總結,是我們黨不斷深化對改革規律性認識的重大成果,必須在改革實踐中毫不動搖堅持並不斷豐富和發展。新征程上,要堅定維護黨中央權威和集中統一領導,把黨的領導貫穿改革各方面全過程,確保改革始終沿著正確政治方向前進﹔要尊重人民主體地位和首創精神,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應,善於匯集民智、凝聚民心,使改革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要堅持守正創新,既要有道不變、志不改的強大定力,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定“四個自信”不動搖,又要有敢創新、勇攻堅的銳氣膽魄,推動改革不斷取得新突破﹔要堅持以制度建設為主線,要加強頂層設計、總體謀劃,破立並舉、先立后破,筑牢根本制度,完善基本制度,創新重要制度﹔要在法治軌道上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善於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破解改革難題,鞏固改革成果,做到改革和法治相統一﹔要堅持系統觀念,統籌兼顧、辯証施策,處理好經濟和社會、政府和市場、效率和公平、活力和秩序、發展和安全等重大關系,增強改革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提出“十五五”時期我國發展必須遵循的“六個堅持”原則:堅持黨的全面領導、堅持人民至上、堅持高質量發展、堅持全面深化改革、堅持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相結合、堅持統籌發展和安全。這與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的“六個堅持”原則,既一脈相承,又各有側重,彰顯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為奮力開創中國式現代化新局面提供了行動指引。

突出經濟體制改革這個重點。經濟體制改革對其他方面改革具有重要影響和傳導作用,重大經濟體制改革的進度決定著其他很多方面改革的進度,具有牽一發而動全身的作用。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深化經濟體制改革仍是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點”“注重發揮經濟體制改革牽引作用”“統籌部署經濟體制改革和其他各領域改革”。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強調堅持以經濟體制改革為主軸,努力在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上取得新突破,以此牽引和帶動其他領域改革,作出“緊緊圍繞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深化經濟體制改革,堅持和完善基本經濟制度,加快完善現代市場體系、宏觀調控體系、開放型經濟體系”等多項改革部署,勾畫出深化經濟體制改革的基本框架。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強調抓住重點,突出體制機制改革,突出戰略性、全局性重大改革,突出經濟體制改革牽引作用,要求“主要任務是完善有利於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體制機制,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堅持和落實‘兩個毫不動搖’,構建全國統一大市場,完善市場經濟基礎制度”,對於在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中更好發揮經濟體制改革牽引作用具有重要指導意義。新征程上,要突出經濟體制改革這個重點,加快構建全國統一大市場,加快健全宏觀經濟治理體系,堅持和落實“兩個毫不動搖”,堅決破除影響和制約高質量發展的體制機制弊端,堅決打通影響和制約全面創新的卡點堵點,統籌推進教育科技人才體制機制一體改革。要全面協調推進各方面改革,力求形成整體效能,既不能單打一,也不能顧此失彼。

堅持用科學方法指導和推進改革,確保在新征程上行穩致遠

改革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講求科學方法。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科學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內在規律,創造性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科學方法和有效路徑,形成改革開放以來最豐富、最全面、最系統的改革方法論。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專題研討班開班式上,習近平總書記對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需要處理好方方面面的關系提出明確要求,深刻闡明抓好改革這項系統工程需要處理好改革和法治、破和立、改革和開放、部署和落實等四對關系,深化對改革方法的規律性認識,解決了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所需“橋或船”的方法論問題。

堅持改革和法治相統一,以改革之力完善法治,善於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推進改革。新時代以來,改革和法治始終同頻共振,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四中全會分別把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進依法治國作為主題並作出決定,二者如鳥之兩翼、車之兩輪,相互促進、相得益彰。在《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中的幾個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這篇文稿中,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進一步深化法治領域改革”,不斷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進一步拓展法治作用空間”,更好發揮法治在排除改革阻力、鞏固改革成果中的積極作用﹔“善於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推進改革”,做到重大改革於法有據。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在改革中完善法治,堅持改革決策和立法決策相統一、相銜接,立法主動適應改革需要,積極發揮引導、推動、規范、保障改革的作用,及時把改革成果上升為法律制度。要在法治下推進改革,依靠法治這個全社會的“最大公約數”統籌社會力量、平衡社會利益、調節社會關系、規范社會行為,增強改革的執行力和穿透力,確保改革在法治下破題、在法治軌道上推進。

堅持破和立的辯証統一,突出破立並舉、先立后破,在破立統一中實現改革蹄疾步穩。破和立,是唯物辯証法的一對重要關系,蘊含著革故鼎新的先賢智慧。改革是一個破舊立新的過程。新時代全面深化改革既有沖破思想觀念障礙、突破利益固化藩籬的魄力,也有夯基壘台、立柱架梁的智慧,二者融會貫通。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堅持以制度建設為主線,更應突出破立並舉、先立后破。”“破立並舉、先立后破”,需要統籌好新與舊、穩與進、當前與長遠、全局和局部、宏觀和微觀的辯証關系,把握好時度效,以破和立的變革之力推動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行穩致遠。一方面,該立的要積極主動立起來,而且要立得穩、立得住,行得通、真管用﹔另一方面,該破的要在立的基礎上及時破、堅決破、徹底破,在破立統一中實現改革蹄疾步穩。

堅持改革和開放相統一,統籌推進深層次改革和高水平開放,以開放促改革、促發展。改革和開放密不可分、相輔相成、辯証統一。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改革越深入,對開放的水平要求就越高﹔開放水平越高,對改革的促進作用就越大。”以開放促改革、促發展是我國現代化建設不斷取得新成就的重要法寶。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在引領全面深化改革向縱深推進的同時,始終強調堅定不移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統籌推進深層次改革和高水平開放,推動改革與開放相得益彰。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需要進一步加快國內制度規則與國際接軌,推動由商品和要素流動型開放向規則、規制、管理、標准等制度型開放轉變,推動建設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以高水平開放促進深層次改革和高質量發展。

處理好部署和落實的關系,實現改革舉措有機銜接、融會貫通,以釘釘子精神抓改革落實。改革要重謀劃,更要重落實。黨員、干部要既當改革促進派,又當改革實干家。圍繞部署和落實的關系,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改革方案的設計必須把握客觀規律,注重各項改革舉措的協調配套,增強改革取向的一致性,建立健全責任明晰、鏈條完整、環環相扣的工作機制,強化跟蹤問效,推動改革舉措落實落細落到位。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以來,歷次黨代會、中央全會部署的改革舉措,都及時制定實施規劃,明確改革任務分工和成果形式,跟進開展督辦督察,實現改革任務梯次接續、前后銜接、縱深推進。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須正確認識和把握改革部署和改革落實的協調統一,周密設計改革方案,注重改革政策舉措的關聯性、協同性、配套性,使改革更加精准對接發展所需、基層所盼、民心所向。要防止重文件制定、輕督促落實等現象,防止“沙灘流水不到頭”,處理好改革“最先一公裡”和“最后一公裡”的關系,一竿子插到底,務求取得實效。

(作者單位:中共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

來源:《中國紀檢監察報》2025年11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