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石:“若一去不回,便一去不回”

作者:吳佳熹    發布時間:2025-11-21   
分享到 :

在歷史的長河中,總有一些身影默默無聞卻功勛卓著。毛澤東指出:我們要消滅敵人,有兩種戰爭,一種是公開的戰爭,一種是隱蔽的戰爭。周旋在虎穴狼窩,隱蔽戰線的殘酷常人難以想象。然而,為換山河無恙、人民解放,一批批我黨地下工作者冒死前往。吳石就是這樣的人。他身著國民黨中將軍服,以隱蔽身份戰斗在敵人“心臟”,用非凡的勇氣與智慧,為我黨的事業作出突出貢獻。他本可功成身退,卻為實現祖國統一堅定選擇“若一去不回,便一去不回”,詮釋了信仰最純粹的模樣。

“吳狀元”平步青雲

1894年9月14日,吳石出生於福建省閩侯縣的一個寒儒世家,父親是清末舉人,滿腹學識,后在鄉村公學執教。幼年的吳石隨父入學,詠誦過目不忘,成績名列前茅。1908年,14歲的吳石進入省城開智學校,在這所具有革命性的新式學堂裡,吳石讀懂了列強的侵略、祖國的衰敗、帝制的腐朽和百姓的困苦。1911年,福州光復,吳石少年從戎,響應辛亥革命,報名參加了北伐學生軍。1912年元旦,中華民國成立當天,18歲的吳石奔赴南京,擔任開國典禮的警戒任務員。1914年,吳石以第一名的成績考入保定陸軍軍官學校。1916年畢業時,他以同期第一名的佳績聞名全校,被譽為“吳狀元”。隨后他東渡日本,先后留學日本炮兵學校、日本陸軍大學。在校時,他是能文、武、詩、詞、書、畫、英語、日語、騎、射、駕、泳的“十二能人”,畢業時,他的成績在兩所學校均排第一。學成歸來,吳石進入南京國民政府國防部參謀本部就職,同時兼任國民政府陸軍大學教官,其間研究撰寫了《兵學辭典粹編》等十余部軍事理論著作,是國民黨軍界公認的“日本通”。1936年,吳石被授予陸軍少將軍銜,他身居高位,仕路坦蕩,盼以軍事才學救國家於積弱。

為我黨提供絕密軍事機密

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吳石十分贊同我黨提出的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主張。1938年8月,他在武漢主持戰地情報參謀訓練班,邀請周恩來、葉劍英前來授課,他還認真研讀了毛澤東的《論持久戰》,這些經歷讓他意識到,共產黨是真心為老百姓謀出路。之后,經歷了豫湘桂戰役的慘敗,目睹了國民黨官員的腐敗,吳石發出“國民黨不亡是無天理”的感嘆。此時的他無關黨派,隻為蒼生。1947年4月,憤懣於國民黨官員沉湎享樂、不顧民生、戰場潰敗、決策混亂,對國民政府極度失望的吳石通過好友、辛亥元老何遂的牽線搭橋,在上海錦江飯店秘密會見我黨上海局領導。何遂之子何康陪同,他回憶:“他們大概在裡面談了一個小時,出來后便微笑著相互道別,我便知應該是建立了某種聯系。”從此,何康成為吳石的單線聯系人,吳石為我黨工作的序幕正式拉開。那時的吳石,任國民黨國防部史政局中將局長,利用職務之便,他積極掩護地下工作,策反國民黨軍政上層人士,傳遞了大量核心軍事機密,成為扎在國民黨心臟上的一柄“利刃”。

解放戰爭期間,吳石在多個關鍵節點為我黨提供了大量絕密情報。1948年6月,淮海戰役前夕,已加入我黨做地下工作的吳石的同鄉摯友吳仲禧,借國防部中將部員身份赴徐州“剿總”視察。吳石親自寫信讓學生李樹正給予關照,助力吳仲禧順利將“剿總”的范圍、所轄綏區、主官姓名、兵力配備、作戰意圖等關鍵機密文件傳遞給解放軍。這些絕密文件后來被確認是“淮海戰役前,解放軍獲得的最早有比較全面關於徐州一帶敵情的絕密情報”。同年底,吳石出任“福州綏靖公署”中將副主任后,通過化名“吳壽康”的中共中央情報部福建情報負責人謝筱迺,提供了國民黨軍在福建及台灣的軍力部署等諸多重要信息。1949年4月,渡江戰役前夕,吳石乘坐火車往返南京和上海,親手將國防部長江江防兵力部署圖、敵我雙方態勢圖等價值連城的絕密情報交與何康,圖中標明的部隊番號詳細到團。時任第三野戰軍參謀長的張震回憶,吳石提供的這份情報讓解放軍確定了渡江主攻方位,“對渡江作戰很有幫助”,大大減少了戰役傷亡,為南京、上海、福州等重要城市的解放,作出了極其重要的特殊貢獻。

“憑將一掬丹心在,泉下差堪對我翁”

1949年8月,解放軍劍指福州,勝利的曙光清晰可見。吳石接到急電,命他赴台任“國防部參謀次長”,這是國民黨軍事機構最高決策層。當抉擇來臨,吳仲禧勸他考慮:“如果不去,也可以就此留下,轉赴解放區,畢竟你已經為人民的解放事業作出了重大貢獻。”而吳石未曾猶豫,認為自己的決心下得太晚,為人民做的事太少了。他不怕死,隻怕人民還生活在水深火熱裡,隻怕失去促成祖國統一的機會。赴台前一天,他囑托隨從參謀在福州解放后將298箱軍事檔案全部交到福州市軍管會手中。8月16日,吳石踏上了飛往台灣的專機。看似赴台履新,實際為我黨完成更重要的任務。為了確保吳石這條重要情報線的暢通和安全,黨組織安排陳寶倉、朱楓等人成為他在台灣的幫手,組成“吳石情報組”。在台的日子比預想還要凶險,白色恐怖中,吳石用專業和智慧多次冒死傳遞情報。10月開始,我軍進攻金門、舟山相繼失利,吳石以梳理西南地區的防御漏洞為由,調閱台灣戰區戰略防御圖、國民黨空軍各大隊番號等絕密文件,將關鍵信息記下,通過朱楓傳遞給大陸。他以一名參謀人員的立場思考我軍需要的情報,在一個月內將最新繪制的舟山群島和金門海防前線陣地兵力、火器配備圖,台灣海峽海區海流資料,海軍基地艦隊部署、分布情況等幾乎涵蓋了台灣所有軍事防御要素的情報送至我黨。然而,當一切朝著欣欣向榮的方向發展時,由於時任中共台灣省工委書記蔡孝乾叛變,1950年3月1日,吳石被捕入獄。他在獄中遭受了種種酷刑,一隻眼睛被折磨至失明。6月10日,台灣國民黨當局以“為中共從事間諜活動”的罪名,將吳石、朱楓等4人執行死刑於台北郊區馬場町。臨刑前,吳石留下絕命詩“憑將一掬丹心在,泉下差堪對我翁”,從容的神態彰顯著他堅定的意志。

從潛入台灣的那一刻起,吳石就做好了“以一人不回,換萬人可歸”的准備。吳石的信仰,是一種“無我”的抉擇。他沒有慷慨激昂的宣誓,他是沉默的,他的信仰藏在每一次小心翼翼的傳遞裡,藏在每一個如履薄冰的暗夜裡。為祖國和民族作出過貢獻的人,人民不會忘記、歷史不會忘記。吳石、朱楓等后來被追認為革命烈士,在北京西山國家森林公園的無名英雄紀念廣場,專門為他們雕刻的塑像屹立於廣場中央。毛澤東當年為他們題的詩“驚濤拍孤島,碧波映天曉。虎穴藏忠魂,曙光迎來早”被刻在碑上。人們永遠銘記,所有沉默的榮耀,都將在民族復興的黎明中綻放光芒。

(來源:《 學習時報 》2025年11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