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抗戰中的印度援華醫療隊

作者:池子華    發布時間:2025-11-21   
分享到 :

1938年秋,由5名隊員組成的印度援華醫療隊輾轉來到中國,投身到火熱的抗戰之中,為中國抗戰提供了寶貴支援。在中國,人們家喻戶曉的柯棣華大夫,就是他們中的一員。

入編中國紅十字會救護總隊

1937年七七事變后,中國的全面抗戰引起國際社會的關注,也贏得印度國民大會黨領袖尼赫魯的同情與支持,他多次舉行“中國日”,號召印度人民抵制日貨,聲援中國。美國記者史沫特萊,這位曾與尼赫魯有過交往的國際主義戰士,1937年11月23日致信尼赫魯,希望印度國大黨為中國抗戰提供援助。11月26日,朱德總司令也致信尼赫魯,對其聲援中國抗戰表示衷心感謝,並希望得到印度人民的進一步支援。印度國民大會以中國的全面抗戰“不特為爭取中華民族之生存,且為維護遠東和平,打擊世界侵略者之抗戰,極表同情”,遂決定組織一支醫療隊,為中國紅十字會抗戰救護助一臂之力。

1938年9月1日,印度援華醫療隊5位醫生——愛德、巴蘇、卓克、柯棣尼斯、木克吉——隨帶救護車兩輛、醫藥儀器55箱,以愛德醫生為領隊,自孟買乘船啟航,14日抵達香港,受到中國紅十字會、香港中華醫學會的隆重歡迎。15日下午,中國紅十字會駐港辦事處、香港中華醫學會聯合在華商俱樂部舉行歡迎大會,中華醫學會會長李樹培以及何香凝、黃炎培等社會名流共百余人參加。9月17日,印度援華醫療隊到達廣州,宋慶齡親自到碼頭迎接,隊員們深受感動。

在廣州停留數日后,9月30日印度援華醫療隊抵達漢口,被編入中國紅十字會救護總隊第15救護隊,在漢口后方醫院救治傷兵。10月1日葉劍英等同志在武漢八路軍辦事處會見5位隊員,對他們的到來表示熱烈歡迎。10月7日、10日周恩來兩次會見,更堅定了印度援華醫療隊為八路軍服務的決心。

奔赴敵后戰場救死扶傷

1938年10月25日,武漢淪陷。印度援華醫療隊於11月21日撤至重慶待命,受到重慶各界盛大歡迎。12月7日,中印文化協會創辦人、著名佛學家譚雲山為他們每個人都起了一個中國名字:愛德華、卓克華、巴蘇華、柯棣華、木克華。即取印度名字前兩個字,后面加上中華的“華”字,飽含他們對中國的熱愛之情。

1939年1月22日,印度援華醫療隊的隊員們離開重慶,歷經千辛萬苦,2月12日終於抵達心向往之的延安。寒風中,延安軍民幾千人夾道歡迎。在八路軍大禮堂舉行的盛大歡迎會上,隊員們受到毛澤東等中共中央領導人的親切接見。毛澤東說:“中印兩國在歷史上有著傳統友誼,現在同受帝國主義的欺凌和壓迫,應該團結起來,互相學習,互相支援,完成民族解放獨立的共同任務!”隊員們深受鼓舞,走上台去,興高採烈地用中文演唱了《義勇軍進行曲》。

在延安,柯棣華和愛德華、巴蘇華被分配到八路軍軍醫院工作,木克華和卓克華被分配到八路軍衛生學校工作。他們熱情高漲,無不盡心盡力為邊區軍民服務。1939年7月10日,周恩來騎馬到中共中央黨校作報告,途中因馬驚墜地受傷,右臂骨折。愛德華、巴蘇華、柯棣華全力救治。在幾位印度醫生的精心調治下,周恩來的傷情得到緩解。1940年,愛德華、卓克華、木克華或因病或服務期滿先后回國。柯棣華和巴蘇華繼續留在中國。這一年,柯棣華、巴蘇華冒著生命危險,穿越日軍的封鎖線,到了晉察冀邊區。6月21日,柯棣華應聶榮臻司令員邀請,出席白求恩大夫墓揭幕儀式,代表印度援華醫療隊向這位國際主義戰士獻上花圈,表示要像白求恩那樣,踐行紅十字會的人道使命。

1940年8月20日,著名的百團大戰打響。柯棣華和巴蘇華義無反顧,投身戰地救護工作,工作強度之高超乎想象。巴蘇華在9月24日至25日的日記中,這樣記述百團大戰淶源戰役:“在兩天兩夜的戰斗中,我們簡直沒有時間統計傷亡人數。我們醫療隊要為二百五十多名傷員做急救手術和護理他們,並負責把他們送往后方醫院。抬傷員用的擔架是用樹枝和繩子扎成的,由當地農民抬送。手榴彈的爆炸聲和機槍的嗒嗒聲都沒能使任何人放棄職守。”

1941年1月,屢建功勛的柯棣華被任命為白求恩國際和平醫院院長。醫院的院務和醫務在他的苦心經營下蒸蒸日上。他不僅受到同事們的交口稱贊,還贏得了中國姑娘郭慶蘭的愛慕。1941年11月25日,兩人喜結良緣。次年8月23日,他們的兒子出生。聶榮臻司令員親自給孩子起名“印華”,寓意中印兩國人民的友誼地久天長。就在兒子出生前不久,7月7日,柯棣華被批准加入中國共產黨。

中印兩國友誼的象征

令人惋惜的是,1942年12月9日,柯棣華大夫因病在河北唐縣不幸離世,年僅32歲。12月30日,追悼會在延安中央大禮堂舉行。毛澤東親筆題寫挽詞:“印度友人柯棣華大夫遠道來華,援助抗日,在延安華北工作五年之久,醫治傷員,積勞病逝,全軍失一臂助,民族失一友人。柯棣華大夫的國際主義精神,是我們永遠不應該忘記的。”周恩來在《致柯棣華大夫家屬的慰問信》中,高度贊揚柯棣華國際人道主義精神,稱他為“中印兩大民族友愛的象征,是印度人民積極參加反對日本黷武主義和世界法西斯主義的共同戰斗的模范”。

1943年4月5日,毛澤東、朱德聯名致信印度國民大會,表達了中國人民的誠摯謝意,寄托了中印兩國人民世代友好的美好願望。信中說:“中國抗日戰爭開始后,貴會派遣了一個援華醫療隊來華參加中國的抗戰,表示對華的極大友誼。這個醫療隊五人均在八路軍工作,四年以來,醫療隊諸同志不避艱險,輾轉北方戰地,他們的艱苦努力和極有價值的工作,使無數中國軍民親睹印度人民的援華熱忱。醫療隊五人中除已先后返印的三人外,柯棣華大夫因病逝世於晉察冀邊區,我國軍民失一良友,印度人民失一優秀戰士,至堪悼惜。現巴蘇華大夫返印,特向貴會及印度人民敬致謝意!”

1957年應中印友好協會邀請,原印度援華醫療隊隊員愛德華來華訪問,不幸因肝硬化引起消化道出血,經多方治療無效,於同年12月1日病逝。12月3日,周恩來出席在北京陶然亭殯儀館為愛德華舉行的追悼會並致悼詞。他說道:“早在1938年,愛德華博士就同中國人民結成了深厚的友誼。當時,中國人民正在進行艱苦的抗日戰爭,愛德華博士率領印度援華醫療隊,在中國抗日根據地救死扶傷,忘我地為廣大軍民服務。醫療隊隊員柯棣華醫生甚至獻出了寶貴的生命。偉大的印度人民和他們的優秀兒子愛德華博士對中國人民的這種崇高和珍貴的支援,是我們永遠不會忘記的。”

(作者系蘇州大學紅十字國際學院教授)

(來源:《 學習時報 》2025年11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