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革命遗址普查工作的重要意义和主要内容

作者:    发布时间:2011-05-30    来源:中国共产党历史网
分享到 :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人民进行革命的长期斗争中,在全国各地留下了许多珍贵的革命遗址。这些革命遗址,铭刻着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而英勇奋斗的光辉历程,蕴含着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艰苦奋斗、不屈不挠、一往无前、敢于胜利的革命精神,是重要的历史见证,是对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阵地,是宝贵的革命历史文化遗产,也是人类文明史上独特的文化遗存,是中华民族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新中国成立以来,大部分革命遗址得到了有效的保护、利用和开发,一些新的纪念设施在各地兴建起来,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基地。开展革命遗址普查,是党史工作“存史、资政、育人”的一项重要内容,是认真挖掘、整理和研究党史资源的重要途径。通过普查,全面了解各地丰富的党史资源,掌握各地革命遗址的基本情况及其生存状态,不仅有助于党史研究的深化和党史宣传教育的开展,而且还将为准确判断革命遗址保护形势、科学制定革命遗址保护利用政策提供依据。革命遗址普查工作,对于进一步继承和弘扬党的光荣传统和革命精神,培育和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对于建设和巩固社会主义思想文化阵地,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对于服务全国红色旅游,促进经济社会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这次进行的革命遗址普查,主要是指党在领导人民进行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时期(1919-1949)所产生的重要的革命历史文化遗址,包括党的重要机构旧址;重要党史人物的故居、旧居、活动地;重要事件、重大战役战斗遗址;具有重要影响的革命烈士事迹发生地或墓地;新中国成立以来兴建的各类纪念馆、展览馆等内容涉及新民主义革命时期的纪念设施,以及能够反映党的重要历史活动、进程、思想、文化的各种遗迹等。
  革命遗址普查是一项准确性和科学性要求非常高的工作。遗址普查的具体内容包括,每处革命遗址的名称、地址、面积、建筑样式及材质、形成时间、利用时间等基本情况;遗址本体的历史由来、使用状况、保存状况、陈列物品情况;遗址使用管理的所有权属、经费来源、工作人员状况;遗址周围的环境状况(包括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等信息,以及图片资料和文字资料。此外,一些已被损坏的不复存在的重大遗址、遗迹也在普查之列。普查工作以县(区)为基本单元,实行全面普查与重点调研相结合的方法。为保证普查成果的真实、完整和科学,要求采取实地调查与档案资料、图书资料、报刊资料、口述资料等互证的办法,对每处遗址的相关信息严格核实,力求准确无误,确保普查资料、信息登记、汇总等各项环节有依有据。
  革命遗址普查工作是一项十分艰苦繁杂的工作,普查人员需要熟悉统一的规范和要求,填写普查登记表,撰写革命遗址的历史背景,搜集历史图片,拍摄现状图片等。为了保证普查成果的质量和数据的准确无误,普查人员要亲自到每个遗址去进行测量、登记,还要走访当事人,深入档案资料馆,搜集资料,核实该遗址的来龙去脉。
  经过全国各级党史部门和广大普查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普查工作已于2011年初顺利结束,各地的普查成果已经全部提交中央党史研究室。通过普查,基本摸清了全国革命遗址的底数,掌握了全国党史资源的分布情况;通过普查,新发现了许多革命遗址和相关资料,填补了历史空白;通过普查,锻炼了党史队伍,培养了艰苦奋斗的精神。为了使普查所得到的全部成果能够得到永久保存,为了使每个遗址后面所铭刻党的艰难而光辉历史能够留传后世,成为永远不竭的精神源泉和奋进动力,中央党史研究室组织《全国革命遗址普查成果丛书》,采取统一规范,将所有普查成果全部编辑出版。(中央党史研究室科研部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