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解放后是如何找到中共“一大”上海会场的?
上海解放后的1950年秋,距中国共产党诞生30周年纪念日(1951年7月)还有不到一年的时间。上海市长陈毅提议,并经上海市委讨论决定,寻找1921年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的上海会址。
任务由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姚溱交给了文艺处处长沈之渝。多年后,已从上海博物馆馆长岗位上退下来的沈之渝回忆说:1950年的一天,他接到上海市委宣传部的通知,要他负责寻找当年中共一大会址。此时唯一的线索,是市公安局局长杨帆提供的杨手下有一副科长,叫周之友〔中共党员,原名周幼海〕,乃大汉奸周佛海的儿子。父子分道扬镳,走上截然不同的道路。周之友提供了重要情况:其一,他的母亲杨淑慧现在上海。中共一大期间,周佛海正与杨淑慧热恋。父亲曾带她去过开会的房子,也曾叫她往那里送过信;其二,周佛海写过一本《往矣集》,谈及出席中共一大的情形。
在上海图书馆,沈之瑜查到了《往矣集》,书中有一句话极为重要,即开会是在“贝勒路李汉俊家”。贝勒路自1943年起改名为黄陂南路。这样,就确定了寻觅的大致范围。
隔了一天,杨淑慧奉上海公安局局长杨帆之命来找沈之瑜,说是“将尽力帮助寻找李汉俊家”。于是,他俩来到“贝勒路”边走边看。然而,近30年过去,“李公馆”已面目全非,杨淑慧只找到了陈独秀家人当年的上海住处,没有找到“贝勒路李汉俊家”。她找到一个看上去很像的地方一打听,路人却说这是兴业路。
第二天,杨淑慧自己再次来到“贝勒路”附近。她终于发现,那白墙上刷着个巨大的“酱”字以及砌着“恒昌福面坊”招牌的房子有点眼熟。
经反复调查,沈之瑜和有关人员确定那座石库门房子就是李公馆。原来,贝勒路是1906年以法国远东舰队司令的名字命名的,它与望志路交叉,形成一个拐角。李公馆就在这个拐角处。它的前门面对的是望志路,侧后门就是贝勒路。而到了1943年,望志路改名叫兴业路,贝勒路改名叫黄陂南路。
那么,这所房子如何变成了“酱菜园”?据上海著名作家叶永烈考证,原来,在1920年,一位陈姓老太太在这里建了五幢房子,每幢房子都是一楼一底,门牌号从东向西依次为100、102、104、106和108号,各自独门出入。陈老太建房的主要目的是出租。房子建成之初,租下106和108号的李先生,就是一大代表李汉俊的哥哥李书城。
李书城当年好生了得,是孙中山总统府顾问,国务院参议。弟弟李汉俊从日本留学归来,就住在哥哥李书城家里。
中共一大之后,李书城搬走了,此五幢房子都租给了一个姓董的人家。董把100至104三幢房子外墙砌高,粉成白色,写上巨大的“酱”字,办了个“万象酱菜园”,把106和108号房子作为住房。其中106号房子后来又生产挂面,外墙也成了白色。于是,这一排房子就面目全非了。
确定兴业路上的房子是一大会址后,上海方面拍了多幅照片送北京审阅。一大代表毛泽东和董必武看了照片,不能肯定,提议让李书城看一看。此时,李书城是国家农业部部长。他说:我家当时住在望志路106和108号。中共一大会址由此得到基本确认。
为慎重起见,中央又委托当年负责筹备一大的李达专程到上海调查。李达一到这个生产挂面的地方,就连连点头:“汉俊的家是在这里。”并指出当年是在楼上开的会。
中共一大会址全面确认以后,被上海市委于1951年9月16日起租了下来,租金每月是233200元人民币(旧币),折合为新人民币大致是975元。1952年5月22日,上海市委购买了兴业路上的这两幢房子,经过修理,于1952年7月1日正式开放。正式开放前,叶飞、曾希圣、柯庆施等华东局军政领导捷足先登,进行过参观。上海市长陈毅等是开放后的首批参观者。
1956年春节,时任最高人民法院院长的董必武来到上海兴业路。董必武看到开会的会场被布置在楼上,坚定地说:“当年开会不在楼上,应当把会场复原在楼下。因为人家家中有女眷,是不可能在人家卧室里开会的,何况当时还有外国人。”
临走,董必武为纪念馆挥毫题词:“作始也简,将毕也钜。”他借用《庄子》内篇“人世间”的一句话,写下自己对中国革命历程和中国共产党发展壮大的无限感慨。现在,董必武这个题词悬挂在一大纪念馆二楼展品结束的地方。每次,它都被解说员提起;每次,都引起观众的众多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