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李大钊的人生历程

作者:    发布时间:2012-09-26    来源:中国共产党历史网
分享到 :

 李大钊,汉族,1889年10月生,河北乐亭人,学名李耆年,原字寿昌,后改守常,曾用名李龟年,笔名孤松等,中国共产党的创建人之一,大学文化。

    1907年入天津北洋法政专门学校学习,1914年入日本早稻田大学政治本科。早年参加反对袁世凯的斗争。1916年5月回国,历任北京《晨钟》报总编辑、《甲寅》日刊编辑。1918年起任北京大学图书馆主任兼经济学教授,参加《新青年》编辑部工作。1918年6月发起组织少年中国学会,任《少年中国》编辑主任。之后,和陈独秀共同创办《每周评论》,主编《晨报》副刊,协助北京大学学生创办《国民》和《新潮》杂志。1920年在北京大学组织中国第一个马克思主义学说研究会;会见共产国际代表维经斯基,商讨筹建中国共产党;领导建立北京的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领导建立北京社会主义青年团。其间:在北京大学、女子高等师范、师范大学、朝阳大学、中国大学等校任教。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后,负平党在北方的全面工作,并任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北方区分部主任。1924年1月在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大会主席团五位成员之一,并兼任大会宣言审查委员会委员、章程草案审查委员会委员、出版及宣传问题审查委员会委员,被选为国民党中央执委会委员。此后,直接担负国共两党在北方的实际领导工作。1924年6月率中共代表团赴苏联莫斯科参加共产国际第五次代表大会。回国后,负责中共北方区委工作。1924年12月起任中共中央北方局书记。1927年4月6日被奉系军阀逮捕。1927年4月28日在北京西交民巷京师看守所就义。

李大钊是中共第三届、四届中央委员。

毛泽东评价李大钊

1949年3月 25日凌晨2时,毛泽东等党中央领导同志,从河北涿县换乘火车进入北京,中国革命的历史正在书写着新的篇章。毛泽东走下火车,在清华园站的站台上与前来迎接的叶剑英谈话。他若有所思说:“我第一次到北京,到现在整整30年了。那时,是为了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而奔波。还不错,吃了点苦头,遇到了一位好人,那就是李大钊同志。可惜呀,李大钊同志已经为革命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他是我真正的老师呀!没有他的指点和教导,我今天还不知道在哪里呢!”(李银桥《在毛泽东身边十五年》第125页)

陈独秀评价李大钊

守常是一位坚贞卓绝的社会主义战士。

他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比当时的人深刻得多。

罗章龙评价李大钊

李大钊介绍十月革命的文章,“在当时中国起了振聋发聩的作用”,“照亮了全国青年前进的道路”。

鲁迅评价李大钊

    我最初看见守常先生的时候,是在独秀先生邀去商量怎样进行《新青年》的集会上,这样就算认识了。不知道他其时是否已是共产主义者。总之,给我的印象是很好的:诚实,谦和,不多说话。《新青年》的同人中,虽然也很有喜欢明争暗斗,扶植自己势力的人,但他一直到后来,绝对的不是。……

邓小平为李大钊烈士陵园的题词

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 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 李大钊烈士永垂不朽

 

中共中央为李大钊烈士撰写的纪念碑文

李大钊同志,字守常,1889年10月29日生于河北省乐亭县大黑坨村。七岁起在乡塾读书,1905年入永平府中学,1907年入天津北洋法政专门学校。青年时代,目睹在帝国主义侵略下的国家危亡局势和社会黑暗状况,激发了爱国热忱,立志要为苦难的中国寻求出路。辛亥革命的果实被袁世凯窃取后,开始发表文章,揭露军阀官僚的统治只是加深了民族的灾难和人民的痛苦。1913年,含愤东渡日本,就读于东京早稻田大学。在日本向中国袁世凯政府提出二十一条亡国条件后,参加留日学生总会的爱国斗争,向国内寄发《警告全国父老书》。这时,开始接触社会主义思想和马克思主义学说。1916年回国后,积极参与正在兴起的新文化运动。他在《青春》一文中号召青年“冲决历史之桎梏,涤荡历史之积秽,新造民族之生命,挽回民族之青春”。他积极抨击以孔子为偶像的旧礼教、旧道德,向当时抬出孔子来维护自己统治的反动势力展开猛烈的斗争。1917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使大钊同志受到极大的鼓舞和启发。他逐步明确地站到马克思主义的立场上来,成为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和共产主义者。在1917年到1919年,他发表了许多热情地宣传俄国革命和马克思主义的文章,并与资产阶级改良派胡适展开了“问题与主义"的论战,在思想界引起了广泛强烈的反响。他在1918年担任北京大学图书馆主任,后兼任经济学教授,参加《新青年》杂志编辑部。这年年底与陈独秀等创办《每周评论》,并于次年主编《晨报副刊》。同时,他还协助北京大学学生创刊《国民》和《新潮》。随着大钊同志等领导下的反帝反封建的五四爱国运动的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影响日益扩大。1920年3月,大钊同志在北京先后发起组织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和共产主义小组。许多青年在他的影响下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其中有些成为中国共产党早期的著名活动家,如邓中夏同志、高君宇同志等。毛泽东同志和周恩来同志也都受到过他的影响。大钊同志为建立中国共产党努力奋斗,是我党主要创始人之一。

    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大钊同志代表党中央指导北方的工作。在党的二大、三大、四大,都当选为中央委员。1924年底,任党的北方区执行委员会书记。在他领导下,北方党组织派出许多同志在冀、鲁、豫、晋、陕、内蒙和东北的广大地区开展了党、团工作,先后发动了开滦大罢工、二七大罢工等著名斗争。1922年,他受党的委托在上海与孙中山先生谈判国共合作,并在1924年在广州参加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领导工作,为建立国民革命统一战线,实现第一次国共合作作出了重大贡献。1925年在孙中山先生北上时和逝世时,在五卅运动中,他领导北方党组织发动群众,在北洋军阀统治的北方地区,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反帝反军阀斗争。他积极地进行广泛的统一战线工作,领导改组后的国民党在北京的组织,坚决反对国民党右派。他努力为南方的革命运动培养、输送了大批干部。他坚决支持当时主要在南方一些农村蓬勃兴起、同时也开始波及北方的农民运动,并著文论述开展农民运动和解决土地问题的重要性。他也注意在军队中扩大革命运动的影响,对冯玉祥将军五原誓师参加北伐起了重要作用。大钊同志作为具有高尚道德品格的学者和革命家,受到社会各阶层的广泛尊崇,名重当世,这是他能卓有成效地开展多方面革命工作的一个重要条件。   

1926年3月18日,北京各界人民在天安门举行反对日本等国要求大沽口撤防的大会,并到皖系军阀段祺瑞执政府门前请愿,竟遭到段政府的血腥屠杀。大钊同志在惨案发生后,继续领导共产党和国民党的北方组织坚持斗争。不久,奉系军阀张作霖的军队进入北京,白色恐怖更加严重。次年4月6日,张作霖在帝国主义支持下逮捕了李大钊同志等八十余人。大钊同志备受酷刑,在监狱中,在法庭上,始终大义凛然,英勇不屈。4月28日,凶残卑怯的敌人不顾广大舆论的反对,将大钊同志和谭祖尧、邓文辉、谢伯俞、莫同荣、姚彦、张伯华、李银连、杨景山、范鸿劼、谢承常、路友于、英华、张挹兰、阎振三、李昆、吴平地、陶永立、郑培明、方伯务共二十位革命者(其中多数是共产党人,也有国民党人)一齐绞杀,大钊同志临刑时毫无惧色。第一个走上绞架,从容就义,时年尚不足三十八周岁。

李大钊同志的灵柩多年停放在宣武门外的一个庙宇内。1933年4月23日,他的家属和许多社会知名人士,发起为大钊同志举行葬礼将灵柩安葬于香山万安公墓。大批学生、工人、市民群众冒着白色恐怖参加葬礼,形成一次壮烈的示威运动,许多参加者为此而被捕,甚至被杀害。

在全国解放前,李大钊同志的一部分著作虽曾由他的亲属编集,由鲁迅先生作序,但在反动统治下一直没有能发行,直到1959年人民出版社才出版了重新编辑的《李大钊选集》。1981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又出版了经过增订的《李大钊诗文选集》。

    李大钊同志对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和无产阶级的革命前途无限忠诚。他为在我国开创和发展共产主义运动的大无畏的献身精神,永远是一切革命者的光辉典范。大钊同志和其他无数先烈光荣地倒下去了,但是他们的牺牲没有使中国革命停止,相反,中国革命在牺牲者的血泊中继续前进,直至获得伟大的胜利。作为中国人民的优秀儿子和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大钊同志的业绩将永远受到中国人民的追怀和崇敬。   

为纪念李大钊同志,发扬他伟大的共产主义革命精神,中共中央于1983年3月18日将他和他的夫人赵纫兰同志(1883年-1933年)的灵柩移葬于新建的李大钊烈士陵园。

    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者,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李大钊同志永垂不朽!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

1983年9月

选自《日出东方——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作者:梁淑样   刘道慧

万卷出版公司  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