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志愿军的组建

作者:    发布时间:2012-10-18    来源:中国共产党历史网
分享到 :

中国人民志愿军是参加抗美援朝的中国方面部队的名称。

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中国周边环境发生重大变化。美国军队入侵朝鲜之后,中国东北由战略后方变成国防前哨。为适应变化了的国际形势,中国不得不采取紧急措施,调整国防部署,增强东北地区的国防力量,以巩固国防,预防突发事件,准备在必要时援助朝鲜人民抗击美国侵略。

7月7日,联合国安理会在苏联缺席的情况下通过成立“联合国军司令部”的决议。根据美国军队武装侵略朝鲜的形势,为防患于未然,7月7日和10日,周恩来连续两次主持召开国防问题会议,传达中共中央、毛泽东关于成立东北边防军的决定,讨论保卫东北的问题。7月13日,中央军委作出《关于保卫东北边防的决定》,决定抽调第13兵团,第42军,炮兵第1师、第2师、第8师和一定数量的高射炮兵、工兵、战车部队,共25.5万余人组成东北边防军。这些部队要求最迟于8月5日前抵达指定地点,完成集结;决定以粟裕为东北边防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萧劲光为副司令员,另以萧华为副政治委员,李聚奎为东北边防军后勤司令员;决定以第15兵团部为基础组成新的第13兵团部,以邓华为司令员、赖传珠为政治委员、解沛然(解方)为参谋长、杜平为政治部主任。8月上旬,东北边防军集结到安东(今丹东)、辑安(今集安)、本溪。9月6日,第50军编入东北边防军。

在东北边防军部队集结的过程中,中央军委根据实际情况的需要,对东北边防军的指挥关系作了调整,并对第13兵团的指挥班子作了充实。抽调洪学智、韩先楚、解方等充实兵团领导集体;另一方面也充分考虑到部队的实际情况,保留了原第13兵团政治部主任杜平和组织部机构,组成了一个汇集精兵强将的兵团指挥机构。这不仅使边防军部队的战前准备得到了切实保证,而且为志愿军出国作战后,在紧急情况下,以第13兵团部为基础组建志愿军总部奠定了基础。

美军在朝鲜仁川登陆后,朝鲜战争局势迅速逆转。10月7日,美军越过三八线,向朝鲜北方大举进犯,并迅速向朝中边境推进。10月8日,毛泽东发布组成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命令:“为了援助朝鲜人民解放战争,反对美帝国主义及其走狗们的进攻,借以保卫朝鲜人民、中国人民及东方各国人民的利益,着将东北边防军改为中国人民志愿军,迅即向朝鲜境内出动,协同朝鲜同志向侵略者作战并争取光荣的胜利”;“中国人民志愿军辖第十三兵团及所属之三十八军三十九军四十军四十二军,及边防炮兵司令部与所属之炮兵一师二师八师”;“任命彭德怀同志为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10月19日,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参战。当天,志愿军打响了入朝后的第一仗。这一天后来被定为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纪念日。10月25日,中共中央决定:将第13兵团司令部、政治部改为志愿军司令部、政治部;任命邓华为副司令员兼副政治委员,洪学智、韩先楚为副司令员,解方为参谋长,杜平为政治部主任;并以彭德怀为书记、邓华为副书记组成志愿军党委。

稿件来源: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二研究部编著:《〈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注释集》,中共党史出版社2012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