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红军长征渡口遗址(江西篇)
中央红军长征山峰坝渡口遗址
中央红军长征西门渡口遗址
中央红军长征渔翁埠渡口遗址
中央红军长征东门渡口遗址
中央红军长征渡口遗址分别位于于都县贡江镇东门渡口、南门渡口和梓山镇山峰坝渡口、靖石乡渔翁埠渡口等地。
根据中共中央的决策和中革军委的部署,从1934年10月7日开始,红一方面军主力1、3、5、8、9军团分别从兴国、石城和福建的长汀、宁化等地撤出第五次反“围剿”战场,向于都河(亦称贡江)北岸地区集结。10日晚,中共中央、中革军委机关及其直属部队也从瑞金梅坑、田心、九堡驻地向集结地开进。
于都河时宽600多米,水流深湍,是中央红军实施战略转移、向湘西进发要过的第一条大河。至10月17日,参加突围转移的红军野战军全部在于都河北岸地区集结完毕。期间,各军团除抓紧进行政治动员、安置伤病员外,还补充了大量的兵员和物资。其中,江西补充第2团补给红1军团,江西补充第3团、第4团补给红3军团,江西补充第5团补给红5军团,于都补充第6团补给红8军团,于都补充第1团补给红9军团。以上总计给各军团补充新战士9700余人。
在中共赣南省委、省苏维埃政府和赣南军区领导下,苏区人民倾其所有,全力支援红军突围转移。在红军集结地于都,为支援红军架桥,县城居民几乎把家中所有的门板、木料甚至老人寿木,都捐献出来。根据全总苏区中央执行局委员长刘少奇的指示,中央苦力运输工会委员长王贤选与该会船排部的同志一起,组织苏区境内所有的船只集中于都,帮助红军架设了东门渡口、龙石嘴、赖公庙、龙门山、孟口等5座浮桥,为红军夜渡于都河创造了便利条件。
10月17日至20日,遵照预定的计划,中革军委以红1军团为左路前卫,红3军团为右路前卫,红9军团掩护左翼,红8军团掩护右翼,中央和军委机关及直属部队编成的两个纵队居中,红5军团担任后卫,从珠兰埠、三门滩之间(长约50公里)的10个渡口,先后渡过于都河,向第二集结地域安远、于都、赣县边界移动,并由此踏上了漫漫长征路。
中央红军长征东门渡口遗址距县城大街约300米,隔江斜对面是门坎石,毛泽东、周恩来、张闻天、王稼祥及军委纵队和中央纵队就是由此渡口南渡于都河的;此处江面宽阔,水流较缓,是当年东乡一带入城的必经渡口。1996年10月,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60周年之际,中共于都县委、县人民政府在此建成“中央红军长征第一渡纪念碑”。
中央红军长征南门渡口遗址地处于都县城滨江大道中段,隔河对岸为水南村,是红3军团过河渡口;渡口码头已损毁,并于2002年在改造建设滨江大道时砌筑了防洪堤。
中央红军长征山峰坝渡口遗址地处梓山镇山峰,与潭头圩隔河相望,是红1军团过河渡口,现仍为山峰村村民渡河到潭头的渡口。
中央红军长征渔翁埠渡口遗址地处靖石乡渔翁村,是红9军团长征过河渡口,现仍为渔翁村村民渡河劳作的渡口。
2004年8月,上述渡口遗址一并被江西省委、省人民政府公布为江西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5年11月,被中央宣传部公布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2006年5月,被国务院公布为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