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居国外的学者和留学生回国
1950年至1957年间,中国大批留学海外或在海外工作的知识分子积极回到祖国参加建设。
据统计,截至1950年12月,我国海外留学生共有5096人,其中,在美国的有3065人,在日本的有1187人,在英国的有460人,在法国的有190人,在德国的有50人,等等。他们中约70%攻读理、工、农、医学科。
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内各种人才奇缺。1950年8月,周恩来在中华全国自然科学工作者代表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现有的专家不是太多而是不够”,“现在愈接触各种事实,愈使我们感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1951年8月,他又再次强调:“人才缺乏,已成为我们各项建设中的一个最困难的问题……这是旧社会遗留给我们的一个困难,也是中国的一个特点。”
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共中央就已经开始积极争取中国在西方的留学生回国工作,动员在美国留学的中国知识分子,特别是高级技术专家回国工作。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共中央和政府立即着手争取海外知识分子归国工作。1949年12月6日,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成立办理留学生回国事务委员会,并分别在北京、广州、上海等地设立留学生回国招待所,统筹回国留学生的招待及介绍工作、组织学习及对国外留学生的调查、宣传、接济等事宜。12月10日,教育部高教司成立第四处,积极争取海外留学生回国。12月28日,周恩来还通过北京人民广播电台,代表中国共产党和中央人民政府诚恳邀请在海外的留学生回国参加新中国建设。
1950年2月,数学家华罗庚从美国踏上归程。他在归国途中《致中国全体留美学生的公开信》说:“为了抉择真理,我们应该回去;为了国家民族,我们应该回去;为了为人民服务,我们应该回去;就是为了个人出路也应当早日回去,建立我们工作的基础,为我们伟大的祖国的建设和发展而奋斗!”随后,在爱尔兰取得教授资格的彭桓武回国;尚在哈佛大学四年级就读的冀朝铸回国;化工专家侯祥麟、物理学家谢希德、化学家唐敖庆、空气动力学家郭永怀、核物理学家张文裕、金属学家师昌绪等也先后回国。
为了尽可能多地争取海外科学家和留学生回国,1956年2月22日,周恩来在知识分子问题会议闭幕后,审阅批准了以中共中央名义转发的争取留学生归国工作组《关于争取尚在资本主义国家留学生回国问题的报告》。中共中央在批语中指出:现在还在资本主义国家的几千留学生,“他们大都是高级知识分子,具有专门知识,不少人已经是科学家和高级科技人员”,“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是一个很大的后备力量,必须大力争取他们回国参加建设”。报告提出1951年内至少争取一千人回国、重点放在美国的工作方针。
然而,海外科学家和留学生回国参加祖国建设的行动,却受到西方国家的阻挠和刁难,尤其是美国政府。他们百般阻挠打算回国的科学技术人员,特别是研究航空工程和原子能的专家。但是,一批批中国留学生仍满怀赤子之心,冲破重重困难,抛弃一切优厚的物质条件,回到新中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的归国路长达五年之久。钱学森从1950年开始争取回到祖国,受到美国政府的迫害,直到1955年10月才最终如愿。他在抵达广州时说:“我很高兴能回到自己的国家,今后我将竭尽努力和中国人民一道建设自己的国家,使我的同胞能过上有尊严的幸福生活。”
留学生回国热潮从1949年开始,持续到1957年春,回国人数达到3000余人。党和政府对回国留学生高度重视,给予了很高的待遇,不少人担任了高级领导职务。1955年选出的第一届172位自然科学方面的学部委员中,156人有留学经历,其中留学美国的有87人。1957年当选的第二届191名学部委员中,174人有留学经历,其中留学美国的有101人。1981年当选的第三届学部委员增加到400人,344人有留学经历,其中留学美国的有204人。海外留学生回国后,为祖国的经济、教育、文化、科技和国防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
稿件来源: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二研究部编著:《〈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注释集》,中共党史出版社2012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