炮击金门
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为维护国家主权、反对美国制造“两个中国”、击退国民党台湾当局对大陆和沿海的骚扰,人民解放军两次对金门、马祖地区的国民党军实施了较大规模的惩罚性炮击。
自1950年6月美国第七舰队入侵台湾海峡后,美国政府加紧了对台湾的控制。1954年日内瓦会议前后,美国极力拉拢一些国家拼凑针对中国的东南亚军事集团,并同国民党当局商谈缔结所谓“共同防御条约”。在此背景下,国民党当局增加了对大陆沿海地区的骚扰。
为打破美蒋的军事和政治联合,中共中央于7月下旬明确提出“一定要解放台湾”的任务。1954年9月3日下午2时至4时左右,人民解放军以声东击西的战略,对金门进行了一次较大规模的惩罚性炮击,拉开了解放一江山岛战役的序幕。9月22日,人民解放军再次炮击金门。此后,大陆与金门、马祖之间的炮战时紧时松,没有停止过。
1954年12月2日,美国政府同台湾国民党当局签订所谓“共同防御条约”。中共中央决定以军事斗争击退美国的军事挑衅,以外交斗争揭穿美蒋条约的本质。12月8日,周恩来外长发表声明,谴责这个条约是非法的、无效的,“是一个露骨的侵略条约”。在军事方面,人民解放军于1955年1月18日发起首次陆海空联合作战,解放了大陈岛外围的一江山岛;2月13日至26日,解放了大陈岛及其外围岛屿。至此,浙江沿海岛屿全部解放。
1955年下半年起,随着中国共产党对台政策的调整和中美大使级会谈的开始,台湾海峡的局势有所和缓。中共中央逐步确立了争取和平解放台湾的基本方针,并采取一些措施打破中美大使级会谈的僵局,但中方的这些努力未能得到美方的回应。1955年3月美蒋“共同防御条约”生效后,美国政府加强对台军事援助,加紧制造“两个中国”。年底,中美大使级会谈由于美国企图单方面降低谈判级别而中断。1958年5月和7月,中东地区的黎巴嫩和伊拉克发生革命风暴,美英两国随即进行武装干涉。台湾当局借中东地区紧张局势,进一步加强对大陆和沿海的骚扰。在这种情况下,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决定再次以炮击金门的方式把台湾问题在世界面前提出来。
1958年8月中旬,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作出了炮击金门的决定以支持中东地区人民的解放斗争,给美国帝国主义以教训;严惩蒋介石集团对大陆的骚扰破坏;判明美国同台湾国民党当局订立的“共同防御条约”的范围是否包括金门、马祖在内。
8月23日下午5时30分,福建前线部队奉命向金门国民党军实施大规模猛烈炮击。次日,又实施第二次联合打击。金门岛基本被封锁,补给运输中断。9月3日,毛泽东决定从次日起暂停炮击三天,以静观各方反应。4日,中国政府按计划宣布,本国领海宽度为12海里,此规定适用于包括台湾及其周围各岛在内的一切中国领土,未经中国政府许可,一切外国飞机和军用船舶不得进入中国的领海和领海上空。这是一项维护中国海洋权益的具有现实和长远意义的重大决策。中国突如其来的猛烈炮击使美国十分紧张。美国急忙增兵台湾海峡,一面扬言要使用美国武装部队来“保护”金门、马祖等有关阵地,一面又要求重新举行中美大使级会谈。从9月7日起,美国政府不顾中国政府的声明和警告,公然派军舰进入金门海域,为国民党军护航。
针对这种形势,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决定,以打击国民党军的方式反对美军的护航行动。9月8日、11日和13日,人民解放军对金门的国民党军队和运输舰实施三次大规模炮击。13日后,为配合中美大使级谈判,人民解放军转入零星炮击。至10月6日宣布暂停炮击时为止,福建前线人民解放军共进行了四次大打、83次中小打和上千次零星炮击,达到了封锁金门、惩罚国民党军和打击美国“战争边缘”政策的目的。美国在进退两难的境地下,企图“让出”金门、马祖,换取中国不用武力解放,实际仍是要搞“两个中国”。这是中国政府绝不能同意的,台湾当局对此也十分不满。
为粉碎美国制造“两个中国”的阴谋,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充分利用美蒋之间的矛盾,决定将过去确定的先收复沿海岛屿、再解放台湾的“两步走”战略,改为“一步走”战略,即让金门、马祖暂留台湾当局手中,待时机成熟后,再“一揽子解决”台、澎、金、马问题。10月6日和26日,《人民日报》发表由毛泽东起草、以国防部部长彭德怀名义发布的《告台湾同胞书》和《再告台湾同胞书》。这两份文告向台湾当局和台湾同胞晓以民族大义,指出双方都同意“台、澎、金、马是中国领土”,“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没有两个中国”,并再次提出举行国共两党和谈以解决中国内部争端的建议。第二份文告还宣布福建前线逢双日不打金门的飞机场、码头和船只,以利金门诸岛得到充分的供应,逢单日也不一定打炮,但台湾方面的船只、飞机不要来,以免受到可能的损失。此后,台湾海峡的斗争就从以军事形式为主转向以政治和外交形式相结合为主,海峡形势的“危机”阶段基本结束。当年12月,美国宣布自台湾地区撤出部分海、空军。金门炮战后,海峡两岸基本处于不战不和的对峙状态,并延续多年。
稿件来源: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二研究部编著:《〈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注释集》,中共党史出版社2012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