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反保守又反冒进的经济建设方针

作者:    发布时间:2012-11-16   
分享到 :

1956年上半年,社会主义改造步伐的加快,对国民经济建设规模和发展速度产生了很大压力。各行各业加速发展,造成了财政和物资的紧张局面。因此,党为制定既反保守又反冒进的经济建设方针作了许多努力。

在最初准备党的八大的时候,毛泽东提出八大报告的中心思想是反对右倾保守。1955年12月,他在《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序言中指出,右倾保守思想在许多方面作怪,使许多方面的工作不能适应客观情况的发展,整个工业化的规模和速度,科学、文化、教育、卫生等事业的规模和速度,已经不能完全按照原来所设想的那个样子去做了,都应当适当地扩大和加快。为此,毛泽东还提出共产党要做“促进会”,大家都应当做促进派,不做促退派。毛泽东的上述意见,得到中央其他领导人的赞同。1956年《人民日报》发表元旦社论《为全面地提早完成和超额完成五年计划而奋斗》,明确提出“又多、又快、又好、又省”的要求。1月初,经各省、市、自治区党委书记会议补充修改形成的《一九五六年到一九六七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草案)》,也体现了这种指导思想。

还在1956年初,党中央和国务院负责经济工作的领导人已经发现急躁冒进倾向,并努力加以纠正。周恩来在关于知识分子问题会议上作总结讲话时也提醒说,不要做那些不切实际的事情,要使我们的计划成为切实可行的实事求是的,不是盲目冒进的计划。2月8日,周恩来在国务院第二十四次全体会议上又说:“现在有点急躁的苗头,这需要注意。社会主义积极性不可损害,但超过现实可能和没有根据的事,不要乱提,不要乱加快,否则就很危险。”“绝不要提出提早完成工业化的口号。”“各部门订计划,不管是十二年远景计划,还是今明两年的年度计划,都要实事求是。”2月10日,陈云出席国务院常务会议时指出:工业高潮来了,很好。但对困难要有足够的估计,不能回避。在实际工作中,已经尽了可能的,不叫“小脚女人”,超过可能的是“左”。陈云坚持认为,订计划应该遵循按比例发展的原则。经他努力,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决定压缩计划指标,1956年度基本建设投资从170亿元压到147亿元,双轮双铧犁的指标由500万部压到350万部。到4月份,急躁冒进造成的后果进一步显露出来,钢材、水泥等建材严重不足,以致过多动用国家的储备物资。周恩来、陈云等人提出缓解经济形势紧张的应急措施,要求抓生产平衡、物资平衡、财政平衡的工作。

1956年4月,毛泽东作《论十大关系》的报告,为进一步纠正在经济工作中盲目冒进的问题创造了良好条件。他后来说:“我的脑子开始也有点好大喜功,去年三四月间才开始变化,找了三十几个部的同志谈话,以后在最高国务会议上讲了十大关系。”5月中旬,刘少奇主持有中央负责人参加的会议,提出我国经济发展要实行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坚持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方针。6月4日,刘少奇主持中共中央会议讨论1955年国家决算和1956年国家预算报告稿。周恩来代表国务院全面介绍半年来经济建设中出现的问题,提出继续削减财政支出、压缩基本建设经费的意见。根据周恩来、陈云的建议,会议确定了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经济建设方针。6月10日,刘少奇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会议,基本通过预算报告初稿。经过政治局讨论的修改稿进一步强调了反对急躁冒进。6月15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的《一九五五年国家决算和一九五六年国家预算的报告》提出了这个方针。6月20日,《人民日报》根据中央政治局会议精神,发表题为《要反对保守主义,也要反对急躁情绪》的社论,为动员全党尤其是各级领导干部重视在经济工作中纠正急躁冒进倾向起了重要推动作用。这样,经过几个月的努力,经济建设上一股来势很猛的盲目冒进势头初步得到遏制。

稿件来源: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著:《中国共产党历史 第二卷(1949-1978)》(上册),中央党史出版社2011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