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楼会议

作者:    发布时间:2012-12-07   
分享到 :

西楼会议,即1962年2月21日至23日刘少奇在中南海西楼会议室主持召开的中央政治局常委扩大会议。这是继七千人大会后中共中央召开的又一次重要会议。

七千人大会以后,国内经济和政治关系的调整都有进一步的发展,但国民经济形势尚未走出“低谷”,国家财政赤字扩大,货币发行过多、商品严重不足,物价上涨等问题依然存在。为了对“大跃进”造成的经济困难形势进行深入分析,把七千人大会上没有涉及或未能展开讨论的问题讲透,商讨克服困难的具体措施,中共中央召开了西楼会议。会议的中心是讨论1962年国家预算和经济形势问题。在讨论中发现1958年以来国家财政中有很大的亏空,其中,1962年财政预算中实际存在50亿元的赤字。经济形势的困难程度比七千人大会时的估计严重得多,这种情况让与会者感到震惊。

会上,陈云就当前的经济形势及克服困难的办法作了长篇讲话。他认为,目前困难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农业在近几年有很大的减产;已经摆开的基本建设规模,超过了国家财力物力的可能性,同现在的工农业生产水平不适应,并导致职工和城镇人口增加过多;钞票发得太多,通货膨胀;城市的钞票大量向农村转移,出现了相当严重的投机倒把现象;城市人民的生活水平下降。针对这些问题,陈云提出了克服困难的六条措施:一、从1960年算起,“把十年经济规划分为两个阶段。前一阶段是恢复阶段,后一阶段是发展阶段”。前一阶段大约需要五年,要有更多的集中统一,要稳扎稳打,把基本建设和若干重工业生产的指标先降下来,速度放慢,以调整为主。二、减少城镇人口,“精兵简政”,既减轻农村的负担又充实生产第一线。三、采取一切办法制止通货膨胀:严格管理现金,节约现金支出;尽可能增加人民需要的生活日用品,回笼货币;增加几种高价商品,重点放在农村;坚决同投机倒把活动作斗争。四、尽一切力量保证城市人民的生活,增加日用品的供应。五、把一切可能的力量用于农业增产。具体办法:除增产粮食外,要保证经济作物增产;对不同的产粮区,研究出不同的增产办法;拨一部分钢材、木材制造小农具。六、计划机关的主要注意力,应该从工业、交通方面,转移到农业增产和制止通货膨胀方面来,并且要在国家计划里得到体现。目前第一位的是增加农业生产,解决吃、穿问题;保证市场供应,制止通货膨胀。

刘少奇在会上提出:“中央工作会议(即七千人大会)对困难情况透底不够,有问题不愿揭,怕说漆黑一团!还它个本来面目,怕什么?说漆黑一团,可以让人悲观,也可以激发人们向困难作斗争的勇气!”“现在处于恢复时期,但与一九四九年后的三年情况不一样,是个不正常的时期,带有非常时期的性质,不能用平常的办法,要用非常的办法,把调整经济的措施贯彻下去。”刘少奇赞同陈云的讲话,并建议召开一次国务院会议,由陈云充分讲一讲,让参加国务院会议的全体成员都了解当前的经济情况和提出的方针政策。

会后,刘少奇、周恩来、邓小平专程到武汉向毛泽东汇报了会议内容,得到毛泽东的同意,并商定成立中央财经小组,由陈云任组长,李富春为副组长。2月26日,根据刘少奇的建议,国务院召开各部委党组成员会议,陈云作题为《目前财政经济的情况和克服困难的若干办法》的报告,更加全面透彻地论述了他的观点。陈云的报告经中央批转下发后,成为当时经济工作的指导性文件。根据西楼会议精神,中央财经小组明确提出了对重工业基本建设指标进行“伤筋动骨”的调整。这个措施在实践中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西楼会议实事求是地估计了我国当时国民经济的困难形势,确定了实行经济调整的原则和具体措施。通过这次会议和会后的工作,党内不仅进一步统一了思想认识,还找到了克服困难的具体办法,使调整方针得到全面贯彻,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稿件来源: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二研究部编著:《〈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注释集》,中共党史出版社2012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