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印边界冲突

作者:    发布时间:2012-12-12   
分享到 :

从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中国在解决边界问题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但同时也面临一些棘手的问题,其中同印度的边界纠纷在1959年凸显出来,至1962年演变成大规模的武装冲突。

中国和印度是亚洲的两大文明古国,两国人民在反对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的斗争中一直相互同情和支持。新中国成立后,中印两国在国际斗争中积极合作,并且共同提出著名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国政府十分珍视中印之间的友好关系。然而,中印边界问题的存在却一直是两国关系中的一道阴影。

中印边界长约2000公里,历史上从未正式划定,只存在一条传统习惯线,分为西、中、东三段。19世纪下半期,英国殖民统治者在中印边界西段传统习惯线以东中国新疆阿克赛钦地区先后划过几条不同的线。1914年3月,西姆拉会议期间,英国代表又同中国西藏地方当局的代表,背着中国中央政府的代表,在印度德里以秘密交易的方式在中印边界东段划了一条线,即所谓的“麦克马洪线”,这条线把中印边界东段传统习惯线以北中国一侧的九万平方公里土地划入印度版图。上述几条所谓的边界线都是英印政府单方、片面地在地图上划出的,根本没有任何法律效力,中国历届政府也从来没有承认过。

50年代初期,在中印建交后的头几年里,两国政府出于各自的原因和考虑,都没有把就边界问题达成谅解列入议事日程。不过,两国政府也了解,双方在边界问题上的主张是不同的。1951年西藏获得和平解放。在此前后,印度军队开始向“麦克马洪线”推进,至1953年侵占了该线以南的大片中国领土。从1954年到1956年,中印两国总理三次会面。周恩来向尼赫鲁谈到:中印边界全部没有划定,这是首先需要加以肯定的事实;“麦克马洪线”是英国殖民主义者造成的,中国政府决不会承认这条线,但也从来没有越过这条线;中国政府对中印边界采取现实主义的态度,在边界问题全面解决以前维持两国边界久已存在的状况。然而,与中国政府准备协商解决边界问题的立场不同,印度政府一直打算把英国殖民统治者所划的对它最有利的线作为边界线强加给中国。它主张的边界在东段以“麦克马洪线”为界,在西段则包括了一直由中国管辖和控制的整个阿克赛钦地区,只有中段大致与传统习惯线相符。中印双方对边界线的不同认定涉及大片领土的归属问题。不过,尽管存在着巨大的分歧,中印边界仍然维持了近十年的和平状态。

1957年10月,中国开通了从新疆通往西藏的公路。次年10月,印度方面向中国方面提出交涉,声称这条公路通过的一部分领土属于“印度拉达克”地区。中方拒绝了这一指责。这次外交交涉把中印两国之间关于阿克赛钦地区归属问题的争执挑明。鉴于中印边界纠纷已经开始给两国关系带来比较重大的影响,1959年1月23日,周恩来致信印度总理尼赫鲁,比较全面地阐述了中国方面对于中印边界问题的立场;此后又在9月8日的信中建议双方应“考虑历史的背景和当前的实际情况,根据五项原则,有准备有步骤地通过友好协商,全面解决两国边界问题。”

从维护中印友好出发,1959年5月13日,毛泽东在即将发出的中国外交部致印度外交部的一份答复中加写了一段话。他坦诚指出:总的说来,印度是中国的友好国家。中国的主要注意力和斗争方针是在东方,在西太平洋地区,在凶恶的侵略的美帝国主义。印度不是我国的敌对者,而是我国的友人。中国不会这样蠢,东方树敌于美国,西方又树敌于印度。我们不能有两个重点,我们不能把友人当敌人,这是我们的国策。

可是,印度政府无意通过和平谈判协商解决边界问题,尼赫鲁多次宣称印度所主张的边界是不可变更的。1959年3月西藏上层反动集团发动叛乱后不久,印度政府正式向中国政府提出大片领土要求。由于印度武装人员不断深入中国领土并向中国边防部队挑衅,1959年8月25日,在中印边界东段“麦克马洪线”以北的朗久村发生了中印之间的第一次武装冲突。10月21日,在中印边界西段空喀山口以南的中国领土上再次发生武装冲突。为缓解局势,根据毛泽东的提议,中国政府于11月7日建议两国武装部队立即从实际控制线各自后撤20公里。印方拒绝了这一建议。1960年4月,周恩来亲赴新德里与尼赫鲁商谈,也未能取得任何成果。此后,印度政府更把中国的忍让当作软弱可欺,大肆采取所谓的“前进政策”,不断以军事行动蚕食中国领土,破坏边界现状。至1962年年中,在中印边界西段,印军在一直由中国管辖和控制的地区设立了43个据点;在中印边界东段,印军沿“麦克马洪线”建立了24个新哨所,甚至在该线以北的扯冬设立了新哨所。中印边界地区两军对峙,犬牙交错,大规模武装冲突有一触即发之势。

1962年10月12日,尼赫鲁在一次公开讲话中宣称,他已下令把中国军队从塔格拉山脊“清除掉”。随后,印度国防部长梅农命令印军于11月1日前完成这一任务。在印军发动武装进攻之后,毛泽东和中央军委果断作出了实施自卫反击作战的决定。中国边防部队奉命于10月20日实行自卫反击,在西段一举扫除了印度军队在中国境内建立的全部据点,在东段控制了“麦克马洪线”以南的大片土地。为了表示和平解决边界问题的诚意,中国政府于11月21日宣布,从次日零时起,中国边防部队在中印边界全线停火,并且自12月1日起从1959年11月7日双方实际控制线单方面后撤20公里。接着,又遣返全部被俘的印军官兵,归还所有缴获的武器和军用物资。这场边界反击战速战速决,取得胜利后即后撤,既给入侵者以惩罚,又避免了长期纠缠,使中国的军事力量可继续集中于主防方向。在总结这次边界反击战时,周恩来指出:这次我们是在多次忍让没有得到效果以后才进行自卫反击的。不暴露,不打击,不能和缓紧张局势。我们的斗争策略,是有理、有利、有节。退避三舍,后发制人,来而不往非礼也。此后,中印边界的形势基本稳定下来。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著:《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1949-1978)上,中共党史出版社2011年1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