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四个现代化”历史任务的提出

作者:    发布时间:2012-12-18   
分享到 :

1964年12月21日至1965年1月4日,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举行。

此次会议继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之后再次提出了一个历史性的任务,这就是在不太长的时期里,实现国家的“四个现代化”。根据中共中央的建议,周恩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对这个历史任务作了如下表述:“在不太长的历史时期内,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这是一个凝聚了近代中国所有仁人志士,特别是中国共产党人心血和愿望的伟大任务。

早在新中国建立前夕,毛泽东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就提出:“在革命胜利以后,迅速地恢复和发展生产,对付国外的帝国主义,使中国稳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把中国建设成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这个工业强国的目标,是中国共产党人作为建国方略提出来的。此后,随着实践的深入和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党对国家建设的战略性目标的提法,逐渐清晰和成熟起来。

党在确立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时,明确规定了党的中心任务,就是要实现国家的工业化和完成社会主义改造。毛泽东在1953年8月改定的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表述中,确定了“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周恩来在同年9月17日参加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会议时也指出,如果不能变农业国为工业国,中国如果不能工业化,农民的生活有什么办法能够进一步改善,乃至走上社会主义彻底改善呢?可见,实现国家的工业化,是使中国摆脱近代以来贫穷落后的基础性任务和战略目标。毛泽东在1954年9月15日召开的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致开幕词说:“准备在几个五年计划之内,将我们现在这样一个经济上文化上落后的国家,建设成为一个工业化的具有高度现代文化程度的伟大的国家。”周恩来在这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我国的经济原来是很落后的。如果我们不建设起强大的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业和现代化的国防,我们就不能摆脱落后和贫困,我们的革命就不能达到目的。”这是周恩来代表党中央第一次提出的关于“四个现代化”的构想。

同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相并行,党不久便将视野扩大到努力发展科学技术上面。毛泽东于1956年1月25日在最高国务会议第六次会议发表的《社会主义革命的目的是解放生产力》的讲话中,鲜明地指出:“要在几十年内,努力改变我国在经济上和科学文化上的落后状况,迅速达到世界上的先进水平”。1957年,他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和《在中国共产党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两次提及要将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工业、现代农业和现代科学文化的社会主义国家”。在这里,将“现代科学文化”列入了实现中国现代化的整体构想之中。1958年召开的党的八大二次会议,沿用了这个提法。

后来,毛泽东又有了新的想法。他在阅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过程中,提出要把国防现代化加入到国家现代化的内容中。他说:“建设社会主义,原来要求是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科学文化现代化,现在要加上国防现代化。”

1957年8月,周恩来在主持国务院常务会议时曾说明工业现代化“包括交通运输在内”,因而“交通运输现代化”不再被单独作为一个现代化的概念。1960年2月,周恩来在阅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发言中,将“科学文化现代化”改为“科学技术现代化”。这样“四个现代化”的基本内容便被完整提了出来。但进入60年代,毛泽东和党中央更多考虑如何建立国民经济体系的问题,也就是从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来构想中国的现代化目标。例如,毛泽东曾回顾说:“我们八大第一次会议曾说,要在第二个五年计划建立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巩固基础,又说要在十五年或者更多的时间内建成完整的工业体系,这两个说法有点矛盾。没有完整的工业体系,怎么能说有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巩固基础?”经过“一五”计划和“二五”计划,特别是经过了“大跃进”运动,党开始认识到建立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比单一地建立工业化的基础更为科学和重要。周恩来1963年8月在参加中共中央《关于工业发展问题》起草委员会会议时就肯定地指出:“国民经济体系不仅包括工业,而且包括农业、商业、科学技术、文化教育、国防各个方面。工业国的提法不完全,提建立独立的国民经济体系比只提建立独立的工业体系更完整。”关于“四个现代化”总目标的实现,党中央提出可以分为两步走,即从第三个五年计划开始,第一步,经过三个五年计划时期,建立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第二步,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使中国经济走在世界前列。

“四个现代化”战略目标的提出,经过了中国共产党人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深入探索和对中外发展经验的总结,通过反复权衡和深思熟虑,最终被确定下来。它不仅具有鼓舞全国人民奋发图强的精神力量,更说明了中国人民在可预见到的将来,通过艰苦奋斗可以达到的目标。实现了“四个现代化”,中华民族便当之无愧地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因此,毛泽东在修改《政府工作报告》时,特意加写了如下一段话:“我们不能走世界各国技术发展的老路,跟在别人后面一步一步地爬行。我们必须打破常规,尽量采用先进技术,在一个不太长的历史时期内,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社会主义的现代化的强国。”历史证明,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中,实现“四个现代化”,始终是凝聚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奋斗的一个强大精神力量。即使国家经历严重困难甚至在后来发生“文化大革命”那样的动乱,因为有了这个伟大理想,中国各族人民也从未停止过自己的辛勤劳动,国家根本制度的根基也从未动摇。

摘自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著:《中国共产党历史 第二卷(1949-1978)》(上册),中央党史出版社2011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