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寨人

作者:    发布时间:2012-12-18   
分享到 :

大寨位于山西省晋中太行山麓海拔一千多米的山区,自然条件恶劣。为了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大寨人在党支部的带领下,战天斗地,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取得了很大成绩,成为全国农业战线的一面红旗。

大寨土地贫瘠,耕地被沟壑切割成无数小块,分散在“七沟、八梁、一面坡”上。大寨人在党支部书记陈永贵的领导下,从1953年开始,历时五年,改造全村7条大沟,垒起长15里的大坝180多条,垒成水平梯田300亩,修整散地4700余块,新增好地80余亩。1962年,在全国大灾和严重困难的年景下,大寨粮食亩产竟达到774斤,高出同县平均产量530斤。在治沟整地的过程中,大寨人没向国家要一分钱,完全凭借自己的双手,苦干、实干、拼命干,创造了新的奇迹。

1963年8月,大寨大队遭遇暴雨洪灾,70%的窑洞、房屋倒塌,23%的耕地土层被冲光。在严重的灾害面前,大寨的干部和群众,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提出“三不要”(不要国家救济粮、不要国家救济款、不要国家救济物资)和“三不少”(不少向国家卖余粮、不减少社员口粮、不减少下年度生产投资)的口号,奋力救灾。这一年,大寨粮食亩产仍在700斤以上,粮食总产40万斤以上,完成国家粮食征购任务24万斤。1964年,全大队粮田亩产达到930斤,向国家交售粮食175.8万斤。

大寨干部和群众依靠自己的力量迅速恢复生产、重建家园的事迹,受到了上级党委和人民政府的高度重视。1963年11月,中共山西省委发出各级党组织向大寨人民学习的通知。在1964年一二月间召开的全国农业工作会议上,大寨大队党支部书记陈永贵介绍了大寨的经验。会后,《人民日报》于2月10日刊载了新华社记者的长篇通讯——《大寨之路》,同时还发表了《用革命精神建设山区的好榜样》的社论,向全国人民系统介绍了大寨的先进事迹和成功经验。毛泽东在听取山西省委的介绍时,赞赏和肯定了大寨人的艰苦奋斗精神。在5月的一次谈话中,毛泽东说,要自力更生,要像大寨人一样,他也不借国家的钱,也不向国家要东西。因此,毛泽东倡导全国“农业学大寨”。为了进一步总结大寨的成功经验,受周恩来委托,农业部在1964年4月专门派出调查组到大寨进行全面考察,在《大寨大队调查报告》中肯定了“大寨是全国农业战线的一面红旗”。在1964年12月的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周恩来在经毛泽东审阅修改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将大寨精神概括为:“政治挂帅、思想领先的原则,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爱国家爱集体的共产主义风格”,发出了“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全国学人民解放军”的号召。从此,农业学大寨运动在全国开展起来。

在“文化大革命”中,农业学大寨运动受“左”倾错误思想影响,对农业生产产生了一些消极影响。但是,大寨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和为农业发展所作的贡献是值得肯定的。

稿件来源: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二研究部编著:《〈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注释集》,中共党史出版社2012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