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军当兵

作者:    发布时间:2012-12-25   
分享到 :

20世纪50年代后期至60年代前期,为响应中共中央关于领导人员参加体力劳动和大兴调查研究之风的号召,中国人民解放军兴起了领导干部下连当兵的热潮。“将军当兵”便是其中影响较大的典型事例。

还在1957年5月10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各级领导人员参加体力劳动的指示》,强调县级以上干部,包括党的中央委员在内,凡是能够参加体力劳动的,都应该每年抽出一部分时间参加一部分体力劳动,并可把它作为普遍开展整风运动的一项措施。1958年8月,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北戴河扩大会议上,发出了全体干部每年参加体力劳动一个月、解放军军官每年下连当兵一个月的号召。

解放军总政治部根据上述指示精神,于1958年9月20日作出干部下连当兵的规定。要求各级干部除年老、体弱、有病者外,每人每年至少要用一个月时间下连当兵;没有当过兵或没有做过基层工作的青年干部,第一次当兵的时间应为半年或一年。下连当兵的干部,应编入班、排,归班、排长领导,在连队过党团生活,与士兵同吃、同住、同劳动、同操作、同娱乐(即“五同”)。期满时,连队应对下放干部作出评定,干部本人应写出一至两篇有关连队工作经验的总结。按照这一规定,全军从大军区的领导到各级领导机关的广大干部,都有计划地下放连队当兵锻炼。

 

在这一活动中,当时产生了较大影响的是济南军区司令员杨得志上将。在总政治部指示下达前的9月18日,他就和济南军区政治部主任李耀文少将、干部部部长陈美藻少将以及10余名机关干部首批下连当兵。杨得志身着士兵服,佩列兵衔,背着背包到某部六连四班当兵。当兵期间,他和战士一样站岗放哨,一样执勤训练,一样摸爬滚打,与战士同吃、同住、同劳动、同娱乐,同甘共苦,亲密无间。10月19日,杨得志结束了一个月的士兵生活,四班给他的鉴定是“服从班长领导,遵守制度,团结友爱好,劳动观念强,勤学苦练,四次射击三次优秀,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全连还一致评他为“五好战士”。南京军区司令员许世友上将、北京军区司令员杨成武上将、沈阳军区司令员邓华上将等许多高级将领也先后下连当兵。

“将军当兵”的事迹,在军内外引起强烈反响。人民解放军不仅很快出现了干部下连当兵的热潮,而且逐步发展为干部下连蹲点、机关干部下部队代职等制度。深入基层的干部不仅同战士坚持“五同”,而且帮助连队解决实际问题,深受基层官兵的欢迎。1964年5月,中央军委在转发杨得志关于蹲点改造后进连队的专题报告时批示:“高级干部下去蹲点,确实大有好处。既可以帮助下面解决问题,推动工作,又可以充实自己,提高自己;既可以有效地克服官僚主义,改进自己的领导作风,又可以起示范作用,带动广大干部改进工作作风。”批示发出后,全军迅速出现了深入基层,狠抓基层连队建设的新气象。

从20世纪50年代后期到60年代后期,先后有80多万军队领导干部下连队当兵、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对于改进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的作风,密切官兵之间和上下级之间的关系,加强基层建设,发扬军队的光荣传统,起到了积极作用。

稿件来源: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二研究部编著:《〈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注释集》,中共党史出版社2012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