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定处理中美关系的原则和基辛格访华

作者:    发布时间:2013-01-11   
分享到 :

1971年5月2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讨论有关中美预备性秘密会谈的问题。会后,政治局把讨论情况写成报告,报毛泽东审批。

这份报告就处理中美关系特别是关键的台湾问题以及印度支那等问题提出以下原则:(一)美国一切武装力量和专用军事设施,应规定期限从中国的台湾和台湾海峡地区撤走。这是恢复中美两国关系的关键问题。这一条如不能事先有原则商定,尼克松的访问就有可能推迟。(二)台湾是中国领土,解放台湾是中国内政,外人不容干预。要严防日本军国主义在台湾的活动。(三)我力争和平解放台湾,对台工作要认真进行。(四)坚决反对进行“两个中国”或“一中一台”的活动。如美利坚合众国欲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交,必须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代表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五)如因一、二、四这三条尚未完全实现,中美不便建交,可在双方首都建立联络机构。(六)我不主动提联合国问题。如美方提到联合国问题,我可明确告以我绝不能接受“两个中国”或“一中一台”的安排。(七)我不主动提中美贸易问题,如美方提及此事,在美军从台湾撤走的原则确定后,可进行商谈。(八)中国政府主张美国武装力量应从印度支那三国、朝鲜、日本和东南亚有关各国撤走,以保证远东和平。

上述八条原则除重申中国方面在这些问题上的一贯立场外,有三点引人注目的变化。一是在要求美国从台湾撤军的同时,不再坚持把美国同台湾断交作为两国政府之间交往的先决条件;二是在继续强调解放台湾是中国内政的同时,亦强调要力争和平解决台湾问题并认真加强对台工作;三是初步提出在双方首都建立联络机构的设想。这三点变化体现了中国方面在改善中美关系问题上的诚意以及在策略运用上的灵活,富有建设性。

为使全党能尽快适应对美政策的重大转变,中央于5月31日向全党转发了上年12月毛泽东同斯诺的谈话纪要,并要求将有关内容逐级传达到基层支部。6月4日至18日,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有各方面负责同志参加的中央工作会议,全面讨论中美关系问题,加深对打开中美关系重要意义的理解。

1971年7月9日至11日,美国总统特使基辛格秘密访问北京。抵达当天,周恩来同他举行了会谈。

在会谈中,基辛格首先说,他来北京有两项任务,一是商谈尼克松访华日期及准备工作,二是为尼克松进行预备性会谈。关于台湾问题,他代表美国政府表示:美国承认台湾属于中国,不支持“台湾独立”,也不支持“两个中国”或“一中一台”,但希望台湾问题和平解决;美国准备在印度支那战争结束后撤走驻台美军的2/3,并准备随着中美关系的改善进一步减少其余的驻台美军;至于美台“共同防御条约”,美国认为历史可以解决,意即期满后不再延长;美国不再指责与孤立中国,美国在联合国内将支持恢复中国的席位,但不支持驱除蒋介石集团的代表。基辛格的上述谈话尽管与中方的主张和要求还有不小的距离,但毕竟作出了解决一些问题以改善中美关系的承诺,表明尼克松政府愿意向前迈出一步。关于印度支那问题,基辛格保证美国将通过谈判结束战争。他说,美国政府准备制定一个从越南和印支撤走武装力量的时间表,但希望得到一个维护他们的体面和自尊的解决办法。

针对基辛格提到的问题,周恩来坦率地说:中美双方对一系列国际问题有不同的看法,但这种分歧并不妨碍两国寻求平等友好相处的途径。周恩来代表中国政府重申:台湾历来就是中国的领土,台湾问题是中国的内政,因而不容外人干预;美国必须承认台湾是中国的一个省,必须限期撤走在台湾的军队,必须废除美蒋“共同防御条约”。在谈到印支问题时,周恩来特别指出:美国朋友总是喜欢强调美国的体面、尊严;你们只有把你们的所有军事力量统统撤走,一个不剩,这就是最大的荣誉和光荣。第二天,双方就尼克松总统访华一事达成协议。

7月16日,中美双方同时发表公告宣布,周恩来总理和尼克松总统的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博士在北京进行了会谈,尼克松将于1972年5月以前的适当时间访问中国;中美两国领导人的会晤,是为了谋求两国关系的正常化,并就双方关心的问题交换意见。这一公告的发表震惊了全世界。

此后,为实现尼克松访华,中美双方都进行了周密细致的准备工作。1971年10月,基辛格再次访问中国。双方着重讨论了台湾问题和尼克松访华期间将要发表的中美联合公报的草案。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著:《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1949-1978)下,中共党史出版社2011年1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