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克松访华和中美联合公报的发表
1972年2月21日,美国总统理查德·尼克松抵达北京,对中国进行访问。这标志着中美关系正常化的进程正式开始。
当天下午,毛泽东会见尼克松、基辛格等美国客人,宾主进行了寓意深刻而又幽默风趣的谈话,并就中美关系和国际事务认真、坦率地交换了意见。毛泽东从哲学问题谈起,回顾了中美关系的历史和最近两年中美接近的过程。当尼克松提出中国面临着来自哪方面的侵略,是美国还是苏联时,毛泽东说:“现在不存在我们两国互相打仗的问题。你们想撤部分兵回国,我们的兵也不出国。”当谈到中美会谈的背景时,毛泽东说:“过去二十二年总是谈不拢……所以就打乒乓球。”“从杜鲁门到约翰逊,我们也都不那么高兴,这中间有八年的共和党,那个时候你们也没想通。”“大概我这种人放空炮的时候多。无非是团结起来,打倒帝、修、反,建立社会主义这一套。”基辛格表示,在这个期间,世界形势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使我们懂得了中国革命发展和另外一些社会主义国家革命的发展是不同的。尼克松说:“是历史把我们带到一起来了。”“我们可以实现一个突破,这种突破不仅将有益于中美两国,而且在今后的岁月中会有益于世界。我就是为此目的而来的。”
从2月22日起,周恩来同尼克松等进行会谈。双方就国际形势和中美关系等问题交换了意见。尼克松重申基辛格代表美国就台湾问题所作的承诺,即承认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同时他仍强调,美国还不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还不能丢弃台湾,希望在其第二届任期内完成中美关系正常化。周恩来当即指出,你们不愿意丢掉“老朋友”,其实“老朋友”已经丢了一大堆了。尼克松还表示,美国同意最后将从台湾撤出其军事力量和军事设施,但仍坚持其前提条件是中国必须保证只用和平方式解决台湾问题。周恩来明确告诉他:中国用什么方式实现自己的统一,完全是中国的内政,决不许任何外国加以干涉。
尼克松会见周总理
中美双方经反复磋商,终于达成协议。2月28日,两国在上海发表《联合公报》。在《联合公报》中,双方以坦率和现实的态度列举各自对重大国际问题的不同观点,肯定了两国的社会制度和对外政策有着本质的区别。《联合公报》强调,双方同意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来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双方郑重声明:中美两国关系走上正常化是符合所有国家的利益的;双方都希望减少国际军事冲突的危险;任何一方都不应该在亚洲太平洋地区谋求霸权,每一方都反对任何其他国家或国家集团建立这种霸权的努力。关于台湾问题,中方重申自己的立场,并指出台湾问题是阻碍中美两国关系正常化的关键问题。美方则表示:美国认识到,台湾海峡两岸的所有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美国政府对这一立场不提出异议。美国重申它对由中国人自己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关心,并确认从台湾撤出全部美国武装力量和军事设施的最终目标。《联合公报》还规定,双方将为逐步开展中美贸易以及进一步发展两国在科技文化等领域的交流提供便利;并将通过不同渠道保持接触,包括不定期地派遣美国高级代表前来北京,就促进两国关系正常化进行具体磋商,并继续对共同关心的问题交换意见。
中美上海《联合公报》的发表是中美关系史上的里程碑。它标志着曾经长期尖锐对立的中美两国从此走上实现关系正常化的道路。《联合公报》所体现的求同存异的精神和双方在讨论中展示的原则性和灵活性,为以后中美关系的发展留下了有益的历史启示。但是,显而易见,中美双方在台湾问题上的立场还相差甚远。尼克松政府尚未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唯一的合法政府,也没有为从台湾撤军规定时间界限,实现中美关系正常化还有一段艰难的行程。3月7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中美联合公报的通知》,首先在党内对有关尼克松访华和有关《联合公报》的若干问题作了政策上的解释,强调全党要统一认识,并要求通过党组织使人民群众既看到打开中美关系大门的重要意义,又认识到中美和解的有限性及将来还会有的曲折和发展。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著:《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1949-1978)下,中共党史出版社2011年1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