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大”花絮:成仿吾、郎平谈共产主义理想
84岁的成仿吾,时任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兼校长,是出席十二大年纪最高的代表之一。他是我国著名的文学活动家,早年就与郭沫若、郁达夫等人在日本发起创造社,宣传文学革命,翻译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著作。记者访问了他,想听一听他对“共产主义渺茫”的看法,成老谈了自己几十年来三次翻译《共产党宣言》的往事,表明了一个老共产党员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
20年代当中国的国民革命失败的时候,革命处于低潮,许多人感到共产主义渺茫。但是正如毛泽东说得那样,真正的共产党人并没有被吓倒、杀绝,活下来的人掩埋好同伴的尸体,揩干身上的血迹,又继续战斗了。当时许多人迫切地感到学习马列主义理论的必要,鲁迅就在这个白色恐怖时候,在上海秘密地学习革命理论。被迫流亡法国的成仿吾,读到了《共产党宣言》的德文原文,越读对共产主义必定胜利的信念越坚定,最后把他全文翻译出来了,并于1928年在法国加入共产党。成仿吾把《共产党宣言》的翻译稿寄给在莫斯科的蔡和森,但不幸的是这个稿子在途中丢失了。
成仿吾遵照党组织决定回国后,经历了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参加了举世闻名的长征。那时大批革命青年不畏艰险,满怀豪情奔赴革命圣地延安。要把革命推向全国,必须造就既懂得党的最低纲领,又明确党的最高纲领,对共产主义运动有坚定信念的大批干部。这种情况下,成老第二次翻译了《共产党宣言》。那时条件很艰苦,连一本好的词典也没有,但是后来事实证明这一工作非常有意义。一些同志们在行军时把许多东西都丢掉了,却把《共产党宣言》一直带在身上;有的同志在战斗中牺牲了,鲜血染红了《共产党宣言》。成老说,只有用共产主义世界观武装起来的战士才是最坚定、最勇敢的战士。
在“文化大革命”中,共产主义被林彪、“四人帮”糟蹋得不像样子。在1975年“四人帮”还在横行的时候,成仿吾第三次翻译了《共产党宣言》,使广大党员和群众更完整准确地了解革命真理。成老说:“共产主义运动在中国虽然有过这样那样的挫折,但是,它像不可阻挡的洪流,一直在奔腾向前发展。我们不但已经推翻了旧世界,而且正在建设崭新的世界。共产主义的因素每时每刻都在我们身边生长着、发展着。怎能说共产主义变得渺茫了呢?”“当然,这不是说我们将很快实现共产主义的最终目标,我们要走的路还很远。当革命顺利的时候,有人把共产主义看得很容易,以为明天就可以实现,这是不对的。但是当革命受到挫折之后,有人觉得共产主义渺茫,没指望了,这更是不对的。总的说来,共产主义事业是任重道远的。”“路虽长,但只要决心走下去,总能到达目的地。青年一代是大有希望的。现在轮到年轻同志肩负重任了。要使青年同志懂得共产主义的理想要靠奋斗去实现。共产主义是我们党的最终目的,不达目的决不停止。要有决心、有毅力。我虽然已经老了,但是还"敢与中青迈步齐"。”
成老话到激动时眼眶已经湿润。为了共产主义事业奋斗了半个多世纪的战斗历程德成仿吾,充分地实践了自己入党时的诺言。此时,参加十二大的年轻代表是怎样看待“共产主义渺茫”的呢?记者又采访了郎平。
人们熟悉郎平驰骋排坛的英姿,未必了解她的内心世界。她有一个很好的发言:“我们党的奋斗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以前,我曾觉得实现共产主义理想很抽象。现在,我觉得实现共产主义既是遥远的,但又近在我的身边,因为要实现共产主义事业,就要从自己所从事的事业干起,共产主义大厦要靠我们每一个共产党、每一个公民来添砖加瓦。”这番由衷之言,鲜明地显示了一个年轻共产党员的内心世界。打排球与共产主义事业,也许并无直接关系,但是郎平以排球作为自己的事业,以夺取世界冠军、为祖国争光作为一种追求,作为一个共产党员为实现共产主义而添砖加瓦的实际行动。因为赛场上的胜负,关系祖国的荣誉,足以振奋民族精神,这就是添砖加瓦。郎平为祖国而拼搏的“铁榔头”精神,闪耀着一个共产党员的理想与追求,极大地鼓舞着80年代的年轻人。
参加十二大的新老共产党员代表,表达了一种共同心声:共产主义并不渺茫,但是不能坐等,不能怨天尤人,需要脚踏实地、坚持不懈地艰苦奋斗才能实现。
摘自:李永丰:《开创新局: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万卷出版公司2008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