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独秀(1879一1942)
原名乾生,字仲甫,号实庵。安徽怀宁(今属安庆)人。早年曾中秀才。1897年入杭州求是书院学习。1901年因进行反清宣传,受清政府通缉,逃亡日本,入东京高等师范学校学习。1903年因进行革命活动被日本政府遣送回国。1904年在安徽创办《安徽俗话报》,宣传革命思想。1905年,建立反清秘密组织岳王会,任总会长。1907年再赴日本,入早稻田大学学习。1909年回国后,在浙江陆军学堂任教。1911年辛亥革命后,任安徽都督府秘书长。1913年参加讨伐袁世凯的二次革命。1914年到日本帮助章士钊创办《甲寅》杂志。1915年9月,在上海创办并主编《青年》杂志(后改名《新青年》),揭开新文化运动的序幕。1917年初被聘为北京大学文科学长。1918年12月,与李大钊等创办《每周评论》。1919年,参加领导五四运动。6月,因起草和散发《北京市民宣言》而被捕。五四运动后,接受和宣传马克思主义。1920年初,李大钊开始酝酿在中国建立共产党。8月,首先发起成立上海的共党早期组织,任书记,并指导和推动各地党的早期组织的建立。1921年7月,在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被选为中央局委员,任中央局书记。此后,在中共第二至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均被选为中央委员,先后任中央局执行委员会委员长、中央委员会总书记。在大革命的后期,犯了右倾机会主义错误。1927年7月中旬,离开中共中央领导岗位。后接受托派关于中国革命的理论和策略,并在党内组织“左派反对派”。1929年11月,被开除出党。同年12月10日,公开发表《告全党同志书》。12月15日,与彭述之等81人发表《我们的政治意见书》(托陈取消派的纲领)。1931年5月,在上海出席中国各托派小组织联合召开的统一大会,被推选为中国托派组织的中央书记。1932年10月,在上海被国民党逮捕。1937年8月出狱。1942年5月24日在四川江津逝世。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编:《〈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人物注释集》,中共党史出版社2004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