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游击战争十六字诀
是在十二字诀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毛泽东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说:“从一九二八年五月开始,适应当时情况的带朴素性质的游击战争基本原则,已经产生出来了,那就是所谓‘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的十六字诀。”其实十六字诀的产生是有个过程的,它是在十二字诀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朱德在七大上所作的军事报告中明确指出:根据敌我强弱悬殊和农村分散环境,指出了经过百战磨练的游击战术。我可引用一九二九年春毛泽东同志起草的前委给中央的信上面说:我们三年来斗争中所得的战术,真是和古今中外的战术都不同。大的说来是:分兵以发动群众,集中以应付敌人,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三年以来都是用的这种战术。这是毛泽东概括我军最初战斗经验作出的总结……这里所说的“三年来”,应该包括从1927年秋收起义向井冈山进军,至1929年春在赣南瑞金的军事活动。
1927年9月19日,毛泽东在文家市收集了受挫折的秋收起义部队余部,摈弃了那种打大城市的企图,决计把部队拉上敌人力量薄弱的湘赣边界井冈山。这是一个伟大的战略转变——中国革命胜利的起点。这件事本身就说明,在敌强我弱形势下的战术思想就是避实击虚。10月上旬,毛泽东率部在三湾进行了改编之后进驻古城,在这里召开了前敌委员会扩大会议,总结了秋收起义的经验教训,讨论了开创井冈山农村根据地,开展小军事行动(以后叫游击战争)和对井冈山上“绿林朋友”袁文才、王佐的方针问题。上山以后,经过对袁、王的工作,在山上站住了脚。井冈山纵横不过500里,作为红军最大军事根据地的五大哨口,人口不满2000,产谷不满万担。毛泽东率领部队来到井冈山时,正规红军只有近千人,700来支枪。真是人少、枪少,而且处于白色政权的包围之中,常常要遭到几倍以至十几倍敌军的围攻和地主武装的袭扰。在这种情况下毛泽东带领部队坚持斗争,同敌人在山区周旋。此间,毛泽东同志了解井冈山原来有个“山大王”叫朱聋子的,他对付地主武装的秘诀便是:不要会打仗,只要会打圈。毛泽东对此加以革命的改造。他在给部队讲话时说:“我们既要会打仗,又要会打圈。”1927年11月下旬,正值湘敌因湘桂军阀混战,将其部队调离边界各县之际,毛泽东仍采取避实击虚战法,乘机攻取茶陵,而后等湖南强敌压境,他又避敌锋芒,回师井冈山,进驻宁冈县的砻市。在这里毛泽东对部队作了多次讲话,既讲了打仗、筹款、做群众工作问题,又讲了人民游击战争的战略战术。他指出,现在敌强我弱,不能用过去那套战法,想一口吃个胖子。战无常法,要善于根据敌我情况,在消灭敌人保存自己的原则下,抛掉旧的一套,来个战术思想转变。又说,打圈子是个好经验,打圈子是为了避实击虚,消灭敌人,强敌来了,先领敌人兜几个圈子,等敌人的弱点暴露了出来,我们要抓的准,打得狠,要打个干净利落,要有缴获。最后他说,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赚钱就来,蚀本不干,这就是我们的战术。1928年1月攻克遂川后,主力在遂川分兵发动群众时,赣敌朱培德部一个营在反动地主武装配合下占据了宁冈新城。这时,毛泽东一面指示宁冈、永新等地暴动队、赤卫队日夜袭扰敌人,使敌一日数惊,疲惫不堪;一面集中红军主力,回茅坪略事休整后,深夜急袭新城,全歼守敌。正如谭震林在《井冈山的斗争实践与毛泽东思想的发展》一文中所说的那样:“这些战斗就初步创造了运用十六字诀和‘分兵以发动群众,集中以应付敌人’的成功战例。”经过这一段以井冈山为依托,开展人民游击战争的实践,1928年1月万安暴动胜利后不几天,毛泽东召集并主持遂万两县党的联席会议,会上对万安工作作了指示:“希望万安同志很好运用‘敌来我走,敌驻我扰,敌退我追’十二字诀。”这个时间是“一九二八年一月”,而这里提出的十二字诀,就成为后来十六字诀的最初蓝本,所以我们说十六字诀是在十二字诀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选自《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1000个为什么》
韩广富 曹希岭 主编
中共党史出版社 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