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闽中游击区是一块独立的游击区?
(1)闽中有坚强的党组织实施领导
早在大革命时期,这里就建立了党的组织。1930年成立了以邓子恢为书记的闽中特委。从此,闽中地区的革命斗争蓬勃发展。1934年4月,中共福州中心市委书记陈云枢、委员练文兰等被捕后集体叛变,使福州和莆(田)仙(游)地下党组织遭到严重摧残。不久,莆田中心县委和仙游县委亦遭敌破坏,党的主要领导人叛变。在此紧要关头,市委常委王于洁(即吴梅)、市委宣传部长黄孝敏和刘突军(原名郭隐珍)等在福州脱险后,相继赶回闽中,分别重建了以王于洁为书记的中共莆田中心县委和以黄孝敏为书记的中共福清中心县委。1935年5月,莆田和福清两个中心县委召开联席会议,决定并成立了中共闽中特委,以王于洁为书记,黄孝敏、潘涛、刘突军等为执行委员,统一领导闽中地区的斗争。
为取得上级党的领导,闽中特委于1936年秋派黄孝敏赴香港,与中共南方委员会(简称“南委”)接上关系,随之接受“南委”领导。
(2)闽中有一支独立开展游击战争的游击队
早在1930年,闽中就建立了工农红军游击第二支队。后在敌进攻下严重受挫,余部继续坚持斗争。1934年秋,以王于洁为书记的莆田中心县委重新建立后,将游击队进行了整顿,以郑金照为队长,潘涛为政委,随即开展小规模的游击活动。
与此同时,以黄孝敏为书记的福清中心县委成立后,组建了工农游击队福清大队。1935年初,原活动在连江地区的连江西南团20余人,由团长杨采衡率领来到福清海口镇,加入了福清游击大队。
1935年5月,闽中特委成立后,将福清游击大队改编为闽中工农游击队第一支队;莆田游击队改编为闽中游击队第二支队,分别在福(清)莆(田)仙(游)永(泰)边界地区开展游击战争,取得了许多胜利。
1936年6月,两支游击队会合,根据特委指示,两部合编为抗日义勇军闽中第二支队。此后,第二支队以灵活机动的游击战术,忽而山区,忽而平原,使敌人防不胜防。
1937年9月,闽中工委和第二支队与国民党地方军政当局谈判达成停战协议。后由于政治警惕性不高,致使1938年3月刘突军被敌杀害的同时,部队亦被缴械,这就是继闽粤边“漳浦事件”后又在闽中发生的“泉州事变”。不久,在新四军军部的斗争下,国民党当局不得不将我人员、武器发还。是年四月,闽中游击队奉命编入新四军军部特务营(一说编为新四军第二支队特务连),随即开往皖南抗日前线。
(3)闽中有创建和坚持的游击根据地
1935年5月,在闽中特委成立的联席会议上,就决定建立以常太为中心的莆、仙、永边和以罗汉里为中心的福、莆、永边两个游击根据地。此后,闽中工农游击队第二支队在常太地区,第一支队在罗汉里地区,分别发动群众,开展“四抗”(抗捐、抗税、抗租、抗粮)斗争,打击地方民团和联保处,镇压罪大恶极的地主豪绅。同时,通过政治争取与军事打击相结合的方针,分化和瓦解了当地土匪武装。经过半年的斗争,开辟了常太和罗汉里两块游击根据地。
1937年2月,敌人调集3000余人“围剿”罗汉里游击根据地。第一游击支队“化整为零”,与敌周旋。不久,在给敌一些杀伤后,安全转移至莆、永、边山区,与第二游击支队会合,两部合编为抗日义勇军第二支队。同年7月,敌再次“围剿”常太游击根据地。游击队经过艰苦斗争,未能打破敌之“围剿”,于是转至莆、永边界。不久,又开辟了以山溪为中心的新的游击根据地。直至抗战爆发后,游击支队与国民党地方当局达成停战谈判协议为止。
闽中地区的游击队在闽中特委(后为工委)领导下,坚持了艰苦的三年游击战争,后又成为新四军的一个组成部分。而此块游击区既不属闽西,又不属闽北、闽东或闽粤边,而是与这些游击区鼎足而立,因此,理应作为独立的一块游击区。
选自《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1000个为什么》
韩广富 曹希岭 主编
中共党史出版社 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