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步走”发展战略的由来
经济建设分“三步走”的战略部署,可以说是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建设的经济纲领,是中共十三大的一个重要内容。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主要内容,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两个基本点,而坚持两个基本点的目的,是为了推进经济建设,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富强民主文明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一宏伟目标。所以对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建设,在总体上做出部署,对于贯彻执行基本路线,推进社会主义事业的全局,具有提纲挈领的意义。经济建设部署好了,其它方面的工作就可以作出相应的配合。
发展经济、实现现代化,可以说是一百多年来中国人民的宏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这一切才能变成现实。制定比较长远的经济发展战略,是中国人民和中国共产党长期以来非常重视的。早在建国之初,毛泽东就曾多次谈到经济建设的步骤和发展战略的问题。随后在1962年,他又指出:“至于建设强大的社会主义经济,在中国,五十年不行,会要一百年,或者更多的时间。” 1964年12月,周恩来根据毛泽东的意见,在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后发展国民经济的主要任务,总的来说,就是要在不太长的历史时期内,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为了实现这个伟大的历史任务,从第三个五年计划开始,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可以按两步来设想:第一步,用十五年时间,即在1980年以前,建成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第二步,在本世纪内,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使我国国民经济走在世界的前列。” 在1975年1月召开的四届全国人大的政府工作报告上,周恩来再次强调国民经济分“两步走“的发展设想:“第一步用十五时间,即在一九八○年以前,建成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个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第二步,在本世纪内,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使我国国民经济走在世界的前列。”
“三步走”的经济发展战略,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可以说是三届人大提出的经济发展战略的延伸和发展。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共产党实行了指导思想的拨乱反正,坚决把工作重点转到现代化建设上来,提出了改革、开放、搞活的总方针,这是一次伟大的历史性转折,开辟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三中全会以后不久,在国务院工作务虚会和中央理论工作务虚会上,中国高层领导和理论界开始全面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分析和批判了经济建设中“左”的错误倾向。
邓小平是较早考虑中国经济发展战略的领导人。1979年12月邓小平在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提出,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是本世纪末达到小康水平,以后又说过再花30到50年时间,接近发达国家水平。作为一位大战略家,邓小平把这个经济发展战略同中国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和按照“一国两制”解决台港澳问题实现祖国统一等一系列政策的长期性联系起来。他强调,我们的基本政策50年不变,因为到本世纪这一步走完了,我们还用50年左右的时间,才能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1982年8月邓小平指出:“我们摆在第一位的任务是在本世纪末实现现代化的一个初步目标,这就是达到小康的水平。如果能实现这个目标,我们的情况就比较好了。更重要的是我们取得了一个新起点,再花三十年到五十年时间,接近发达国家的水平。” 1984年邓小平强调:“我们确定了一个政治目标:发展经济,到本世纪末翻两番,国民生产总值按人口平均达到八百美元,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这个目标对发达国家来说是微不足道的,但对中国来说,是一个雄心壮志,是一个宏伟的目标。更为重要的是,在这个基础上,再发展三十年到五十年,力争接近世界发达国家的水平。”
在制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过程中,逐渐提出了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国情出发,量力而行,积极奋斗,有步骤、分阶段地实现现代化的目标。1982年9月举行的中共十二大,根据上述指导思想和经济的实际情况,制定了中国经济建设到20世纪末的奋斗目标和前进步骤,提出:“从一九八一年到本世纪末的二十年,我国经济建设总的奋斗目标是,在不断提高经济效益的前提下,力争使全国工农业的年总产值翻两番,即由一九八○年的七千一百亿元增加到二○○○年的二万八千亿元左右。实现了这个目标,我国国民收入总额和主要工农业产品的产量将居于世界前列,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过程将取得重大进展,城乡人民的收入将成倍增长,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可以达到小康水平。” 并提出:“为了实现二十年的奋斗目标,在战略部署上要分两步走:前十年主要是打好基础,积蓄力量,创造条件,后十年要进入一个新的经济振兴时期” 的“两步走”的发展战略。这就明确了中国经济建设的中期目标和实现目标的步骤,从而在战略上指导和协调了中国的各项经济工作,极大地鼓舞和调动了全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
从这时起,到1987年中共十三大之前的实践证明,十二大确定的战略部署和奋斗目标比较切合实际,经过努力是可以实现的。同时经济发展的进程和指导经济建设经验的积累,使中国领导人、有关专家和有识之士有可能更有必要从更深的认识层次和更长远的时间跨度来规划经济建设,以增强国家政策的预见性、连续性和稳定性。历史经验表明,国家战略、路线、方针、政策的稳定性基础是经济,中国经济建设必须在更深的层次上有更长远的规划。
中共十三大正式提出了中国分“三步走”的经济发展战略:“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社会生产力所要解决的历史课题,是实现工业化和生产的商品化、社会化、现代化。我国的经济建设,肩负着既要着重推进传统产业革命,又要迎头赶上世界新技术革命的双重任务。完成这个任务,必须经过长期的有步骤的努力奋斗。” 中共十三大报告明确提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经济建设的战略部署大体分三步走。第一步,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一九八○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这个任务已经基本实现。第二步,到本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下个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然后,在这个基础上继续前进。”
中共十三大确定的分“三步走”的经济发展战略,是一个有显著特点的渐进的经济建设发展战略。一、它从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和经济发展的内在规律出发,进一步明确了中国经济建设的历史任务和奋斗目标。二、依照客观规律指出在中国实现工业化和生产商品化、社会化、现代化的目标,大致要经过三个相互衔接、循序渐进的发展步骤,其全过程从50年代中期算起,至少需要上百年时间。三、它是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即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同落后的尚未现代化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演化为线索,以社会生产的发展水平和相应的人民生活水平为标志,来划分经济建设的战略步骤,和确定每一步所要达到的目标。总之,这是一个考虑到方方面面,切实可行的经济发展战略。
(陈述:《改革蓝图: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万卷出版公司2008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