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对中共十三大的评价

作者:    发布时间:2013-02-05   
分享到 :

十三大的突出贡献,是系统地阐述了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不久,党中央在总结历史经验的时候,便开始从认清我国社会主义社会所处的发展阶段来分析以往发生失误的认识上的原因。早在1979年9月,党的十一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叶剑英《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三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就指出,我国还是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制度还不成熟不完善,经济和文化还不发达,搞社会主义现代化有一个从初级到高级的过程,社会主义制度还处在幼年时期。这已初步表露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思想。1981年6月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第一次明确指出,“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还是处于初级的阶段”,并且说社会主义制度由比较不完善到比较完善,必然要经历一个长久的过程。以后,党的十二大报告和十二届六中全会《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都重申了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观点。十三大在以往探索的基础上,总结了改革开放的新鲜经验,使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认识前进了一大步。大会指出:正确认识我国社会现在所处的历史阶段,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首要问题,是我们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和政策的基本依据。

大会指出,我国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这个论断,包括两层含义:第一,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在近代中国的具体历史条件下,不承认中国人民可以不经过资本主义充分发展阶段而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是革命发展问题上的机械论,是右倾错误的重要认识根源;以为不经过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就可以越过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革命发展问题上的空想论,是“左”倾错误的重要认识根源。

大会对当前我国社会作了深刻的分析,指出:一方面,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和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指导地位已经确立,剥削制度和剥削阶级已经消灭,国家经济实力有了巨大增长,教育科学文化事业有了相当发展。另一方面,人口多,底子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仍居于世界后列。生产力的落后,决定了在生产关系方面,发展社会主义公有制所必需的生产社会化程度还很低,商品经济和国内市场还很不发达,社会主义经济制度还不成熟不完善;在上层建筑方面,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所必需的一系列经济文化条件很不充分,封建主义、资本主义腐朽思想和小生产习惯势力在社会上还有广泛影响,并且经常侵袭党的干部和国家公务员队伍。这种状况说明,我们今天仍然远没有超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这些科学论断,为理解建国以来的成功和失误提供了一把钥匙,也为实行改革开放、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武器。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对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贡献。

大会系统阐明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基本路线。这就是: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有而奋斗。这条基本路线,被简称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这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所一贯坚持的路线。实践已经证明,贯彻执行这条基本路线,是各项工作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离开了它,就会犯这样那样的错误。

大会规定了三步走的经济发展战略部署,即第一步,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到本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下个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这是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出发把十二大所规定的经济发展战略部署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这个三步走的战略部署是邓小平在1985年经过反复考虑后提出的。

十三大的中心任务是加快和深化改革。关于经济体制改革,大会提出,要围绕转变企业经营机制这个中心环节,分阶段地进行计划、投资、物资、财政、金融、外贸等方面体制的配套改革,逐步建立起有计划商品经济新体制的基本框架。为此,大会要求:按照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的原则,搞活全民所有制企业;促进横向经济联合的进一步发展;加快建立和培育社会主义市场体系;逐步健全以间接管理为主的宏观经济调节体系;在公有制为主休的前提下继续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和正确的分配政策。大会根据几年来的实践经验,分析了经济体制改革的艰巨性,改变了中共中央在关于“七五”计划建议中提出的力争在五年或者更长一些的时间内,基本上奠定新的经济体制的基础的要求,指出:“现在看来,建立新体制框架所需的时间,会比原来的估计要长一些。”这是实事求是精神的体现。

十三大指出,经济体制改革的展开和深入,对政治体制改革提出了愈益迫切的要求。政治体制改革的近期目标,是建立有利于提高效率、增强活力和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的领导体制。根据邓小平1980年8月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所作的《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的讲话,党和国家在这方面已经采取了若干重要的改革措施,在实行党政分开、下放权力、加强法制建设和废除领导干部职务终身制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十三大前后,这些改革在继续进行。

十三大指出,六十多年来,在马克思主义与我国实践结合的过程中,有两次历史性的飞跃。第一次飞跃发生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总结成功和失败的经验,找到了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把革命引向了胜利;第二次飞跃发生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共产党人在总结建国三十多年来正反两方面经验的基础上,在研究国际经验和世界形势的基础上,开始找到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道路,开创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新阶段。沿着这条道路前进,是把我们的事业引向胜利的根本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