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
内部从来没有使用过“法币”?
在英、美两国的大力扶助下,1935年11月3日由国民党政府财政部发布公告,宣布:自1935年11月4日起,以中央、中国、交通三银行所发行之钞票定为法币(1936年2月,中国农民银行发行的钞票亦视同法币)。而国家银行发行纸币则是在1932年7月7日。1935年11月才发行的“法币”,是不可能在1932年7月以前就在革命根据地“使用”的。
在国家银行发行纸币之前,中央革命根据地究竟使用的是什么货币?这要分两个阶段来说明。
第一阶段,在中央革命根据地建立之初,各式各样的杂钞劣币充斥了根据地市场。在赣西南地区,“在各地甚至穷乡僻壤都有‘裕民银行’(朱培德时代)的钞票,及吉安商会的钞票和江西省反动政府省主席鲁涤平来后的‘兑换券’”。在闽西地区,则使用光洋、时洋、国民党中国银行和中南银行的纸币,还有袁头毫、广东毫、福建官局毫,以及各种杂版旧毫。奸商以上述杂钞劣币套购金银和土产出口,获利甚巨,而根据地军民拿了这种劣币到白区购买物资却要打几折。如果这种现象发展下去,一是造成根据地金银大量外流,一是便于敌人从根据地套购物资;如果立即取缔这些杂钞劣币,而不发行自己的货币,又会使根据地的商品流通失去媒介。于是,根据地发行了自己的货币。
第二阶段,根据地银行发行自己的货币。早在国家银行建立之前,1929年8月,中央革命根据地建立了劳动人民的第一家银行——东古平民银行,印发了铜元面值10枚、20枚、50枚、100枚的纸币四种,信用极好,深受群众欢迎。1930年11月,中央革命根据地的赣南、闽西又分别建立了江西工农银行和闽西工农银行,并且都发行了纸币。江西工农银行发行的是铜元票,所印制的纸币面额有铜元10枚、50枚、100枚三种。闽西工农银行发行的是大洋票,现收集到的有1角、2角的辅币券,1元的暂用钞票和5角币的一块铜质印版。1932年7月,国家银行发行统一使用的纸币,“为统一组织起见,决定将江西工农银行取消,闽西工农银行因系工农群众投资,故仍许其继续存在,仅停止其发行纸币权”。
选自《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1000个为什么》
韩广富 曹希岭 主编
中共党史出版社 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