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农红军为什么能够在极端艰苦的
环境中多次粉碎国民党军队的“围剿”?

作者:    发布时间:2013-02-21   
分享到 :

红军反“围剿”战争的胜利,是人民战争战略战术思想的胜利。这种战略战术思想,是在总结中国革命战争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地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早在1928年5月,适应当时情况的带着朴素色彩的游击战争基本原则即十六字诀就已经提出来了。红一方面军进行第一次反“围剿”战争时,1930年10月又提出了“诱敌深入”的方针,并在实际战斗中应用成功。到战胜敌人的第三次“围剿”时,红军作战的基本原则也就形成了。毛泽东、朱德等人在领导红一方面军进行三次反“围剿”作战的过程中所形成的战略战术思想,是这一时期整个红军的战略战术思想的集中体现。鄂豫皖、湘鄂西以及其他根据地的红军,也从实际出发,采取了适合自己情况的作战原则。它们对整个红军的战略战术思想的形成,都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毛泽东等人关于工农红军作战的基本原则,是根据中国革命战争的特点和规律制定出来的。其中以下几个方面是特别重要的:

(1)着眼于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是红军作战的基本指导思想。在敌强我弱的条件下,红军面临的严重问题是如何保存力量,待机破敌。因此,不能冒险出击,也不能消极防御,同敌人拼消耗,而应采取积极防御即攻势防御的方针,诱敌深入,把敌人引进根据地,使其分散力量,暴露弱点,而红军则可充分利用根据地内有利的群众条件和地形条件,抓住战机,举行反攻,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粉碎“围剿”。

(2)集中兵力,各个歼敌,是红军战胜敌人的最好方法。由于敌强我弱,红军在总体上处于劣势,在战略上处于防御地位,并且是在内线作战。采取集中兵力、各个歼敌的方法,可以使红军在每一个局部上、在每一个具体战役或战斗中,占据优势,从而赢得具体的战役或战斗上的胜利。

(3)以战役和战斗上的外线的速决的进攻战为内容的运动战,是红军主要的作战形式。由于敌我力量对比悬殊,红军不能主要同敌人打阵地战,不应有固定的作战线,而必须以带游击性的运动战为主要的作战形式,“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这样有利于调动敌人,使敌军脱离坚固据点,成为运动或临时驻止状态,并暴露其弱点;有利于发挥红军的长处,实行近战、夜战、包围迂回,以攻击敌人,从而可以有效地运用“集中兵力、各个歼敌”的作战方法,打破“围剿”。

毛泽东等人关于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思想,解决了红军如何以劣势兵力和落后装备,去战胜强大的敌人这个最复杂、最困难的问题,是对于马克思列宁主义军事学说的杰出的贡献。后来,毛泽东在1936年12月写的《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对此作了系统的总结和深刻的阐述。

选自《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1000个为什么》

韩广富 曹希岭 主编

中共党史出版社 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