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进攻路线”才是“左”倾
教条主义错误的军事方针而“进攻策略”则不是?

作者:    发布时间:2013-02-21   
分享到 :

王明“左”倾教条主义错误有其军事方针,但不宜将“进攻策略”作为他的军事方针。从所能查阅到的中共中央六届四中全会后一年半时间内发的一些文件来看,中共中央并没有将“进攻策略”作为自己的军事方针,而是分别提“坚决进攻”、“积极进攻的策略”、“坚决的革命的进攻”、“进攻的路线”。可见,中共中央强调的“进攻”,不仅仅是战役战斗的“进攻”,更主要的是不讲条件的战略“进攻”;不仅要“坚决”、“积极”,而且当作“路线”。不但如此,中共中央和苏区中央局在红四方面军第三次反“围剿”结束后,还继续提“积极进攻的策略”、“全线总进攻”、“进攻路线”。特别是中共中央负责人博古更明确地说:“党的总路线应该是进攻的路线。”上述大量根据可以说明,“进攻路线”才是当时党中央的军事方针,而“进攻策略”则不是。

“积极进攻的策略”与“进攻策略”,虽然只是有无“积极”二字之差,但含义和实质不同。“积极进攻的策略”,当时是指要红军远离根据地,用阵地战去进攻中心城市,以实现所谓“一省数省首先胜利”。而“进攻策略”,通常系指战役战斗范围内的作战行动。中共六届七中全会的《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左”倾教条主义作了系统而又正确的分析批判。这个文件,对“左”倾教条主义的军事方针,只提“进攻路线”,没有提“进攻策略”。这不仅准确地反映了王明“左”倾冒险主义军事方针的实质,而且有原始根据;而“进攻策略”,目前没有找到原始根据。

1930年10月29日,《中央关于对付敌人“围剿”的策略问题给长江局转一、三军团前委的指示》提过“进攻策略”。但六届三中全会后的中共中央发的这个指示,对“进攻策略”有特定的解释,其要旨是:“什么是进攻的策略呢?问题的中心并不在攻南昌还是攻长沙。照今天的形势来说,攻长沙或是攻南昌,并不是第一步工作,虽然能够攻下是很好的。今天的具体问题,在军事上是集中一切武装力量并统一它的指挥,在苏维埃区域里肃清一切反动势力,武装广大农民与实行自卫,将红军调到与敌人作战的前线,要利用敌人的弱点,尽力的给敌人以各个击破的打击。”这个指示,可能有不正确之处,但没有明确提攻打大城市。同时,六届三中全会后的中共中央,停止了“立三路线”集中全国红军进攻中心城市的冒险计划。因此,这样的“进攻策略”,也不是“左”倾教条主义错误的军事方针。大家知道,1930年10月底,以毛泽东为书记的红一方面军总前委,已经决定采取“诱敌深入”的方针,因时间紧,交通通信条件差,当时并未收到中共中央的这个指示,谈不上因此而“陷入被动地位”。

选自《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1000个为什么》

韩广富 曹希岭 主编

中共党史出版社 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