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30年代一批共产党员和党外进步
人士为什么能在国民党统治区内坚持斗争?

作者:    发布时间:2013-02-26   
分享到 :

从1931年初到1932年底,中共河北省委接连遭到三次大的破坏。全国赤色工会的会员,到1932年1月只剩下3000人。临时中央难以在上海立足,不得不在1933年初迁入中央苏区。这以后,中共中央成立上海中央局,领导国民党统治区的工作,并负责同共产国际联系。上海中央局在1934年3月到1935年2月间接连遭到六次大的破坏,到1935年7月停止活动。到这时候,国民党统治区的党组织除少数地方外都已被破坏殆尽。

在如此艰难的环境中,一批共产党员和党外进步人士仍然在国民党统治区内坚持斗争,推动抗日救亡运动,反对蒋介石独裁统治,传播马克思主义,通过文化战线上的斗争扩大中国共产党的影响,做出了巨大贡献。为什么能出现这样的局面?其原因有:

第一,九一八事变后民族危机空前深重,而蒋介石统治集团却顽固地推行“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加紧法西斯独裁统治。这是极端不得人心的,不能不激起人们越来越强烈的不满,并促使中间派乃至国民党统治集团内部发生分化。尽管中共临时中央当时犯了严重的“左”倾错误,但许多要求进步的人仍能从事实中看到,中国共产党是坚决主张抗日、要求实现民主政治、并为劳苦大众谋利益的,从而一步步地向党靠拢。

第二,中共临时中央“左”倾错误在实际生活中是无法行得通的。它虽在许多地方用强制的手段加以贯彻,但不少共产党员以至有些党的组织,为了坚持并发展革命斗争,在客观现实的教育下,往往自觉或不自觉地突破“左”倾错误指导思想的某些束缚,在实际工作中逐步作出调整,采取了一些灵活而有效的做法。当中共临时中央迁往中央苏区和上海局屡遭破坏后,同中共中央失去联系的一些在上海的党组织(如中共中央文化工作委员会和后来成立的江苏省临时委员会等),在异常复杂的环境中独立地进行探索,工作中有不少新的创造,实际上突破了少数领导人的主观主义错误指导。

对“左”倾错误指导思想的突破,主要表现在开始注意团结更广泛的社会力量和尽量利用各种合法阵地开展工作。虽然当时这样做的人未必已从根本上分清路线是非,但实践证明这样做是正确的。在临时中央有些领导人中,也多少出现这种变化的征兆。张闻天1932年10月在中共中央机关报《斗争》上发表《文艺战线上的关门主义》和《论我们的宣传鼓动工作》两篇文章。他指出:“使左翼文艺运动始终停留在狭窄的秘密范围内的最大的障碍物,却是‘左’的关门主义。”并且强调:“要使中国目前的左翼文艺运动变为广大的群众运动,坚决的打击这种‘左’倾空谈与关门主义,是绝对必要的。只有广泛的革命的统一战线,才能使我们的活动,从狭窄的、秘密的,走向广泛的、半公开与公开的方面去。”

选自《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1000个为什么》

韩广富 曹希岭 主编

中共党史出版社 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