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不能把红七军团“北上抗日”
看作是战略大转移部署的开始?

作者:    发布时间:2013-03-01   
分享到 :

一直以来,学者们都把1934年7月中共中央把红七军团改编成抗日先遣队北上的决定看作是战略大转移部署的开始,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

首先从当时的战略背景来看,1934年5月,广昌保卫战失败,红军主力损失巨大,敌人进攻中央苏区腹地的大门打开,随后敌人兵分三路向兴国、古龙岗和石城推进。严峻的形势对红军十分不利,但由于受当时中共中央“左”倾领导人错误方针的指导,红军并未果断地实行战略转移,而是相继提出“保卫建宁”、“保卫长汀”、“保卫兴国”的口号,分兵把口,全线抵御,继续同敌人相拼,直到中央苏区仅存瑞金周围一小块地方,才仓促做出转移的决定。可见,红七军团的北上是在中央苏区继续作战具有极少可能取得胜利的情况下做出的决定,不是作为战略转移的部署。

其次从北上抗日先遣队的任务来看,是为了保存红军实力,创造新的根据地。对于这一点我们在北上抗日先遣队政治部主任刘英《北上抗日与坚持浙闽边三年斗争的回忆》中也得到了考证。据其回忆说,当时中央给北上抗日先遣队的主要任务就是到敌人的深远后方进行广大的游击活动,与敌人最受威胁的地区建立新的根据地。这一举措将会推动抗日宣传,牵制敌人的军事力量,以减少中央苏区红一方面军的压力,最后争得第五次反“围剿”胜利。由此可见,红七团北上是出自分兵战术,以保存自己有生力量的考虑而确定的,并没有反映出准备实行战略转移的意图。

最后从做出北上抗日决定的时间阶段来看,它是在战略转移的酝酿过程中确定的。虽然在有些资料中显示,在广昌战役失败后,曾经提出过关于战略转移的问题,比如说李德在《中国纪事》一书中说,广昌战役失败后,由于看到在苏区取得决定性胜利的希望不大,因此提出我们必须采取以主力部队突围的方针,以便重新获得广阔的作战区域,并为此作好一切必要的准备。但是,中共中央当时并没有下决心进行战略转移,而是在形势紧迫的情况下,仍然采取坚持硬拼,用一切力量捍卫苏区,直到失去胜利的可能时才仓促转移,派出红七团北上。

综上所述,1934年7月份中共中央决定派出红七团北上是出自“发展游击战争,加强辅助方向的活动,来求得战略上情况的变更”考虑的,而不是战略转移部署的开始。

选自《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1000个为什么》

韩广富 曹希岭 主编

中共党史出版社 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