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红四方面军及时准确的情报支援
为中央红军制定战略方针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作者:    发布时间:2013-03-19   
分享到 :

1935年10月中央红军抵达陕北根据地,历时一年的长征取得了伟大的胜利,在艰苦转战中,战斗在川陕根据地的红四方面军给予了中央红军大力的支持,特别是其及时准确的情报为中央红军制定战略方针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以后被迫长征,由于李德、博古错误指挥和国民党重兵的围追堵截,致使长征初期中央红军疲于行军,处境极其困难。尤其是不了解敌情,难以确定正确的战略方针,经常陷于敌人的包围之中。在这种情况下,在川北的红四方面军主动承担了为中央红军提供情报的任务。他们利用能够截收和破译敌人密码的电台力量,不断的将截获的敌人的情报报告给中央红军。这些事由红四方面军总政委陈昌浩负责,具体由红四方面军电台人员办理。这些情报很及时也很准确,为中央红军摆脱敌人的围追堵截起了一定的作用。

当中央红军渡过湘江,刚进入贵州境内,以刘湘为首的四川军阀就在蒋介石的指示下,纠集川、滇、黔各军约20万人,开始试图堵截中央红军入川了。前有堵截,后有追兵,这就给中央红军的行动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1935年1月4日,时任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的张国焘将所掌握的四周敌情向中央军委做了电告。电称:“……刘湘六十团在绥、宣、城口,李、罗、杨森共约三十团分布营山双河场,仪垄〔陇〕前方之新镇坝线,田敌宋〔颂〕尧三十团在嘉陵江两岸,邓锡侯敌十五团在昭化、广元、剑阁一带胡宗南师之丁旅到广元,余部在碧口、略阳一带。陕南敌约十七团集中南郑六团。肖〔萧〕之楚部约九团在白河及陨西一带,容景芳师在竹山、竹溪一带,上官云相之四十六、四十七两师有开安康进万源说,敌正赶筑碉堡。东方城口一带上大、穷困、人口少,西方有嘉陵、剑阁、碧口之险,在采取战略防御亦非良策。”

中共中央开完遵义会议后,1935年1月19日,率中央红军离开遵义,向川黔边转移,准备北渡长江,与红四方面军回合。是日夜接到红四方面军的电报,同时也得到了贵州云南两省敌人前来围追堵截的情报,两相印证,中央认为红四方面军的情报是准确的。于是20日开会专门讨论制定了渡江作战计划。计划在对敌情做了分析和估量后,决定中央红军的作战方针是:渡江入川,协同四方面军由四川方面实行总的反攻。给红四方面军的任务是,向重庆方面积极行动,吸引重庆川敌主力于自己方面,以使中央红军顺利渡江。后来由于敌情的变化,中央红军渡江入川的计划受阻,根据现实情况制定了停止向川北发展,而改在云贵川边建立根据地的战略方针。从1935年2月28日开始,先后四渡赤水,穿插迂回于数十万敌军包围之中,迷惑调动和打击敌人,最终摆脱了敌人的重兵堵截。

由此可见,红四方面军准确及时的情报支援,确实是中央红军在长征中制定正确战略方针的可靠依据。

选自《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1000个为什么》

韩广富 曹希岭 主编

中共党史出版社 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