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康社会”的由来和发展
中共十六大明确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这一目标,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全面发展的目标,是与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相统一的目标,符合中国国情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符合各族人民的愿望。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极大地振奋了民族精神,极大地激发了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小康社会”这一概念是如何提出的呢?
1、邓小平提出“小康社会”这一概念
在邓小平理论体系中,“小康社会”是邓小平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设计中国现代化进程时,继承传统思想遗产,反思历史经验教训,立足客观现实国情,放眼世界现代化发展大势,将民族复兴愿望和民生幸福追求融为一体,提出的一个具有新的时代内涵的新概念。他曾经总结说:“翻两番,国民生产总值人均达到八百美元,就是到本世纪末在中国建立一个小康社会。这个小康社会,叫做中国式的现代化。” “翻两番、小康社会、中国式的现代化,这些都是我们的新概念”。 邓小平将小康社会确立为20世纪末中国现代化发展的新目标,赋予其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并围绕这一目标阐述了一系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和方针政策,形成了比较系统的小康社会思想,这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内容。
根据现在已经发表的文献,1979年12月6日,在会见来访的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邓小平第一次用“小康”来描述“中国式的现代化”。当时,大平委婉而明确地问到:中国的现代化规划确实是十分宏伟动人,但是我想知道,你们的现代化蓝图究竟是如何构思的?邓小平说道:“我们要实现的四个现代化,是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我们的四个现代化的概念,不是像你们那样的现代化的概念,而是‘小康之家’。到本世纪末,中国的四个现代化即使达到了某种目标,我们的国民生产总值人均水平也还是很低的。要达到第三世界中比较富裕一点的国家的水平,比如国民生产总值人均一千美元,也还得付出很大的努力。就算达到那样的水平,同西方来比,也还是落后的。所以,我只能说,中国到那时也还是一个小康的状态”,“只是一个小康的国家”。
邓小平的设想反映了对我国几十年建设社会主义的客观的估量,他首次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战略目标加以定量化、形象化,提出具体设想,从此,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在20世纪末的发展目标定位于“小康”。以后,他又使用了几种表述方式:如:“小康之家”、“小康的状态”、“小康的国家”。最重要的是明确提出和使用了“小康社会”这一新概念。
1983年2月,邓小平南下江苏、浙江、上海,进行考察。回京之后,3月2日,邓小平约几位中央负责同志谈话。他兴奋地介绍一路所见所闻,并以苏州为例,描绘了达到小康水平后的社会状况:
“第一,人民的吃穿用问题解决了,基本生活有了保障;
第二,住房问题解决了,人均达到二十平方米,因为土地不足,向空中发展,小城镇和农村盖二三层楼房的已经不少;
第三,就业问题解决了,城镇基本上没有待业劳动者了;
第四,人不再外流了,农村的人总想往大城市跑的情况已经改变;
第五,中小学教育普及了,教育、文化、体育和其他公共福利事业有能力自己安排了;
第六,人们的精神面貌变化了,犯罪行为大大减少”。
1984年10月,邓小平在中央顾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中,再次谈到了苏州之行,详细勾画了到本世纪末实现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时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图景,同时,他还设想了到下个世纪中叶中国小康社会发展的前景。他说:“到那时,国民生产总值人均达到几千美元,我们也不会产生新资产阶级。基本的东西归国家所有,归公有。国家富强了,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提高了,而且不断增长。” 邓小平还曾经设想,随着民主政治的发展,“大陆在下个世纪,经过半个世纪以后可以实行普选”。
这两次讲话,是反映邓小平小康社会思想的重要文献。从邓小平的讲话中可以看出,小康社会在邓小平的眼中,不单单是一个经济指标,而是一个综合概念,其发展目标包括人民生活目标、经济发展目标、政治发展目标和社会发展目标等方面的内容,体现了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包涵了丰富的经济、政治、文化内涵。所以,邓小平对小康社会发展蓝图的构想,涉及经济、政治、文化、军事、外交等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
小康社会也是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总体经济实力不断增强,综合国力不断提升,向中等发达国家不断迈进的社会发展阶段。邓小平指出:“我们的目标是到本世纪末,……达到一个小康社会的水平。我们进一步的目标是下一个世纪的五十年,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 这清楚地说明,邓小平的设想是,2000年底进入小康社会,然后通过建设小康社会,使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向中等发达国家不断迈进,经济总量和综合国力居于世界前列。他强调:实现小康社会时,“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也会大大不同了,国家的力量真正是强大起来了”。 “中国就可以对人类做出更多一点贡献。如果再花五十年时间接近发达国家的水平,那末我们这个国家对人类的贡献就更大一些。我们有信心做好这件事情”。
邓小平不仅描绘了小康社会的发展蓝图,而且构想了奔小康和建设小康社会的跨世纪发展战略。
他首先提出了把到20世纪末的20年分为两个十年,分两步走、奔小康的的战略设想,即:“十年翻一番,两个十年翻两番”,达到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一千美元或八百、九百美元。 根据他这一设想,1982年党的十二大正式确立了到本世纪末翻两番、实现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
在构想到20世纪末的发展战略时,邓小平就同时把目光投向下个世纪,开始酝酿中国跨世纪发展的战略构想。
1981年9月,他会见日本客人时说:“本世纪末也只能搞一个小康社会,要达到西方比较发达国家的水平,至少还要再加上三十年到五十年的时间,恐怕要到二十一世纪末”。 这表明,邓小平把到本世纪末翻两番算作第一步;把在这一基础上,再发展30年到50年,接近发达国家的水平算作第二步。1984年以后,邓小平较多地谈到了这一分“两步走”、“两大阶段”的战略构想。
1987年,邓小平进一步阐述上述思想,并把第一大步分作两步,明确提出了“三步走”发展战略构想。4月30日,他会见外国客人时第一次就此作了完整阐述。他说:我们“原定的目标,是在八十年代翻一番,以一九八○年为基数,当时国民生产总值人均只有二百五十美元,翻一番,达到五百美元。第二步是到本世纪末,再翻一番,人均达到一千美元。实现这个目标意味着我们进入小康社会,……。那时国民生产总值超过一万亿美元,虽然人均数还很低,但是国家的力量有很大增加,我们制定的目标更重要的还是第三步。第三步是在下世纪用三十年到五十年再翻两番,目标大体上是人均达到四千美元”,“做到这一步中国就达到中等发达的水平。”
邓小平这个百年图强的跨世纪发展战略在1987年党的十三大上得到了全党的确认。十三大政治报告正式阐述了到下个世纪中叶,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跨世纪战略部署。
1995年,党中央根据我国国民生产总值提前5年实现翻两番的新情况和邓小平一贯强调的要重视人均指标的实现程度的思想,进一步提出了实现人均产值翻番的新目标。这是对奔小康战略目标的重新设定。
1997年在世纪之交的历史时刻召开的党的十五大,又根据邓小平提出的第三步战略目标,提出了下个世纪前半叶我国新的“三步走”战略部署。这是对建设小康社会战略的总体规划,是邓小平小康社会发展战略思想的新发展。
邓小平对小康社会的实现寄予厚望,他多次深刻地阐述实现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伟大意义
邓小平指出:“实现小康目标,意味着我们进入小康社会,把一个贫困的中国变成小康的中国。” 这不仅可以使人民生活得到较大的改善,也可以使我国的综合国力大大增强。同时,还可以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新的新的起点。他特别强调:“翻两番还有个重要意义,就是这是一个新的起点。再花三十年到五十年时间,就可以接近经济发达国家水平。不是说制度,是说生产、生活水平。这是可能的,是可以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
实现小康社会奋斗目标还具有重大的政治意义。他认为,如果实现了翻两番,就会实现真正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这是其直接的政治影响,而更为深远的政治意义在于,通过建设小康社会,进而实现现代化,还可以使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得到进一步体现。他指出:“最终说服不相信社会主义的人要靠我们的发展。如果我们本世纪内达到了小康水平,那就可以使他们清醒一点;到下世纪中叶我们建成中等发达水平的社会主义国家时,就会进一步地说服他们,他们中的大多数人才会真正认识到自己错了”。
邓小平还放眼全球,着眼于人类发展,多次指出,实现小康社会奋斗目标还具有重大的国际影响,它不仅可以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也可以使中国对世界、对人类作出更大贡献,从而实现中华民族的再度复兴。
2、以江泽民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思想
邓小平关于建立小康社会的思想提出来以后,一直是指导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指导思想。中共十二大、“六五”计划、“七五”计划和中共十三大都对小康问题作了具体设计。到1990年,在全中国绝大多数地区解决了温饱问题的历史背景下,中共十三届七中全会又正式作出了奔小康的战略决策。这样,奔小康就成为90年代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题曲,使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迅速向小康社会历史阶段推进。
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积极探索和艰苦努力,1995年,中国国民生产总值提前5年实现翻两番,在这种情况下,中共十四届五中全会绘制了中国跨世纪发展的宏伟蓝图,强调下个世纪前10年,中国“还是处于小康阶段”, 这是在中国共产党的文献中第一次表明,小康不只是第二步战略目标的终点,而且是以此为起点的社会历史发展阶段。邓小平小康思想中的社会内涵开始突出。
1997年,中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又提前实现翻两番,中国现代化建设有望在20世纪结束时进入了小康社会。以江泽民为核心的中共中央又根据这种新的情况,不失时机地提出了“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这一年召开的中共十五大指出:“现代完全可以有把握地说,我们党在改革开放初期提出的本世纪末达到小康的目标,能够如期实现。在中国这样一个十多亿人口的国度里,进入和建设小康社会,是一件有伟大意义的事情。这将为国家长治久安打下新的基础,为更加有力地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创造新的起点。” 这是党的文件中第一次正式提出“建设小康社会”这一伟大的历史新任务。也就是说,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人民实现邓小平提出的“建立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后,有了下一步的奋斗目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十五大还根据邓小平小康社会思想及其提出的第三步战略目标,第一次提出了下个世纪前半叶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新的“三步走”战略部署。这是对建设小康社会战略的总体规划,可以说是江泽民对邓小平小康社会思想的丰富和发展。
此后,中共中央在一系列重要会议中都继续发展关于建设小康社会的思想。1999年,江泽民在全国扶贫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和中共十五届四中全会都明确指出,中国“即将进入小康社会”。
2000年是世纪之交的一年,建立小康社会、实现现代化建设的第二步战略目标已成定局。在这种情况下,以江泽民为核心的中共中央又郑重地第一次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这一年10月召开的中共十五届五中全会指出:“从新世纪开始,我国将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开始实施第三步战略部署。这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一个新的里程碑。”
2001年,是新世纪的头一年,也是“十五”计划的开局之年。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的讲话中,江泽民再次指出:“我国已经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要尽快地使全国人民都过上殷实的小康生活。” 并提出了建设小康社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在经济、政治、文化、人的发展、人与自然的关系等方面的要求和任务。这使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思想进一步丰富和完善起来。
2002年5月31日,江泽民在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毕业典礼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中,再次重申:经过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二十多年的艰苦努力,我们胜利实现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第一、第二步目标。一个十二亿多人口的发展中大国,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这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丰硕成果,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一个新的里程碑。并且要求全党和全国上下要抓住机遇,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保持稳定,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坚定不移地实现我们的奋斗目标。这些论述鲜明地提出了两个互相联系的重大命题:一是进入21世纪后,我们新的奋斗目标不仅要建设小康社会,而且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二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意味着我国进入了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
3、中共十六大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确定为21世纪前20年的奋斗目标
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认为:“二十一世纪头二十年,对我国来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大会报告指出:“我们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这是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必经的承上启下的发展阶段,也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关键阶段。经过这个阶段的建设,再继续奋斗几十年,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
大会指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是:
——在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的基础上,国内生产总值到二0二0年力争比二000年翻两番,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基本实现工业化,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城镇人口的比重较大幅度提高,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和地区差别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社会就业比较充分,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
——社会主义民主更加完善,社会主义法制更加完备,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基层民主更加健全,社会秩序良好,人民安居乐业。
——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形成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科技和文化创新体系、全民健身和医疗卫生体系。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消除文盲。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这次大会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目标,是与加快推进现代化相统一的目标,符合我国国情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符合人民的愿望,意义十分重大。”
这次大会决议指出:“大会同意报告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认为提出这个奋斗目标,对于凝聚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力量,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实现这个目标,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开放要有新局面,各项工作要有新举措。”
(陈述:《世纪盛会——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万卷出版公司2008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