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共合作的缘起及经过
国共合作,从开始酝酿时说起,时间就比较长了。早在建党初期,苏俄和第三国际就着手联合国民党事宜。
中共一大前后,陈独秀曾与孙中山交换对时局的看法。1921年11月,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同孙中山商谈建立新型政党、革命性新军队、国民党改组等问题。
1923年初,全国工人运动兴起,孙中山对中国共产党与苏俄有了新的认识,下了同共产党合作的决心。据张继后来对我说,孙当时对汪精卫、胡汉民、张继等人说:“我想和共产党合作,你们却不赞成。你们自高自大,自以为有军队,有广州地盘,瞧不起共产党,实际上中共是中国新兴势力,比我们强的地方很多。我们当年开始搞革命、推翻满清时,策动群众仅百八十人,像黄岗、潮州之役,人数极少,镇南关之役不过200人。钦廉之役也不过100余人。现在中共组织工农革命运动,群众一起来动不动就是几千、几万,甚至几十万人,罢工规模浩大,震动中外,其势尤不可侮。从这一点看我们不及共产党。”又说:“苏俄国力强盛,是当今社会主义大国,愿意放弃对华不平等条约并赞助我们,可与为友。”
1923年3月孙中山再回到广州,国共合作条件遂经双方正式商定:即自上而下,在中共协助下改组国民党(包括中央和地方),接受苏俄各种援助(包括军事、意识形态各方面),实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建立国共合作的统一战线。
1923年6月12至20日,奠定国共合作基础的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举行。我当时以中共北方劳动组合书记部兼全国铁路系统党团代表的身分出席。
在正式会议开幕之前,上届中央召开中央扩大会议。马林传达了共产国际指导国共合作问题的文件。文件认为:国民党与年青的中国共产党合作是必要的;中国共产党员留在国民党内是适宜的,但应当在自己原有的旗帜下行动……
中共三大通过了《关于国民运动及国民党问题的决议案》,从1923年至1927年都贯彻了这个决议的精神,原则基本没有变动。
在国共合作中,孙中山特别注重双方平等互助,首先成立了改组委员会。国民党方面以孙中山为代表,共产党方面以陈独秀为代表,苏联派来了特别顾问鲍罗廷。孙对鲍的意见很尊重,鲍在两党合作中处于一个特殊的地位。现今保留的一个文件,内容记载了孙中山聘请鲍为总理特别顾问、国民党中央常委。总理如果缺席,会议由鲍罗廷主持,会议决定的问题,要得到鲍罗廷的同意。意思是鲍在国民党会议上有“否决权”,可代行总理职权,足见其权力相当大。为了国共合作,苏联派出以鲍为首的广泛的顾问团。
(摘自: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编:《中共党史资料》,中共党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