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根据地反“围剿”的胜利
中央根据地的三次反“围剿”
红军和根据地的发展,特别是李立三“左”倾冒险错误时期红军攻打中心城市的冒险行动,使国民党统治集团感到极大的震惊。1930年10月,历时近半年的中原大战和湘粤桂边战争结束后,蒋介石立即调集重兵,任命14个“剿匪”督办,向各革命根据地的红军发动大规模的“围剿”。
与以往由一省或几省军阀对红军的“进剿”、“会剿”不同,这时是由蒋介石统一调动全国的反革命军事力量对红军进行“围剿”。形势非常严峻。但这时红军已发展到10多万人,组建了正规的兵团,武器装备有所改善,革命根据地也有了很大发展,因而有可能实行从以游击战为主向以运动战为主的战略转变,大规模地歼灭敌军,打破“围剿”。
为此,中共中央指示红一、红三军团前委:目前党的最中心的策略是如何组织革命战争来击破敌人的“围剿”与进攻;集中一切武装力量,各苏区进行适当的配合,使各地的行动都能牵制敌人的调动和援助,以收到红军相互策应之效。对如何打破“围剿”,中共中央指示赣东北特委:要“与国民党军队作持久战,来疲敝与涣散敌人的战斗力,在适当的力量对比上”,“击破敌人的一方,给敌人以各个击破”。从此,红军战争开始进入大规模反“围剿”的新阶段。
国民党军事“围剿”的重点是中央革命根据地和红一方面军。从1930年冬到1931年秋,中央根据地和红一方面军在毛泽东、朱德的指挥下,进行了三次胜利的反“围剿”斗争。
1930年10月,蒋介石陆续调集10万余兵力,以江西省主席、第九路军总指挥鲁涤平为陆海空军总司令南昌行营主任,准备对以江西南部地区为中心的根据地发动大规模的“围剿”,用“长驱直入”、“分进合击”的方针,企图摧毁中央根据地,消灭红一方面军的主力。
此时,红一方面军约有4万余人。10月25日,红一方面军总前委和江西省行委举行联席会议,讨论是否打南昌和如何粉碎敌人“围剿”的问题。10月30日,总前委又在江西新喻县(今新余)罗坊召开紧急会议,讨论实行战略转变和不打南昌等大城市的问题,提出“诱敌深入”的方针,为粉碎敌人的“围剿”做了准备。11月1日,红一方面军总部下达“诱敌深入赤色区域,待其疲惫而歼灭之”的命令,红军主力随即由袁水流域东渡赣江,接着又向根据地中部退却,以便依靠有利条件,寻找战机,在运动中歼灭敌人。
11月5日,国民党军队开始向袁水流域推进,扑空后又向赣江东岸逼进。这时红军主力几经转移,已在黄陂、小布地区隐蔽待机。12月6日,国民党军队向根据地中心地区进攻,至28日,虽进至富田、东固一带,但找不到红军主力进行决战。根据国民党军队部署在西起江西万安、泰和,东至福建建宁相距800里地带的新态势,毛泽东、朱德确定实行“中间突破”的战术,先打敌主力谭道源师或张辉瓒师,将敌分割为远距离的两群,以便各个击破。12月30日,当孤军深入的张辉瓒师主力由龙冈向五门岭进犯时,预先部署在龙冈地区的红军给予猛击,歼敌近1万人,并活捉张辉瓒。这时,深入根据地的其他敌军纷纷收缩,红军向东乘胜追击,又在东韶歼灭谭道源师一半,其他各路敌军仓皇退走。这样,红一方面军在人民群众的支援下,五天内打了两个胜仗,共歼敌1.3万人,缴获各种武器1.2万余件,胜利地打破了国民党军队的第一次“围剿”。
第一次反“围剿”胜利后不久,中共中央派项英到中央根据地。1931年1月成立以项英为代理书记的苏区中央局,并成立由苏区中央局领导的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项英任主席,朱德、毛泽东任副主席,毛泽东兼总政治部主任。同时,撤销以毛泽东为书记的红一方面军总前委。同年4月,六届四中全会后的中央派出由任弼时、王稼祥、顾作霖组成的中央代表团到达中央根据地,参与苏区中央局的领导工作。新到的中央代表团,一方面执行“左”的政策,另一方面也支持毛泽东、朱德的一些正确意见,对第二、第三次反“围剿”斗争起了积极的帮助作用。
从1931年2月开始,国民党当局又以军政部长何应钦为陆海空军总司令南昌行营主任,调集约20万兵力,对中央根据地发动第二次“围剿”。他们吸取前次“长驱直入”遭致失败的教训,采用“稳扎稳打、步步为营”的战术,同时实行严密的经济封锁。4月1日,国民党军队分四路向中央根据地大举进攻,企图包围并消灭红一方面军主力于赣南。其部队从江西赣江向东伸延,一直到福建建宁,构成一条800里长但没有完全连接的弧形阵线。
这时,红一方面军人数略有减少,共3万余人,但经过四个月的养精蓄锐,斗志旺盛。同时还召开地方武装和赤卫军工作会议,决定广泛发动群众,开展游击战争,配合主力红军作战。苏区中央局经过反复讨论,接受毛泽东的意见,决定仍采取“诱敌深入”的方针,利用根据地的有利条件,集中兵力,先打弱敌,然后自西向东横扫,各个歼灭敌人。在毛泽东、朱德指挥下,红一方面军主力西移到东固附近隐蔽集中。5月中旬,敌军一个多师脱离其富田巩固阵地,向东固进犯。红一方面军抓住战机,于5月15日开始行动,经16日一天激战,歼敌大部。接着,按预定计划,就势向东横扫,直到福建建宁。这样,从5月16日到31日,红军连打五个胜仗,自西向东横扫700里,歼敌3万余人,缴枪2万余支,痛快淋漓地打破了国民党军队的第二次“围剿”,并进一步扩大了中央根据地。
从1931年7月开始,蒋介石自任“围剿”军总司令,以何应钦为前线总司令,聘用英、日、德等国的军事顾问,调集部队30万人,向中央根据地发动第三次“围剿”。这一次,蒋介石依仗十倍于红军的兵力,决定采取“长驱直入”的方针,企图把红军主力压迫到赣江东岸加以击破,然后分路“围剿”。完全摧毁中央根据地和消灭红一方面军。
这时,红一方面军主力正分散在建宁一带,远离根据地的中心区,且苦战后未得到休息和补充,总兵力只有3万人左右。面对强敌压境的形势,毛泽东、朱德决定仍采取“诱敌深入”的方针,“避敌主力,打其虚弱”。他们率红军主力从建宁出发,到赣南兴国集中。随后,红一方面军和从赣江以西东渡的红七军会合。8月初,部队集中在以高兴圩为中心的方圆几十里的地区。各路敌军纷纷逼近,形成对红军半包围的态势。红军从敌军中间40里的空隙地带向东突进,从8月7日到11日三战三捷,歼敌1万余人。这时,国民党军队才发现红军主力在东面。蒋介石立即命令所有向西向南的部队转而东向,分两路对红军取密集的大包围战术,猛力进逼。红军则取声东击西战术,以红十二军伪装主力向东北方向开去,而主力则越过敌重兵之间20里的大山,回到西面的兴国境内集中,隐蔽休整待机。当敌军发觉真情再向西时,红军主力已休整半月。这时,参加“围剿,,的国民党军队已疲惫不堪,战场上敌军被动红军主动的态势日益明显。同时,起兵反蒋的粤桂联军乘蒋介石的主力部队深陷江西之际,正向湖南衡阳进发。鉴于上述情况,蒋介石决定一面牵制江西境内的红军,”一面移师赣粤边区阻止叛军扩张“。9月初,”围剿“红军的国民党军队开始退却。红军乘敌退却,于9月7日至8日在老营盘、高兴圩两次战斗中毙伤俘敌4000余人,9月15日在方石岭战斗中又歼敌一个多师。这次战役前后持续三个月,红军共歼灭敌军3万余人,缴枪1.4万余支。这样,蒋介石亲自指挥的第三次”围剿“也以失败而告终。方石岭战斗后,红三军军长黄公略在指挥部队转移时遭敌机袭击,不幸牺牲。
第三次反”围剿“胜利后,毛泽东、朱德决定以一部分地方武装监视北面的国民党军队,主力红军则移到以瑞金为中心的地区,向闽西北和赣西南开展工作。红军拔除了许多地主武装盘踞的”土围子“,发动群众,使党、团组织和苏维埃政权恢复和建立起来。其间,攻占会昌、寻邬、安远、石城等县城,使赣西南、闽西根据地基本连成一片,并扩大到跨20余县的广大地区。
中央根据地三次反”围剿“的胜利,与根据地人民群众的密切配合和积极支援是分不开的。在这期间,地方党组织在根据地人民群众中反复进行反”围剿“斗争的政治动员,领导人民群众支援红军作战。根据地人民群众积极响应党的号召,以实际行动组织赤卫队、交通队、侦察队、运输队配合红军,并掩护红军主力的转移和集中。他们实行坚壁清野,使气势汹汹、长驱直入的敌军在根据地内饥疲交困,吃尽苦头,战斗力大为下降。
中央根据地红军三次反”围剿“的胜利,对国民党军队是一个重大的打击。由于受到红军反”围剿“胜利的影响和全国抗日反蒋浪潮的推动,并因要求到北方抗日而遭到蒋介石拒绝,曾经奉命参加”围剿“红军行动的国民党第二十六路军1.7万多人,在参谋长赵博生(共产党员)和高级军官董振堂、季振同、黄中岳等以及中共秘密特别支部的领导下,于1931年12月14日在江西宁都举行起义。起义部队改编为红军第五军团,季振同任总指挥,萧劲光任政治委员,董振堂任副总指挥,赵博生任参谋长,刘伯坚任政治部主任。军团下设三个军的编制:第十三军,董振堂兼任军长,何长工任政治委员;第十四军,赵博生兼任军长,黄火青任政治委员;第十五军,黄中岳任军长,左权任政治委员。宁都起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一次非常成功的、重要的武装起义,在国民党军队中引起很大震动,同时也使红军增加了一支生力军。
在第一次反”围剿“之前,为了巩固中央根据地后方,准备更有力地迎击敌人,赣西南党的组织和红一方面军总前委,曾根据中共中央多次关于清除混进革命队伍内部的地主、富农和“AB团”等反革命分子的指示,于1930年上半年在赣西南地区的党和政府中开始进行肃清反革命分子的斗争。这场斗争在一段时间内,虽然清除了一些反对革命的地主、富农分子,但也错杀了许多被误认为“AB团”成员的同志。1930年12月,总前委根据一些人在逼供下的假口供,派人到红二十军中抓捕”AB团“分子。红二十军少数领导人眼看自己也将被错定为反革命并遭受逮捕,对这种做法抱有极大的怀疑和不满,乃于12月12日带领部队到富田,包围当地苏维埃政府,释放被错捕的近百名同志,提出分裂红一方面军领导的错误口号,并将全军拉往赣江以西地区。这就是震惊一时的富田事变。以项英为代理书记的苏区中央局,一方面指出发动富田事变是严重错误的,另一方面采取解决党内矛盾的方法,动员红二十军回到赣江以东。但是,在1931年3月28日中央政治局作出《关于富田事变的决议》后,负责处理此事的领导机关更加错误地认定富田事变是”AB团“所进行的”反革命行动“,逮捕并杀害了红二十军大部分排以上干部,使本来正在得到纠正的肃反严重扩大化错误又发展起来。随后,还在闽西加紧进行反对”社会民主党“的斗争,处决了许多被误认为是”社会民主党“成员的同志。肃清“AB团”和“社会民主党”的斗争,是严重臆测和逼供信的产物,混淆了敌我,造成许多冤案、假案、错案,教训是非常深刻的。
从1931年下半年开始,中共中央发出反对肃反中的“简单化”和“扩大化”的指示。1931年12月,周恩来到达中央根据地。1932年1月7日,在他的主持下,苏区中央局作出《关于苏区肃反工作决议案》,使肃反扩大化的趋势一度有所抑制。但是,由于中共中央继续坚持肃清“AB团”和“社会民主党”等所谓反革命组织的斗争,所以仍有像李文林等这样一些党政领导干部和群众被错杀的情况发生。
这场肃反斗争,不仅在中央根据地进行,在鄂豫皖、湘鄂西及其他根据地也分别开展。各根据地的肃反情况虽有不同,但都程度不等地犯有严重扩大化的错误,给革命事业造成极大危害。这种错误的发生,是同”残酷斗争“、”无情打击“的”左“倾错误指导直接相关的。在剧烈的革命斗争中,敌人总是想方设法企图从内部来破坏革命,党和红军坚持肃反斗争是必要的。但是,在严酷的战争环境中,阶级斗争非常复杂,广大干部缺乏同隐蔽的敌人进行斗争的经验,党的政策也不完善,有的地区的领导者又有严重的主观主义和军阀主义倾向,因而肃反工作中的错误就严重地发展起来,造成了令人极其痛心的损失。在肃反中被错杀的同志表现了至死忠诚于党、忠诚于共产主义事业的崇高革命精神。后来,他们陆续得到平反昭雪,并受到党和人民的尊重和纪念。
鄂豫皖苏区首府革命博物馆
鄂豫皖根据地的反”围剿“
在中央根据地进行三次反”围剿“斗争的同时,鄂豫皖根据地也进行了反“围剿”斗争,并取得重大胜利。
从1930年冬到1932年夏,国民党军队对鄂豫皖根据地先后进行两次“围剿”。
第一次“围剿”从1930年11月开始。国民党当局调集兵力近10万人,企图以主力突人根据地,寻找红军主力决战,然后分区“清剿”。12月下旬,国民党军队占领黄安七里坪。这时,红一军主力已去皖西,鄂豫边只有地方武装和刚由鄂东赶来黄安、麻城地区的红十五军。在这种情况下,以曾中生为首的中共鄂豫皖临时特委和军委确定,鄂豫边的地方武装和游击队在内线依靠人民群众,坚持游击战争,牵制、袭扰和打击敌人;红十五军在蔡申熙、陈奇率领下向商城南区转移,迅速会合红一军在外线打击敌人。12月6日,红一军军部率第一、第二师在商南同该军第三师会合。12月中旬,红一军歼敌一部,并一度包围六安,威逼霍山。12月30日,又在游击队的配合下,歼敌三个团,毙俘敌团长以下3000余人。随后,红一军第一、第二师西返,1931年1月3日在商城以东歼敌一个团。到1月初,深入根据地的国民党军队由于遭到广大军民游击战争的袭扰和打击,又看到红一军主力已回到鄂豫边,遂向城镇据点退守。至此,第一次“围剿”被打破。
1931年1月中旬,红一军在商南与红十五军会合,合编为红四军,旷继勋任军长,余笃三任政治委员,徐向前任参谋长,曹大骏任政治部主任,全军1.2万余人。2月,根据中共中央指示,中共鄂豫皖特委和军委正式组成,曾中生任特委书记兼军委主席。3月上旬,红四军主动出击平汉路,在双桥镇歼敌一个师,俘敌5000余人。
1931年3月至5月,国民党当局调集兵力约10万余人,对鄂豫皖根据地进行第二次“围剿”,分别对黄麻、鄂东南、皖西地区发动进攻。4月上旬,国民党军队攻占皖西的麻埠并向金家寨进犯。这时,刚刚到达鄂豫皖根据地的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代表张国焘,与中央委派担任鄂豫皖省委书记的沈泽民在商南会面,决定集中主力首先打击深入皖西根据地的国民党军队。4月20日,红四军军部和主力两个师从商城以南东进,同原在皖南的一个师会合。4月25日,红军以一部分兵力牵制麻埠的敌人,另集中四个团的兵力全歼独山镇守敌一个多团,毙伤俘敌2000余人,并收复皖西被敌占领的地区。与此同时,警卫师、红十师第二十八团与地方武装相结合,给进占新集、七里坪的敌军以不断的袭扰,迫使敌军撤回罗山、光山。5月,由皖西南进的红四军主力在新集以北毙俘敌近千人,后又转向南线,在黄安、宋埠之间再歼敌四个营。至此,国民党军队的第二次“围剿”又被打破。
张国焘、陈昌浩等是六届四中全会后的中央派到鄂豫皖根据地的。1931年5月,成立以张国焘为书记兼主席的鄂豫皖中央分局和军事委员会,撤销以曾中生为书记兼主席的鄂豫皖特委和军委。从此,“左”倾教条主义错误在鄂豫皖根据地得到贯彻。7月上旬,在鄂豫皖军委讨论红四军主力南下作战的具体方向时,曾中生(时任鄂豫皖中央分局委员、军委副主席、红四军政治委员)等红四军领导人提出在夺取英山后,红四军应南进蕲春、黄梅、广济等县,恢复根据地,并支援中央根据地的第三次反”围剿“斗争。但张国焘反对这个正确主张,硬要红四军夺取英山后,实行东进安徽攻占潜山、太湖、安庆,并威逼南京的冒险计划。会后,红四军领导人被调整,徐向前任军长,曾中生留任政治委员,原军长旷继勋调任第十三师师长。
8月初,红四军主力攻克英山,歼灭守敌1800余人。这时,曾中生、徐向前分析敌我态势,认为如东向安庆,要通过400多里的国民党统治区,沿途有国民党军队两个多旅和大量的反动民团,而红军只能集中四个团的兵力作战,又远离根据地,地形、敌情都不熟悉,取胜的可能性甚小。如南下蕲、黄、广地区,那里党的基础和群众条件较好,离英山较近,且敌人兵力空虚,取胜的可能性相当大。因此,决定趁势进据蕲、黄、广,并将这一行动计划报告鄂豫皖分局和军委。到8月中旬,红四军连克蕲水(今浠水)、罗田、漕河镇、广济,进逼蕲春、武穴、黄梅等地,歼敌近七个团,俘敌5000余人。张国焘得知红四军南下蕲、黄、广地区后,以分局和军委名义,指令红四军火速北返鄂豫边根据地,并指派陈昌浩接替曾中生的红四军政治委员职务。当部队回到白雀园后,张国焘直接领导大规模的肃反斗争。他和陈昌浩等以”改组派“、”第三党“等罪名,杀害了包括原红一军军长许继慎在内的大批干部和战士,造成极为惨痛的损失。
1931年9月至11月,蒋介石先后调集15个师以上的兵力,分别部署在豫东南、鄂东和皖西,准备对鄂豫皖根据地进行第三次“围剿”。但由于九一八事变后全国抗日反蒋浪潮的掀起和国民党内部矛盾的增长,使得这次“围剿”迟迟不能开始行动。
11月7日,根据中共中央的决定,红四军和10月间成立的红二十五军(旷继勋任军长,王平章任政治委员,活动于皖西根据地)合编为红军第四方面军(简称红四方面军),徐向前任总指挥,陈昌浩任政治委员,全军近3万人。这是继红一方面军之后组建的有进行战役作战能力的一支重要部队。这时,根据地内的游击战争得到迅速发展,建立起赤卫军等多种地方武装。广大农民群众纷纷起来,以人力、物力支援红军作战。“小小黄安,人人称赞;锣鼓一响,四十八万;男将打仗,女将送饭。”流传于黄安的这首歌谣,反映了根据地军民团结、共同对敌的动人情景。从1931年11月至1932年6月,根据国民党军队暂无行动和缺乏统一指挥的有利形势,红四方面军实行外线进攻作战的方针,主动出击,先后发起黄安、商(城)潢(川)、苏家埠、潢(川)光(山)四次战役,共歼敌约6万人,给敌人以沉重打击。红四方面军的进攻作战,使得国民党军队对鄂豫皖根据地的第三次”围剿“未及发动,即宣告流产。
红四方面军在反“围剿”斗争中,创造出一套行之有效的作战原则。如在强敌进攻的形势下,主动退却,诱敌深入,避强击弱,包围迂回,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敌;在敌“围剿”军尚未准备就绪的有利条件下,主动进攻,打破敌人的反“围剿”计划等。这些作战原则,为红军战略战术原则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随着反“围剿”斗争的胜利,鄂豫皖根据地和红军都有很大发展。红四方面军发展到4.5万余人,根据地扩大到东迄安徽的舒城,西至平汉铁路,南抵鄂东的黄梅、广济,北临淮河的广大地区。鄂豫皖根据地的发展进入鼎盛时期。
湘鄂西根据地的反“围剿”
从1930年冬到1932年春,湘鄂西根据地也胜利地进行了反“围剿”斗争。
1930年11月,蒋介石命令国民党军第十军军长、湘鄂川边”清乡“督办徐源泉指挥四个师又七个旅的兵力,以洪湖地区为重点,分三期对湘鄂西根据地进行反“围剿”。第一期的进攻目标是洪湖地区的长江以北地带;第二期的进攻目标是洪湖地区的长江以南地带;第三期的进攻目标是湘鄂边地区。从11月上旬起,国民党军队陆续向洪湖地区进逼。12月下旬,先后占领南县、华容、监利、潜江等县城。
这时,红二军团主力远在江南松滋、公安之间的杨林市地区,洪湖地区只有由江北地方武装组成的以董朗为总指挥的江左军,由江南地方武装组成的以段玉林为总指挥的江右军,以段德昌为军长的刚组建的新六军(约1000人,不久改为独立团)。在这种紧迫的形势下,以周逸群为代理书记的中共湘鄂西特委决定利用洪湖地区的复杂地形积极开展游击战,以新六军为骨干力量,江左、江右军互相配合,共同打击和迟滞敌人。同时,要求红二军团迅速回师洪湖地区。1931年1月初,国民党军队企图首先歼灭江左军于江北的柳家集、瞿家湾地区,然后向西进袭。在周逸群、段德昌等领导下,江左军得到群众的密切配合,利用湖泊水网的有利地形,开展游击战,给敌人以重大杀伤。在江南华容地区活动的独立团和江右军,为配合江北军民的斗争,在华容附近歼敌一部,并收复华容城。接着,独立团又北渡长江,消灭一部敌军,并收复石首北区。国民党军队虽然占领江北部分地区,但没有能够实现“围剿”计划。在粉碎国民党军队“围剿”的斗争中,洪湖地区的党组织发动群众断绝敌人的交通,扰乱敌人的后方,使红军得以有效地打击敌人。
3月初,国民党军队以江南的调弦口为目标,发动对洪湖地区的第二期“围剿”。这时,红二军团仍未能回援。中共湘鄂西特委按原定计划,组织江南、江北所有武装积极开展游击战争,并掩护石首、华容等地群众撤到东山地区,其中一部分进入洞庭湖西岸,开展斗争,建立特区。独立团乘敌军主力集中江南时,再次渡江北上,在江左军的配合下,至3月底恢复江北地区的大部。江左军、江右军和独立团都得到发展。4月,国民党军队占领东山地区后,第二期“围剿”即告一段落。
这时,蒋介石同两广军阀以及胡汉民、汪精卫等派系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国民党内反蒋势力在广州成立“国民政府”及“中央执监委员非常会议”,派兵北进湘、赣,要求蒋介石下野。蒋介石为应付国民党内部斗争,将徐源泉部陆续调往长沙。这样,第三期“围剿”没有按计划进行。至6月,在洪湖地区军民积极斗争下,江北地区除监利、沔阳、潜江等县城外,已全部恢复。江南东山地区有所恢复,洞庭特区的工作也开展起来。
从9月初开始,国民党军队又以两个师一个旅的兵力向以东山区为重点的江南地区发动新的“围剿”(也称第三次“围剿”)。根据地武装和群众进行顽强的战斗,终因敌我力量过于悬殊,东山地区再度陷于敌手。到年底,江南地区又逐步得到恢复。
红二军团从松滋、公安地区开往湘鄂边的鹤峰山区后,在五里坪消灭反动地方武装3000余人,自己也受到不小的损失。1931年3月,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红二军团改编为红三军,贺龙任军长,邓中夏任政治委员。4月,红三军开进荆门、当阳、远安地区。后在国民党军队进攻下向北转移,建立以房县为中心的鄂西北根据地。3月初,六届四中全会后的中央派往湘鄂西根据地的夏曦到达洪湖地区。3月27 日,组成以夏曦为书记的中共湘鄂西中央分局。6月24日,组成中共湘鄂西临时省委以取代湘鄂西特委。8月初,中央分局决定红九师(由独立团扩建而成)自洪湖地区北上鄂西北迎接红三军。9月下旬,红九师与红三军会合,由湘鄂西中央分局派去的万涛接任邓中夏的职务。以后,红三军和红九师进入襄河(襄阳以下的汉水)以北的钟祥、京山、天门地区,打通与洪湖地区的联系。从11月开始,国民党军队又不断向洪湖地区进犯。红三军在地方武装和群众配合下,在1932年1月粉碎敌人的进攻,共俘敌6000余人。
这时,洪湖地区除原有各县外,已扩大到襄北广大地区,红三军也发展到1.5万余人。整个湘鄂西根据地,除鄂西北由于红二十五师返回洪湖后被敌人占领外,湘鄂边和巴兴归、襄枣宜区都有发展。
夏曦在湘鄂西根据地期间,推行”左“倾教条主义方针,否定原根据地领导人取得的成绩,并实行宗派主义的干部政策。他不听贺龙等人的不同意见,在1932年5月开始的先后四次肃反中,以“改组派”、“第三党”等罪名,杀害包括段德昌在内的大批红军领导干部,给湘鄂西根据地和红军造成了严重损失。
赣东北、湘赣、湘鄂赣等根据地的反“围剿”
从1930年冬到1932年前后,国民党当局为了配合对中央根据地的军事“围剿”,隔断相邻根据地红军之间的策应和支援,还分别发动了对赣东北、湘赣、湘鄂赣等根据地的“围剿”。
赣东北根据地的红军,在方志敏、邵式平等领导下,粉碎国民党军队于1930年11月和1931年3月发动的两次“围剿”,使红十军发展到5000人。1931年4月,红十军挺进闽北,支援中央根据地的反“围剿”斗争,恢复并扩大了闽北根据地。但在同年7月开始的第三次反”围剿“中,由于六届四中全会后的中央派曾洪易(1935年1月叛变)为中央代表到赣东北,推行”左“倾教条主义方针,拒绝方志敏等人提出的向敌人力量比较薄弱和无堡垒地区的皖浙赣边发展的主张,在打通与中央根据地的联系的口号下,主张红十军向敌人力量比较集中且有堡垒的地区发展。结果,红十军历经半年多的苦战,未能打破国民党军队的”围剿“,根据地大部分被敌人占领。
湘赣根据地的红军,先后在滕代远、张云逸、王首道、张启龙、甘泗淇、李天柱、王震等领导下,经多次战斗,给国民党军队以打击,牵制一部分国民党”围剿“军,配合了中央根据地的反“围剿”斗争。同时,巩固了湘赣根据地,使湘东南独立师和地方武装逐步扩大为独立第一师和独立第三师,并合编为红八军,共3600多人。
湘鄂赣根据地的红军,先后在孔荷宠(时任湘鄂赣军区司令员,后于1934年7月叛变)、黄志竞、李宗白等领导下,开展游击战争,终于坚持下来。红十六军和独立第三师都得到发展。
此外,在这期间,谢子长、刘志丹、高岗、阎红彦、李杰夫等领导建立了陕甘边和陕北的红军游击队,在陕西、甘肃边境地区开展游击战争;冯白驹、梁秉枢、杨学哲等领导的琼崖红军第一独立师(后正式定名为第二独立师),打破国民党军队的进攻,到1931年底发展到2000多人,巩固和扩大了根据地;古大存等领导的东江地区的红十一军,进行游击战争,分散扰敌,后被强大的敌军各个击破。
1930年冬至1932年春前后,各根据地的反“围剿”斗争极其艰苦,各地的红军作战非常英勇。尽管国民党军队对各根据地和红军”围剿“的规模一次比一次大,烧杀一次比一次残酷,尽管共产党还要承受来自内部因执行”左“倾政策而造成的创伤,但红军和根据地人民群众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始终不畏强敌,团结战斗,不断取得反”围剿“的重大胜利。在约一年半的战斗中,各根据地共歼灭敌正规军20余万人,给国民党的反动统治以重大打击;主力红军发展到约15万人,农村革命根据地得到进一步巩固和扩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