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北战场的对日作战和山西统一战线工作的开展
平型关战役遗址
战争初期,日本侵略者依仗其军事上的优势,对华北和华中等地展开了大规模的战略进攻。在全国人民抗日热潮的推动下,国民政府统帅部调动全国军队,同时在北线和东线战场实行防御战略,抵抗日军进攻。八路军和新四军分属第二、第三、第五战区战斗序列,分别参加了各战区的防御作战。但是,在国民党政府实行片面抗战路线的情况下,怎样才能推动中国共产党全面抗战路线的贯彻,是一个极端复杂和困难的问题。中国共产党着重从军事上、政治上创造实现全面抗战的条件:一方面,精心地部署八路军进行战略统一下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争(包括在有利条件下集中兵力消灭敌人兵团),指导其实现从国内正规战争到抗日游击战争的转变;另一方面,积极配合国民党军队作战,以极大的努力推动国民党改变错误政策,组织和动员全国民众,巩固和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行正确的对日作战方针。
1937年9月中下旬,沿津浦铁路、平汉铁路南下的日军,分别占领河北沧州、保定等地。沿平绥铁路推进的日军进入山西北部,占领天镇、广灵、大同。阎锡山指挥的晋绥军纷纷向雁门关方向撤退。进驻五台的八路军总部指示第一二O师从西面驰援雁门关;第一一五师从东面配合友军作战,对从灵丘增援平型关之敌实施攻击。9月22日,日军第五师团(师团长坂垣征四郎)一部首先从灵丘向平型关方向进犯,23日和24日在平型关正面及团城口与中国守军发生激战。9月24日,第一一五师主力冒雨由冉庄向平型关东北的白崖台前进,在小寨村至老爷庙公路附近山地设伏。9月25日晨,日军第五师团第二十一旅团一部进入八路军的伏击区。八路军利用居高临下的有利地形,突然发起猛烈攻击。八路军充分发挥近战和山地战的特长,对陷入混乱的日军实行分割、包围,与敌进行白刃格斗,歼敌1000余人,击毁汽车100余辆,缴获一批辎重和武器。9月24日至25日,担任钳制、阻击任务的第一一五师独立团,截断涞源、灵丘之间的交通线,在腰站地区打退日军增援部队的多次冲击,歼敌300余人。平型关战斗,是华北战场上中国军队主动寻歼敌人的第一个大胜仗,有力地配合了正面战场的防御作战。它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振奋了全国人心,提高了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
在平型关战斗中,由于正面布防的友军没有按预定计划出击,失去了消灭更多敌人的机会。平型关正面的日军得到从浑源南下日军的增援,稳住了阵脚。同时,内长城线上的日军突破茹越口和阳方口,从东西两侧向雁门关迂回。10月2日,雁门关失守。阎锡山为挽救山西战局危机,保卫太原,决定利用忻口要隘进行正面防御,阻敌南下。蒋介石急调第十四集团军总司令卫立煌率部驰援。
10月6日,毛泽东致电在太原的周恩来等,要他们转告国民党军事当局:敌人占领石家庄后,必将向西进攻,故娘子关、龙泉关两点须集结重兵,实行坚守,以利太原以北作战的胜利。阎锡山等根据日军分三路南犯的态势,把作战部署划分为左、中、右三个地区,并将主力用于中路的正面防御。经商定:中路归卫立煌指挥,右翼各军(包括一部分国民党军队)归朱德、彭德怀指挥,左翼归杨爱源指挥,负责守卫石岭关和太原的预备军归傅作义指挥。周恩来参加了忻口战役的作战研究。他考察了这个地区的实际情况后提出,着重正面防堵损失必大,而胜算小,建议中路地区以少数兵力钳制敌军,加强侧面部署,以主力向东北代县方面出击,可收阻敌向南突入之效。但这些意见未被阎锡山等全部采纳。
10月13日,日军在飞机、大炮和战车掩护下,强渡云中河,向忻口西北主阵地南怀化发起猛烈攻击。中国守军阵地工事被毁,部队伤亡惨重。阵地失而复得,得而复失,战斗异常激烈。在连日鏖战中,中国军队给日军以很大杀伤,但自身也损失很大,第九军军长郝梦龄、第五十四师师长刘家骐、独立第五旅旅长郑廷珍等在前线督战时相继牺牲。
为了配合和支援友军的正面防守作战,八路军第一一五师主力于晋东北袭击张家口至广灵、代县的交通线,并派独立团和骑兵营向察南、冀西出击。第一二O师主力于晋西北袭击忻口至雁门关、宁武至大同的交通线,并派雁北支队向长城以北出击。当忻口正面激战时,第一一五师和第一二O师各部积极配合,在敌人侧翼和后方频频出击,多次截断敌后方主要交通线,击毁日军大批运输汽车,袭击敌增援部队,收复一些县城,使日军侧背受到严重威胁,并不能及时得到粮食、弹药的接济。10月17日,蒋介石致电朱德、彭德怀:“贵部林师及张旅,屡建奇功,强寇迭遭重创,深堪嘉慰。”八路军第一二九师第三八五旅第七六九团进至崞县、代县之间,袭扰敌军。该团以第三营为主力于10月19日凌晨袭击代县阳明堡日军飞机场,毁伤敌机20余架,消灭敌守备队100余人。八路军各部的积极作战,削弱了日军的有生力量,迫使敌人不得不以相当兵力守备后方,这就大大减轻了忻口正面国民党守军的压力。
忻口战役进行中,沿平汉铁路南下的日军于10月10日占领石家庄后,迅即沿正太路西进,从东面威胁太原。第二战区副司令长官黄绍竑率三个军在娘子关南北一线设防。10月18日,八路军第一二九师师部率第三八六旅进到正太路南侧平定地区,执行配合友军侧击敌人的任务。国民党军队不能有效阻止敌人的进攻,10月26日,被迫放弃娘子关,全线后撤。日军迅速占领平定、阳泉、昔阳一线。
根据战局的演变,10月下旬,八路军总部率第一一五师师部及第三四三旅由五台南移,经盂县、寿阳过正太路进抵和顺县。10月22日至11月初,八路军第一二九师先后在平定县和昔阳县进行七亘村、广阳、黄崖底等战斗,取得胜利。由五台山地区南移的八路军第一一五师主力,在昔阳西部、广阳地区伏击向榆次运动的日军。这些战斗,共歼敌2000余人,缴获一批武器、马匹和物资,有力地阻击了日军的前进,并协助国民党军曾万钟部、邓锡侯部和王奇峰骑兵第四师等突破日军的包围,脱离险境。
但是,由于从娘子关退守的友军缺乏统一指挥,不能组织新的有效防御,日军遂节节推进,对太原和忻口形成大包围。11月2日,卫立煌下令撤离忻口阵地。11月8日,太原失守。忻口战役历时一个多月,歼敌2万余人。它是抗战初期华北战场上最大、最激烈的一次战役,也是国共两党军队合作抗日、配合较好的一次战役。
华北战场的战略防御作战,较好地实现了国共两党在军事上的合作。共产党不仅提出关于作战方针的正确建议和意见,而且还以八路军积极有力的实际作战行动,配合和支持了友军的正面阵地防御。尽管国民党统治集团听取了共产党及其他有识之士的一些正确意见,但并没有改变其基本的路线和方针。它在政治上实行单纯依靠政府和军队的片面抗战路线;在军事上则采取单纯防御的战略方针,对正面进攻之敌进行消极的阵地防御,很少使用较大兵力实行运动战,因而不能主动地在运动中歼灭敌人。尽管担任正面防御部队的许多官兵怀着爱国热忱,对日军的进攻进行了英勇的抵抗,但由于受片面抗战路线和单纯防御战略方针的束缚,难以充分发挥战斗力。国民党军队不断陷入被动,节节败退。在太原失陷以前,平绥铁路方面的日军占领了归绥(今呼和浩特)、包头;平汉铁路方面的日军已占领顺德(今邢台)、邯郸,进抵漳河一线;津浦铁路方面的日军突破德州的防御阵地,进抵惠民、临邑、高唐一线,准备进攻济南和青岛。日军控制了太原--石家庄--德州一线的华北广大地区后,将作战重心逐渐转移至华中战场。
太原失守前后,日军继续向华中、华北等内地进攻。为了坚持华北持久抗战,支持全国战局,1937年11月13日,毛泽东致电朱德、彭德怀、周恩来、刘少奇等,要求八路军进一步发挥独立自主精神,坚持华北游击战争,力争山西省的大多数乡村,使之成为游击根据地,发动民众,扩大自己,多打小胜仗,振奋士气,“用以影响全国,促成改造国民党,改造政府,改造军队,克服危机,实行全面抗战之新局面”。按照既定部署,八路军在积极配合友军作战的同时,又相机执行自己的战略展开任务。第一一五师一部依托五台山建立了晋东北的战略支点;第一二。师依托管涔山建立了晋西北的战略支点;第一二九师依托太行山建立了晋东南的战略支点。到1938年春,第一一五师另一部依托吕梁山建立了晋西南的战略支点。这就为开展华北敌后游击战争,建立和扩大抗日根据地,创造了前进的战略基地。
为了充分动员组织民众,支持山西抗战,中共中央、北方局和八路军总部十分重视发展与国民党地方实力派阎锡山的统一战线。在日军进攻的威胁下,阎锡山接受中国共产党合作抗日的主张,并采用共产党提出的一些进步措施和口号,任用一批抗日青年和政治上比较开明的进步人士,以挽救危局,维护自己的统治。鉴于这种情况,八路军在太原设立以彭雪枫为处长的驻晋办事处,负责八路军总部与阎锡山的联络,开展对晋绥军的统一战线工作。1937年9月初,中共中央代表周恩来和八路军领导人彭德怀、林彪、聂荣臻、徐向前、萧克等到达山西。周恩来、彭德怀向阎锡山提出建立有各方代表参加的战地动员委员会的建议。9月20日,在太原正式成立第二战区民族革命战争战地总动员委员会(简称动委会),第二战区高级参议、国民党左派爱国将领续范亭担任主任委员。共产党方面的委员有四人:邓小平、彭雪枫、程子华、南汉宸(后二人为常驻委员,程任武装部部长,南任组织部副部长)。其动员区域主要包括绥远、察哈尔和晋西北、雁北、晋东北(后属晋察冀边区)地区。各级(包括县、区、村)动委会是发动群众支援和参加抗战的领导机关,起着政府同民众之间的桥梁作用,有的地方(主要是旧政权瓦解的地区)则具有半政权的性质。各级动委会在宣传抗日、组织和武装群众、培养干部、开展游击战争、创建根据地、巩固抗日政权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
通过建立与阎锡山的统一战线,群众性的抗日救亡运动和抗日游击战争在山西蓬勃发展起来。以薄一波为书记的中共山西公开工作委员会,在大力进行上层统一战线工作的同时,以山西牺牲救国同盟会(简称牺盟会)为核心,放手发动群众,组织群众,建立工人、农民、青年、妇女等救亡团体,培训干部,开展各种抗日救亡活动。1937年9月下旬,牺盟会召开有300余人参加的第一次代表大会。这时该会会员已发展到几十万人,创建了105个县分会和若干中心区,培养了两万多名政治工作干部和军事干部。在日军进攻时,山西大部分旧政权陷于瘫痪和瓦解,牺盟会不失时机地掌握部分地方政权。到1938年春,全省105个县中,已有70余县的政权由牺盟会所掌握。
党在山西的统一战线工作,在发展武装力量方面的突出贡献是建立山西新军。全国抗战开始后,阎锡山看到山西旧军在日军进攻面前战斗力很弱,急欲扩充实力。薄一波提议组建山西新军,阎锡山同意先试建一个总队(团),并定名为山西青年抗敌决死队(简称决死队)。决死队于1937年8月1日正式成立,各级军事干部由阎锡山指派旧军官担任,政治委员和政治工作干部则绝大部分是共产党员。9月间,决死队发展为四个总队,后来发展为四个纵队(旅)。除决死队外,在山西还相继组建了工人武装自卫纵队、政治保卫旅和暂编第一师等新军武装。到1939年底,山西新军共有50个团(其中46个正规团),总兵力约5万余人。新军中普遍建立起共产党的组织。它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以统一战线形式出现的人民抗日武装力量。新军在建制上属于阎锡山军队系统,这是一种特殊的统一战线形式。山西新军同八路军互相支持、互相配合,在发展和坚持山西及整个华北的抗日游击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国共产党在同阎锡山建立统一战线的过程中,反对了关门主义,坚持了独立自主原则。党组织既重视上层统一战线工作,又大刀阔斧地放手发动群众;既抓群众工作,又抓政权和武装工作;既尽力推动阎锡山坚持抗日,又对他的动摇性和反动倾向保持高度的警惕。党在山西的统一战线工作获得的巨大成功,为八路军在山西开展抗日游击战争,建立抗日民主根据地,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著:《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下册,中共党史出版社2002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