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局势的新变化

作者:    发布时间:2014-07-14    来源:中国共产党历史网
分享到 :

1943年至1944年,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形势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在欧洲战场,苏联军队在1943年2月结束的斯大林格勒战役中取得德军损失约150万人的伟大胜利。这个战役,成为苏德战争的转折点。此后,苏联军队持续不断地向德军发动反攻,收复大片国土。法国、意大利、比利时、希腊、南斯拉夫、罗马尼亚、阿尔巴尼亚等国的共产党人和人民群众,坚持英勇的武装斗争,沉重地打击了德、意法西斯。7月,英、美联军占领意大利南部。9月,以巴多格里奥为首的意大利军事专制政府向英、美投降。德、意、日法西斯联盟由此瓦解。在太平洋战场,美军于1942年6月在中途岛海战中击败日本海军联合舰队,8月攻入日军重兵把守的瓜达耳卡纳尔岛。经过历时半年的瓜岛之战,美军的海、空力量取得决定性优势,盟军在太平洋战场上转入战略进攻。1943年10月,中、美、英军队在缅甸开始反攻。日军在太平洋战场开始丧失战略上的主动权。10月30日,中、苏、美、英四国签订关于普遍安全的宣言。11月22日至26日,中、美、英三国政府首脑举行开罗会议,商讨联合对日作战问题和日本战败后的处理问题,并发表《开罗宣言》,强调战争的目的在于制止和惩罚日本的侵略,剥夺日本自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来在太平洋霸占的一切岛屿,使日本所霸占的中国领土——东北、台湾和澎湖列岛归还中国,声明中、美、英三国“将坚持进行为获得日本无条件投降所必要之重大的长期作战”。开罗宣言确认中国对台湾的主权地位。11月28日至12月1日,苏、美、英三国首脑在德黑兰举行会议,讨论对德作战的行动计划问题和战后和平问题。会议协商决定,美、英两国应于1944年5月在欧洲开辟第二战场。

1944年,苏联军队乘胜追击,对德军连续进行10次歼灭性的打击,歼敌近200万人,收复全部国土,并把战争推进到德国及其占领区内。6月6日,英、美联军在法国北部的诺曼底登陆,15日又在法国南部的土伦和马赛登陆,开辟了欧洲第二战场。苏联军队的节节胜利和第二战场的开辟,使欧洲反法西斯战争进入决战阶段。在东方,美军于1944年春在太平洋发起“越岛进攻”,逼近日本本土,严重威胁日军的海上运输,使南洋各地日军有失去海上联系的危险。

中国驻印军进入缅北作战

中国驻印军于1943年10月开始缅北反攻作战,先后攻克于邦、孟关、孟拱河谷、密支那等战略要地,完成反攻缅北、打通中印公路的战略任务。1944年5月,中国远征军开始滇西反攻作战,先后攻克腾冲、松山等日军坚固据点,并于1945年1月和中国驻印军在中缅边境的芒友会师。缅北滇西反攻作战历时一年半,毙伤俘日军近5万人,收复大小城镇50多座,打通了中国和盟国的陆上交通,使中国战场的补给状况得到改善,并支援了盟军在亚太战场上的对日作战。中国军队为此付出伤亡近6.7万人的代价。

远征军重机枪小组向日军猛烈开火

1944年,处境愈来愈困难的日本侵略者,为了挽救其在南洋的颓败,消除美国远程轰炸机对其本土的威胁,决定在中国战场上打通平汉、粤汉和湘桂铁路,以连接从中国东北,经北平、郑州、武汉、南宁通往东南亚的大陆交通线,摧毁中国南部的中美空军基地。4月中旬,日军以40余万兵力,向正面战场的平汉、粤汉和湘桂铁路沿线的豫、湘、桂等省发起新的战略性进攻(日军称之为“一号作战”)。国民党军队在豫湘桂战役中,除在少数战斗中进行了较激烈的抵抗外,大多数的情况是一触即溃,甚至不战而逃。四五月间,日军占领郑州、许昌,打通平汉线,并占领洛阳。向湖南进攻的日军,于6月至8月间占领长沙、衡阳。向广西进攻的日军,于11月间占领桂林、柳州、南宁,一部分追击部队一直打到贵州独山,震动了贵阳、重庆和整个国民党统治区。国民党军队在八个月中,丢失河南、湖南、广西、广东、福建等省的广大地区,总计20万平方公里土地,146座城市,使6000多万同胞沦于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之下。

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形势发生转折的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解放区战场经过长期的艰苦奋战,从1943年起开始逐步扭转困难局面,在一些地区还开始了对日、伪军的攻势作战。

华北各抗日根据地军民坚决地进行反“扫荡”、反“蚕食”斗争,有力地打击日、伪军,保卫和扩大了抗日民主根据地。1943年7月至9月,在山东国民党正规军和省政府离鲁入皖的情况下,山东根据地军民独立支撑起抗战大局,打退日、伪军的进攻,基本上控制沂鲁山区和诸(城)日(照)莒(县)山区,打通鲁中、滨海、胶东各区之间的联系,大大改善了鲁中地区的抗日斗争形势。1943年底,清河区和鲁南区收复被“蚕食”地区,基本上改变了被敌分割、封锁的局面。北岳区军民于1943年9月至11月粉碎4万余日、伪军的“扫荡”,歼日、伪军1万余人。冀鲁豫军区和太行军区也于七八月间先后发起卫(河)南战役和林(县)南战役,取得歼灭日、伪军1.2万余人的重大胜利,开辟了卫南、豫北广大地区。1943年,八路军在华北与敌作战2.48万余次,毙伤日、伪军13.6万余人,俘日、伪军5万余人,争取伪军反正、日军投降6600余人,攻克据点740余处。

华中抗日根据地,由于日、伪军加紧“扫荡”、“蚕食”和“清乡”,这时仍处于严重困难的局面。敌后抗日军民在华中局和新四军军部的领导下,开展艰苦的斗争,大力发展民兵和地方武装,促进了群众性游击战争的发展。1943年,新四军在华中与日、伪军作战4500余次,粉碎敌千人以上的“扫荡”30多次,毙伤俘日、伪军3.6万余人,争取伪军反正9300余人,攻克据点200余处,逐步扭转了华中敌后抗战的困难局面。1943年,华南抗日游击队也先后粉碎日军对东莞、宝安沿海地区和海南岛地区的围攻、“扫荡”和“清乡”,巩固和扩大了东江、琼崖抗日根据地。

党领导的人民武装力量得到恢复和发展,进一步增强抵御敌大规模进攻的能力,逐步掌握了战争的主动权。到1943年夏,人民武装力量已经基本打通了从华北到华中的战略联系,使根据地连成一片。与此同时,日军作战日陷被动,战斗力日益减弱,在兵力严重不足的情况下,被迫收缩战线,实施重点守备。到1943年12月,日本华北方面军被迫基本停止了向抗日根据地的进攻。对敌后战场形势出现转折的原因,日本当局认为:是由于“中共方面自百团大战以后,用两年多的时间,极力扩充势力,进行地下渗透与政治工作。最近,为了策应盟国方面的攻势,在军事、政治、思想各方面,再次开始积极行动,并得到多数民众的同情,从而迅速扩大了势力。”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著:《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下册,中共党史出版社2002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