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大转移壮举惊世界(上)

纪念红军长征钩沉系列之一

作者:    发布时间:2014-12-10    来源:大河网
分享到 :

开栏的话

□受访专家郑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郑州大学近现代河南与中国研究中心研究员孙俊杰

□采访记者马国福

今年是红军长征开始80周年。长征是1934年10月到1936年10月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中央红军)、第二方面军(由红二军团和红六军团会合后组成)、第四方面军和红二十五军分别从各苏区向陕甘苏区的战略转移。中国工农红军在长征中创造了伟大的长征精神。长征精神永不过时,它是我们伟大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砥砺中华民族品格,激励全国人民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的宝贵精神财富。今日起,本报推出纪念红军长征钩沉系列,敬请关注。

万里长征第一步

“由于王明‘左’倾教条主义错误使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党和红军在中央苏区的根据地丧失殆尽,为了生存,被迫进行战略转移。”近日,郑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郑州大学近现代河南与中国研究中心研究员孙俊杰在接受记者关于红军长征的采访时说。

1934年10月10日晚,中共中央和红军总部从瑞金出发。10月上旬,其他各部队也分别从福建长汀、江西雩都(“1957年改称“于都”)等地出发。万里长征开始了。

中共中央利用陈济棠粤军与蒋介石的矛盾,与他们达成协议,红军只是借道而非进攻广东,故而10月21日,中央红军比较顺利地从雩都西南的王母渡、新田之间突破敌人第一道封锁线,25日全部渡过了信丰河。

中央红军继续西进,通过敌人设在湘南、粤北的第二、第三道封锁线,进至湘南临武、蓝山、嘉禾地区。但是由于博古、李德的错误指挥和国民党抢先占领全州、兴安等战略要地,使中央红军于11月27日至12月1日在渡过敌第四道封锁线(湘江)时损失惨重,部队兵力折损过半,仅剩3万多人,始终摆脱不了被动挨打的局面。

此时,蒋介石已判断红军将向北到湘西与红二、六军团会合,遂命令湖南军阀何键将主力进到湘西黔阳、芷江等地修筑工事,张网以待。在这紧急关头,通道会议上,毛泽东力主建议中央放弃去湘西与红二、六军团会合的计划,改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进发,但李德仍坚持原定计划。在中共中央和军委多数领导人的支持下,红军改变行动路线,西进贵州,占领黎平。

12月18日,中共中央在贵州黎平召开政治局会议,通过了《关于在川黔边建立新根据地的决议》,正式接受毛泽东的建议,改变红军的进军方向,向黔北前进。

1935年1月2日至3日,红军强渡乌江成功,1月7日占领黔北重镇遵义。

派出三支先遣队

“长征是被迫的,所以事前并没有多少准备,也不知道到哪里去。除临时中央的四五个人外,其他人都不知道要转移,连毛泽东也是事前才接到转移通知的。”孙俊杰说,“但在反‘围剿’中,面对越来越不利的形势,临时中央还是作了一些安排。首先先后派出三支先遣部队,实行突围远征,为主力红军的转移作准备。”

第一支先遣队北征,又称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开始于1934年7月,1935年1月失败。

“第二支先遣队是萧克、任弼时的红六军团。”孙俊杰说,“1934年8月从湘赣苏区突围西征,10月到达贵州东部,与贺龙、关向应的红二军团会合。开辟了湘鄂川黔根据地。”

对红二十五军深有研究的孙俊杰继续说:“第三支部队是吴焕先、徐海东、程子华领导的红二十五军,于1934年11月从鄂豫皖根据地突围长征,沿途击溃敌人重兵阻截,于12月到达陕南,建立了鄂豫陕根据地。1935年9月到达陕北,与陕北根据地的红二十六、二十七军组成红十五军团,成为中央红军到达陕北的先导。”

遵义会议大转折

“遵义会议挽救了中国革命。”孙俊杰说。1935年1月15日至17日,中共中央在遵义召开了具有重大意义的政治局扩大会议,主要议题是总结第五次反“围剿”的经验教训。毛泽东在会上作了重要发言,着重批判了第五次反“围剿”和长征以来博古、李德在军事指挥上的错误。

会议肯定了毛泽东关于红军作战的基本原则,否定了博古关于第五次反“围剿”的总结报告。会议改变黎平会议所做出的以黔北为中心,建立根据地的问题,决定红军渡过长江到四川建立苏区。会议决定改组中央领导机构,增选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取消博古、李德的最高军事指挥权,仍由中央军委主要负责人周恩来、朱德指挥军事。会后,常委进行分工:由张闻天代替博古负总责,毛泽东、周恩来负责军事。

原载:《河南法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