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鸣三省的神奇
——写在纪念遵义会议八十周年之际
鸡鸣三省太神奇了!神奇得不身临其境,有些事都不敢相信。我经过,我看过,我听过的至少有三奇:雄鸡报晌定碑址,奇峰迥异出峡谷,独具特色交权力。
鸡鸣定址第一奇。二十年前的当下季节,遵义会议六十周年前夕,毕节地委准备在“鸡鸣三省”处立一块纪念碑,地委书记刘也强派我负责寻找一处最能代表“鸡鸣三省”的地方。我和龙庭华、唐光兴、邱亮、陈兴渝等人,在林口镇干部的引导下,冒着毛毛细雨,迎着刺脸寒风,开始了我们的寻址工作。
“鸡鸣三省”只见诸文献记载,只知道是三省交界,有渭河和倒流河在此相汇,具体地方在哪里却不知道。由于不通公路,我们只能在上游渭河铁厂下车后,沿着渭河岸边的悬崖峭壁往下游探寻。这样的地方,要么是没有割掉玉米秆的庄稼地,要么就是荆棘丛生的石山岗,或者是牛羊出没的荒草坡,举步维艰。我们从黄秧林爬坡,再下到关口,又翻越老虎坡,迂回马骝光,再上苏家包……真是爬了一坡又一坡,登了一峰又一峰,坡坡相靠,峰峰相连;过了一沟,再越一壑,沟壑纵横,壑壑相通,却总看不到三省交界的地理特征。脚下拖着泥巴杂草裹着的鞋子,杵着长短不齐,大小不一的木棍,头上顶着水珠,身上蒸腾着热气,继续蹒跚而行。由于判断有误,准备不足,已到下午水米未进,疲饿交织,狼狈不堪。要不是为寻找党的历史上重要事件发生地,可能半数以上人会开小差。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时至晌午,大家心生绝望,来到一个山顶的一块天然石坪子上稍事休息。有人往身后一看,悬心吊胆,毛骨悚然,身后居然是万丈深渊。不过镇党委书记唐志中好像有新发现,他趴在悬崖边观察良久,欣喜如狂,大声高叫“找到啦!”他手指脚下深谷那清清的河流说,“那就是渭河,对面山谷下来的就是川滇两省的界河倒流河,汇合后的这一段就叫三岔河”。倒流河右面是四川省的叙永县,左面是云南的镇雄县。眼睛好的还看见了河边渡口旁立有石碑。正当大家对唐志中的话将信将疑时,奇迹发生了,我们后山的村子里一声鸡鸣,打破了大家的疑虑。接着两只、三只,由近及远,村子里的鸡鸣声一片。更奇特的是紧接着鸡鸣声在山谷里传播,峡谷对面四川、云南的鸡也开始打鸣了,一时间鸡鸣声此起彼伏,响彻山谷!我们一面欣喜若狂,亲自见证了“鸡鸣三省”神奇场景的同时,一面举棋不定,这里是否就是文献中记载的“鸡鸣三省”地。正在这时,从赶来看热闹的村民口中得知,这就是周恩来回忆的,“一鸡打鸣,三省皆闻”的地方。我们立刻记下时间,下午两点,地点,三岔河畔老鹰岩。时光荏苒,二十年后的今天,当地八十六岁的苗族老大爷侯民扬,说起当年寻址那天雄鸡报晌的故事,还眉飞色舞,滔滔不绝。
奇峰迥异出峡谷是第二奇。据记载“鸡鸣三省”全国有十处,有关地质专家评定毕节市林口镇川滇黔三省交界处当数第一。又一次慕名探访,令人叹为观止,连声叫绝。我们一行沿着陡峭水泥台阶,抓着栏杆,擦阶而下,1600多梯,从山顶下到河边整整花了一个小时。行至半程,头上是两崖相交,悬空突兀,大有一种泰山压顶的惊恐;平视眼前,深邃巨瓮,口小肚大,只见怪石嶙峋,不见日月光辉,好像被怪兽吞到肚里,令人窒息;转眼之间,峰回路转,看看脚下,两水相交,一泻千里,有的地方平静如画,心旷神怡,有的地方惊涛拍岸,触目惊心。山顶寒风瑟瑟,树叶凋落,山谷河岸边却绿茵盎然,鲜花盛开,把雄奇的万丈悬岩点缀得格外苍劲。河滩上,经历万年风霜雪雨,水打石撞,自然石雕美不胜收。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叫人拍手叫绝。水虽然利万物而不争,但它劈山穿石,摧枯拉朽的力量不得不令人敬畏,顺其自然是人类必须遵循的铁律!我们原路返回,拾阶而上,一步一景,每一个角度都有不同景致。
重上老鹰岩回头望去,奇景展现,一凸两凹三河的地理奇观令人费解:世界上的大裂谷都如斧劈开,是乎可以合拢,恢复原状,甚至做到天衣无缝。而这个大裂谷,贵州方向高耸入云,壁立千仞,大有小视天下的气概。而滇、川两地则是沿河岸缓缓上升,触手可及,给人一种谦谦君子的印象。可惜一行人中没有学地理的,无法解释这样的地理奇观。只有党史专家和军事专家说,四十万敌军把红军团团围困,前有长江天险,后有乌江横亘,中有赤水河当道,外加娄山要隘,军情党情十分危急。只有此地,易守难攻,一览无遗,使人心胸豁达的地方更适合处理重大问题。鸡鸣三省村的寨老们则说,天无绝人之道,是上天赐予共产党和红军这样一块绝处逢生、一鸣惊人的神奇宝地。
独具特色的交接形式是第三奇。1935年2月5日,红军从威信突破敌军包围圈,金蝉脱壳,来到川滇黔交界处这个叫“鸡鸣三省”的村庄,完成遵义会议的未尽事宜——党内分工的调整。由张闻天接替博古负总责,至此遵义会议的重大决策才算完成。张闻天从此担任党的主要负责人长达8年之久,被毛泽东谦称为“开明之君”。这个会议有若干神奇之处,为什么遵义会议没有完成权力移交?扎西会议为什么也没有移交?而选择在这样一个地方,采取这么重大的行动。而最为奇特的是众望所归的毛泽东为啥不接党的“担子”?这些都只能由党史专家来解读。我只想说,这一会议以后毛泽东虽然没有承担党的领袖。但他事实上党事、军事一肩挑,不计较是否名正言顺,更不计较别人给他留下的面临九死一生的烂摊子,政治勇气,政治智慧,政治担当,塑造一代伟人的风范。周恩来,遵义会议主动承担“四次反围剿”的责任,不揽功,不诿过,心胸开阔,豁达大度,以党和红军的利益为重,心悦诚服地支持毛泽东指挥红军,并在今后几十年中,都让历史的聚光灯照耀着伟人毛泽东,人品、官品、党品无愧于天下。特别要提到的是博古时年二十八岁,遵义会议挨批,军队损失过半,形势岌岌可危。分工从党的总负责到担任红军“代”政委,大权旁落,服从分工,无怨无悔,不开小差,不拉圈子,忠实执行党的决议和毛泽东的指示。在四川懋功张国焘闹分裂时,坚定不移维护中央的统一行动,维护毛泽东的权威,到了延安创办新闻机构宣传毛泽东思想,直至为党捐躯。还有共产国际派来的军事顾问李德,不了解中国革命实际,虽然“崽卖爷田不心疼”,把红军指挥到山穷水尽的地步,被免去了“三人团”的职务,一路郁郁寡欢,但在关键时刻,还是四川懋功,以死相拼,和自己的同学张国焘的副参谋长李特打架,坚决捍卫毛泽东北上抗日的正确主张。就是这样的共产党员,就是这样的党的干部,“计利当计天下利”,“不因祸福避趋之”,舍生忘我,才赢得了民心,夺取了政权,让后人高山仰止。
2015年1月18日是遵义会议八十周年纪念日,瞻仰“鸡鸣三省”地,回忆当年岁月艰苦卓绝,高唱“革命理想高于天”,没有什么困难不能克服。展望未来,使命任重道远,遵循“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伟大的民族复兴之梦,一定能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