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秀峰平津红色教授 边区模范主席

作者:    发布时间:2015-03-09    来源:北京青年报
分享到 :

【人物小传】

杨秀峰(1897—1983)原名碧峰,字秀林,河北迁安人。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以大学教授的公开身份,在平津文化教育界开展抗日民族统战活动。七七事变后,投笔从戎,深入太行山建立抗日武装,开辟抗日根据地,1941年晋冀鲁豫边区政府成立时被选为边区政府主席。1949年后先后担任河北省人民政府主席、教育部部长、最高人民法院院长、五届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1983年11月10日在北京病逝,终年86岁。

 

在我们生活的京华大地上,曾经涌现出大批爱国主义民族英雄,他们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出了巨大贡献,值得我们永远铭记。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福祸避趋之”。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就是要彰显“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民族英雄风貌。本报与北京市委党史研究室共同推出系列报道“京华英雄”,每周一期,热血阅读,英气传承。

红色教授,在天津策应“一二·九” (一)

1934年10月,杨秀峰从日本回国,加入了由黄松岭、张友渔、阮慕韩等组成,直属中央联络局领导的一个特殊组织,对外以左派教授身份在上层开展统战工作。1934年,经中国大学经济系主任黄松岭推荐,杨秀峰等中共党员和左派教授来中国大学任教。杨秀峰同时在北平师范大学和东北大学兼课,积极在平津开展统战工作,领导文化教育界人士开展抗日救亡活动。他把课堂作为阵地,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分析国内外形势和日益严重的民族危机,向青年学生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救国主张,指出青年运动的正确方向,对平津学生掀起一二·九运动起到了启蒙和推动作用。

1935年12月9日,“一二·九”运动在北平爆发后,杨秀峰在天津立即组织青年学生相应,并领导了天津“一二·一八”大游行。在整个运动中,他不顾个人安危,始终站在学生救亡运动前列,并对运动方式给予指导,纠正了个别人打算冲进日租界的冒险行为,赢得了青年学生的爱戴和尊敬,被称作“红色教授”。他的爱国行为引起了国民党反动派的注意,而被北平师范大学解聘,并多次遭到军警的通缉追捕,在中共地下党和爱国进步人士掩护下,都化险为夷。

投笔从戎,领导敌后游击战争 (二)

“七七”卢沟桥事变爆发后,中共中央号召选派优秀干部去华北深入敌后开展游击战争。鉴于杨秀峰在平津及河北的声望,中共北方局指示他回河北开展工作。杨秀峰毅然放弃了相对优厚的教授生活,把两岁的独子寄养给人,投笔从戎,偕夫人孙文淑奔赴抗日前线——冀西。一些平津流亡学生和东北溃散部队很快团结在他周围,在他的领导下开展英勇艰苦的敌后抗日游击战争。1937年,杨秀峰等人配合八路军创建了冀西抗日根据地,1938年,又出师冀南,开辟了冀南平原抗日根据地,成立了冀南行政主任公署。他的身份也由大学教授到游击队司令,再到行署主任。1941年8月,晋冀鲁豫边区临时参议会选举成立晋冀鲁豫边区政府,杨秀峰当选为主席,成为边区人民公认的群众领袖,很有威望和影响。

统战先生,享誉“政权工作专家” (三)

杨秀峰擅长统战工作。早在平津任教授时,他就在教育文化界上层卓有成效地开展统战工作。在冀西和冀南开展敌后抗日游击战争期间,杨秀峰一方面同国民党顽固势力进行反摩擦斗争,另一方面利用自己渊博的知识和很高的文化素养,谈古论今,纵论当前形势,规劝国民党顽固派将领石友三、张荫梧等,停止摩擦、一致对外、全力抗战,其高超的斗争艺术,让顽固派也不得不表示钦佩。1938年9月下旬,国民党委任的河北省主席鹿钟麟、民政厅长张荫梧,来到杨秀峰组织成立并任院长的抗战学院,名为“视察”,实为向学生施加影响,拉拢学生。杨秀峰主持整个活动过程,既顾全大局又坚持原则,做到有理有利有节,领导师生与国民党顽固派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给师生们上了一堂生动的统一战线课。

1941年7月7日,晋冀鲁豫边区临时参议会隆重召开,杨秀峰被选举为政府主席。他严格贯彻毛泽东在《抗日根据地的政权问题》中的各项指示,在根据地政府人员分配上坚持“三三制”原则,同时采取坚决措施精兵简政,裁减人员48%,节省经费46%。这些措施受到延安《解放日报》刊文赞扬,毛泽东在《一个积极重要的政策》一文中称赞他们“精兵简政的模范例子”。 1948年八九月间,华北人民政府成立,杨秀峰被选为副主席、党组书记,并兼任华北人民检察院院长,协助董必武主持华北人民政府日常政务,为支援全国解放及迎接中央人民政府的建立,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工作。聂荣臻曾高度评价杨秀峰在边区政府的工作,称其为“政权工作专家。”

人民公仆,文品武德兼而有之 (四)

杨秀峰初到冀西就日夜奔波在冀西山区,亲自为村民讲演宣传抗日人人有责的道理。他严于律己,为民务实,清正廉洁。他衡量自己生活标准的尺子,就是向老百姓看齐,从不要额外照顾,和根据地的干部群众吃一样的饭菜,经常蹲在风沙弥漫的露天就餐。抗战进入艰苦时期,他领导干部节衣缩食,一再降低生活津贴标准。他考虑到群众的困难,倡议和垂范边区机关不设中灶和小灶,边区招待来客和党外朋友时,为减轻群众的负担,他自己作了一个不成文的规定:卷烟待客,陪客的吸烟叶;以面食待客,作陪的吃小米。

1942年,组织上将他分别多年的儿子由敌占区接到了太行山根据地。孩子6岁生日那天,工作人员设法找了两斤白面,包了一顿素馅饺子。杨秀峰回家看到儿子非常高兴,吃饭时看到端上来的是饺子,便马上问:“今天食堂都吃饺子吗?”回答不是。他立即让人把饺子端走。工作人员说:“今天是孩子生日,就让他吃了吧。”杨秀峰却语重心长地说:“我身为干部,自己作出的规定自己不执行,家里的人都说不服,还怎么说服群众?”最后还是把饺子送给伤病员吃了。

杨秀峰身体力行地坚持党的群众路线,为党员干部树立了为民、务实、清廉的干部典范,其光辉事迹被边区群众广泛传颂。

1939年,邓小平在从冀南奔赴延安的途中,借用岳飞的一句名言,对时任冀南行政公署主任的杨秀峰作了评价:“‘文官不爱财,武臣不惜死’”——杨秀峰兼而有之。”邓小平抗战时期的这一评价,可以看作杨秀峰文品武德的人生写照!

(本组文并供图市委党史研究室 /徐香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