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胶东革命中心”地位刍议

作者:中共山东省烟台市委“胶东红色文化”建设工作领导小组    发布时间:2015-03-30    来源:中国共产党历史网
分享到 :

烟台,位于胶东半岛中部、濒临黄渤海,在轰轰烈烈的胶东革命斗争中,创造了灿烂的胶东红色文化,当之无愧地成为胶东革命中心。那么,烟台为什么能够在胶东诸多城市中成为革命中心?综合分析,时代背景、地理优势、群众基础、武装力量、正确领导五大必要因素,成就烟台摘取这顶光荣桂冠。

时代背景

烟台“胶东革命”始终是伴随着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和中国革命的兴起、低潮、发展以至走向全国胜利的节奏而产生、前进的。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斗争进入最艰苦的岁月,即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在这个时期,党及时召开八七会议,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起义的正确方针。党在各地发动一系列武装起义,建立人民军队,开辟农村革命根据地,开展土地革命和根据地的建设,粉碎国民党军队发动的一次又一次“围剿”。在这一过程中,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抵制和克服党内“左”倾错误干扰,勇于探索,不断总结经验,逐步开辟出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中国革命实践表明,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是中国革命唯一正确的道路。期间1928年10月5日,毛泽东同志在为中共湘赣边界第二次代表大会起草的《政治问题和边界党的任务》决议中,首次提出“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的重大命题。毛泽东同志科学地论证了红军和红色政权在中国存在和发展的5个条件:一是中国是一个政治经济发展极不平衡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大国,反革命营垒内部不统一并充满矛盾,因而使许多农村小块革命根据地能够在反革命政权的包围下产生、坚持和波浪式向前扩大;二是经过第一次大革命影响和锻炼的工农兵,为建立革命军队和红色政权准备了良好的群众基础;三是中国革命形势是跟着国内买办豪绅阶级和国际资产阶级继续分裂和战争,而继续向前发展。这就为小块红色区域长期存在和发展,提供了客观依据;四是相当力量正式红军的存在,是红色政权存在的必要条件;五是共产党组织有力量及其政策的正确,是红色政权长期存在和发展的关键条件。如果说帝国主义间接统治的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是当时中国红色政权能够存在的国际国内背景。那么,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选择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就是烟台成为胶东革命中心的时代背景,是不可或缺的大前提。烟台依山傍海的特殊地理位置、历史悠久的灿烂文化积淀、对外开埠的半殖民地经济、经过大革命洗礼的觉醒群众、相当数量的武装力量和各级党组织的正确领导,以及国民党统治的薄弱环节、海上交通要道的战略地位等因素,都是孕育胶东革命轰轰烈烈开展的必要而充分条件,烟台“胶东革命中心”地位也就毫无悬念地成为历史的必然。

地理优势

烟台自古是胶东半岛的主体板块,是胶东地区的腹地。广阔的山区和浩瀚的海域,具有开展革命斗争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优势:一是区域方位优势。烟台虽然不像赣南闽西、湘鄂西、鄂豫皖、湘鄂赣、闽浙赣、湘赣、广西左右江、广东东江和琼崖以及沂蒙山区革命根据地那样,地处反革命营垒内部不统一并充满矛盾的三不管地带,但烟台是中国东部海疆,远离大城市,是国民党统治和日军占领相对薄弱地区,开展革命斗争区位优势明显。同时期胶东其它城市,威海1987年以前统属烟台地区;青岛1898年对外开埠,虽比烟台晚30多年,但随着青岛港的开发和胶济铁路的建设,1905年取代烟台成为山东贸易中心,潍坊、日照则距离济南较近,三市均是国民党统治和日军占领的重点区域,不具备大规模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和开展武装斗争的前提条件。二是陆域地貌优势。烟台地貌为低山丘陵区,山峦起伏和缓、沟壑纵横交错。山地占总面积的36.6%,丘陵占39.7%,平原占20.8%,洼地占2.9%。海拔500米以上山峰83座,主要山脉有昆嵛山、艾山、牙山、罗山、大泽山、大基山、招虎山、玉皇山等。这一特征非常适宜开展革命活动和武装斗争,便于保存自己的力量,有效打击敌人。胶东革命斗争时期发生的重大事件,如胶东第一个农村党支部——中共莱阳前保驾山村支部创立、胶东第一个县委——中共莱阳县委建立、中共胶东第一届特委成立、“一一·四”暴动、天福山起义暨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三军成立、掖县玉皇顶起义暨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胶东抗日游击第三支队组建、龙口圈杨家兵工厂和栖霞牙山兵工厂设立,以及灵山战斗、雷山战斗、青石岭伏击战、半壁山伏击战、牙山战役、榆山大会战、马石山突围战、海阳地雷战、水道战斗、崆峒岛海战等,多数发生在山区和乡村。三是海上交通优势。烟台自古是京津门户、华北钥匙。秦汉朝以后,烟台航海业在全国占有重要位置,是中国三大丝绸之路之一——东方海上丝绸之路重要起点。清朝1861年对外开埠以来,烟台是我国近代最早有规模的港埠之一,是海上漕运重要通道。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共胶东区委、胶东军区根据上级指示,利用这一优势,在龙口港、蓬莱栾家口港等处运送主力部队7万多人和地方干部6千多人到东北;1945年10月24日,时任山东军区司令员的罗荣桓元帅率部队机关从烟台渡海进军东北,为东北乃至全国解放做出了巨大贡献。

群众基础

群众基础是烟台“胶东革命”顺利开展的力量源泉。一是烟台人民素有淳朴善良、勤劳勇敢、爱国御敌的优良传统。这种传统自春秋战国以来逐渐形成为爱国主义文化形态,深深植根于胶东大地,并伴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而不断发扬光大。商朝末年,莱夷族人在龙口莱山之阴建立莱国。至春秋时期,齐国日渐强大,经常进攻莱国,莱夷族人奋起抵抗,但终不敌齐国强大的攻势,于公元前567年归于齐国。之后,在战国纷争中,齐人在国家危难之时所表现出来的临危不惧、大义凛然的英雄气概和献身精神,给了胶东人民以极大的震撼和鼓舞,为胶东地域性格形成注入了丰富内涵。宋朝时期,1115年兴起于黑龙江的女真族在会宁府建立金国,并于1127年灭北宋,迁都燕京。包括烟台在内的山东、河北民众,不断反抗女真族的统治,金国被迫迁都汴京。1234年金朝在蒙古和南宋南北夹击之下灭亡。明朝时期,由于长期受倭寇侵扰,1398年明朝政府在烟台奇山北麓设守御千户所,在北山筑烽火台,抗击倭寇。烟台东部沿海一带渔民,亦自发组织起来抵御倭寇侵扰,同仇敌忾、保家卫国,沉重地打击了倭寇的嚣张气焰。二是烟台民众在近代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深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的压迫和剥削,爱国主义热情得到最大限度的释放和迸发。烟台民众在1900年威海卫慈圣寺抗英集会和反勘界斗争、1900年胶东义和团运动、1910年海阳和莱阳农民抗捐抗税斗争、1911年山东辛亥革命烟台首义中,进行了一系列反帝反封建的斗争。特别是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后,经过大革命和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教育和锻炼,他们深切醒悟到,只有跟随共产党,才能翻身解放,才能当家作主。为了追求真理、追求光明,他们积极参加工人罢工,要求增加工资,反抗剥削,踊跃参加农民暴动,打土豪、分田地;他们公而忘私、舍小家为国家,自发送子参军、捐钱捐物、掩护伤员、随军支前等,其规模之大、贡献之巨、影响之深,令人震撼、可歌可泣,这些感人事迹将永载史册。仅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胶东地区就有50多万名青年参军,280多万民工随军支前,7.6万多名优秀儿女献出了宝贵生命;抗日和解放战争时期,胶东根据地送交党中央及其根据地和解放区黄金达43万余两之多;张万年、迟浩田、王瑞林等16位上将从这里踏上革命道路;杨子荣等无数英雄人物奔赴全国各地投身革命。蕴藏在胶东地区的爱国主义精神在国家和民族遭受外来侵略和内部压迫双重灾难时得到了最充分、最集中的体现。

武装力量

武装力量是烟台“胶东革命”武装斗争的中流砥柱。一是土地革命时期武装力量的积蓄。1935年11月29日(农历十一月四日),中共胶东特委遵照中共山东省委指示,在牟平、海阳、文登、荣成等地举行“一一·四”农民武装暴动,暴动队伍番号是中国工农红军胶东游击队。暴动失败,两支突围出来的队伍组成了一支30多人的昆嵛山红军游击队。之后,他们以昆嵛山为依托,采取机动灵活的游击战术,同国民党反动派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1937年12月,游击队前往天福山,组建了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三军第一大队。从此,第一大队转战胶东大地,为烟台解放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二是抗日战争时期武装力量的不断壮大。1937年12月24日,中共胶东特委根据山东省委统一部署,领导发动了天福山抗日武装起义。在天福山起义鼓舞影响下,黄县、蓬莱、牟平、莱阳、文登、荣成、即墨等地先后发动了抗日武装起义。这些抗日武装共同组建了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三军。天福山起义成功和第三军成立,标志着党领导的胶东第一支抗日人民武装诞生,揭开了胶东武装抗日序幕。1938年3月8日,与天福山起义相呼应,中共掖县县委根据中共山东省委指示,组织领导了玉皇顶抗日武装起义,并组建了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胶东抗日游击第三支队。至4月底,队伍很快发展到3700多人,成为当时胶东人数最多的一支抗日武装力量。1938年9月18日,根据中共山东省委指示,第三军与第三支队在掖县整编为八路军山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五支队,正式编入八路军序列。同一时期,胶东地区的招远、栖霞、福山、平度、昌邑和潍县等地也都建立了人数不等的抗日武装,进一步扩大了抗日队伍。1942年7月1日,中共中央军委、八路军总部、山东军政委员会决定撤销山东纵队第五支队,成立胶东军区。1943年3月,又将山东军区第五旅并于胶东军区。至此,胶东军区辖东海、北海、西海、南海四个军分区和6个团。军区机关先后驻扎海阳、牟平、莱阳等地。抗日战争时期,胶东武装力量共消灭日伪军13.4万人。三是解放战争时期武装力量的势不可挡、屡建奇功。胶东军区与胶东民兵游击队一起在解放战争中摧枯拉朽,战功赫赫,先后取得了掖县粉子山战役、胶东保卫战、掖县保卫战、道头阻击战、莱阳城战役、二次解放烟台、解放长山岛战役等重大战役胜利,为民族的独立和人民的解放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重要贡献。这一时期,胶东地区成为山东的主战场之一,是华东野战军重要作战区和战略后方。解放战争时期,胶东武装力量共消灭国民党军16万人。四是胶东武装力量对全省、全国革命的历史性贡献。抗日战争胜利后,胶东武装整编为胶东军区五师、六师,以其为源头和基础,在解放战争时期先后有27、31、32、41军从胶东大地走出,新中国成立后历经整编,仍有27、31、41集团军驻守在祖国大江南北,占全国陆军18个集团军的六分之一。

正确领导

各级党组织的正确领导是烟台“胶东革命”取得伟大胜利的关键因素。一是中共中央特别关注、正确指示。党中央向来在重要关口和重大事件上关注和指导着胶东革命。1921年秋,中共中央派中共早期领导人邓中夏、王荷波来烟开展革命活动,发展烟台海军学校进步学生郭寿生为共青团员,播撒革命火种。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陈独秀曾函示郭寿生及时向他汇报烟台革命情况。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根据中共中央指示,在上海暨南大学上学的莱阳籍共产党员李伯颜,于1927年12月回到莱阳建立起胶东第一个农村党支部——中共前保驾山村支部;1928年3月,又在莱阳创建胶东第一个县委——中共莱阳县委。1929年,周恩来同志密切关注烟台,先后多次派柳直荀、胡允恭等党的重要干部到烟台指导革命斗争,并处理争取已投靠国民党的胶东军阀刘珍年之事。1933年12月,胶东特委与山东省委失去联系后,中共中央北方局派常子健来胶东,于1934年2月组建第二届胶东特委。1945年9月29日,美国海军第七舰队企图在烟台登陆,中共中央电令坚决拒绝美军在烟登陆,使烟台党政军民明确了斗争方针和策略,彻底粉碎了美军阴谋。1941年3月18日,在接到牙山战役胜利的报告后,毛泽东同志曾动情地说:“了不起,了不起!许世友打红了胶东半边天。” 1947年9月,胶东保卫战初始,毛泽东同志又亲自草拟电文指挥战役,其对情况了解之准确、指导之具体,令人赞叹不已。 1947年10月8日收复掖县后,毛泽东同志即罕见地以中共中央名义复贺电:“庆祝你们收复掖县及歼灭敌人数部的重大胜利。自从你们转入反攻后,我军业已无例外地全面转入反攻,敌人已没有任何一处再能进攻……希望你们在华东局正确领导之下,继续争取胜利。”二是山东党组织高度重视、正确指导。山东党组织历来重视胶东革命,并给予有力的支持和指导。1925年11月,中共山东省委派正在山东农业专科学校学习的共产党员宋海艇,回到家乡莱阳开展农民运动,发展党员。1933年3月,中共山东省委指示张静源在牟平刘伶庄建立起首届中共胶东特委,为便于同各县联系,同年8月迁至烟台市区北大街,从而结束了胶东地区党组织多头发展、各自为政的局面,进入到统一领导、协调一致的新时期。之后,在胶东抗日和解放战争时期,中共山东分局、华东局先后及时而具体地实施了正确领导,使胶东革命风起云涌、如火如荼。三是胶东各级党组织身先士卒、正确领导。胶东各级党组织从产生到新中国诞生,坚守信仰、不屈不挠,献身革命、前赴后继,勇于创新、敢于胜利,在领导党政军民革命斗争中,做出了重大贡献。党的建设方面,在创建胶东第一个党小组、第一个农村党支部、第一个县党委之后,成立首届中共胶东特委,使烟台成为胶东政治中心,聚合各方力量,形成强大革命洪流。其领导范围为烟台、威海、青岛、潍坊等广大地区,在胶东革命斗争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核心作用。至1949年9月,胶东地区共产党员发展到324233名。武装建设方面,在创立昆嵛山红军游击队、成立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三军和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胶东抗日游击第三支队之后,随着武装斗争的深入,成立胶东军区,使烟台成为胶东军事中心,统一了胶东区域内主力部队和地方武装的领导和指挥。政权建设方面,在建立山东第一个抗日民主政权——北海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和成立胶东区行政联合办事处之后,1942年7月7日在栖霞成立胶东区行政主任公署,又使烟台成为胶东行政中心,担负起胶东地区抗战中的行政领导工作。在“三中心”的各司其职、密切配合下,1945年8月24日,烟台第一次解放,成为全国解放最早、最大的城市之一。而青岛则在1949年6月2日才获得解放。烟台的解放,彻底结束了日本帝国主义在胶东的侵略和殖民统治,并为八路军进军东北,解放全中国发挥了重要作用。1945年9月、1947年6月,在烟台党政军和各界群众的坚决斗争下,分别粉碎了美舰企图登陆烟台阴谋和取得了杨禄奎事件的胜利。震惊中外的两大外交事件,谱写了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外交史上的新篇章,向世人昭示中国人民是不可欺的!这又使烟台成为胶东外交中心。胶东革命这些政治、军事、行政、外交等中心,共同托起烟台“胶东革命”无可辩驳的中心地位。正是在各级党组织的总揽全局和坚强领导下,胶东军民团结一心、英勇顽强、舍生忘死,夺取了胶东革命的最后胜利,并为全省、全国革命胜利做出了卓越贡献。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烟台革命先驱抛头颅、洒热血,把昔日风雨如磐、长夜难明的黑暗岁月,变成今朝千帆竞发、百舸争流的光明时代,使烟台毋庸置疑地成为胶东革命中心和红色文化龙头城市。作为胶东革命胜利成果的承载者和红色文化的传承人,我们有责任发扬胶东革命坚定信念、献身事业的伟大精神,开拓进取、无私奉献,创造出更加璀璨的红色先进文化,谱写烟台明天光辉灿烂的美好篇章。

(中共烟台市委副秘书长宋志刚提供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