辉煌的历程与宝贵的经验

——访教育部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王炳林教授

作者:    发布时间:2016-07-15    来源:中国共产党历史网
分享到 :

2016年7月1日是中国共产党建党95周年。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学习党的历史经验,强调“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学习党史、国史,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的必修课。”那么,如何理解党史教育的意义和价值?如何认识中国共产党发展的历史分期以及我们党取得的辉煌成就与宝贵经验?党史教育中有哪些方法?在高校进行党史教育时应该如何把握这些方法?带着这些问题,本刊记者采访了教育部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王炳林教授。

记者:王教授您好,首先请您谈谈在高校进行党史教育的意义和价值?

王炳林:我们党历来重视党史研究和教育工作。毛泽东曾指出:“如果不把党的历史搞清楚,不把党在历史上所走的路搞清楚,便不能把事情办得更好。”他强调,“指导一个伟大的革命运动的政党,如果没有革命理论,没有历史知识,没有对于实际运动的深刻的了解,要取得胜利是不可能的。”在这里,毛泽东把学习和研究党史提到了革命政党能否指导当前革命运动的高度上看待,提到关乎革命运动成败的重要位置来看待。可见进行党史学习和党史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重视历史学习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是一部丰富生动的教科书。用党的历史教育党员、教育干部、教育群众尤其是教育青少年,是党史工作服务党和国家大局的重要内容。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民族的历史是一个民族安身立命的基础。总结和汲取历史教训,目的是以史为鉴,更好前进。”对于高校而言,开展党史教育具有格外重要的意义。

第一,学习党史有助于深刻领会中国社会的发展规律。在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壮阔进程中,历史和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开展党史教育能够促进高校师生对于中国近现代社会历史发展和革命与建设规律的全面把握与深刻理解,能够使广大师生进一步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

第二,学习党史有助于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中国共产党是善于理论创新的政党。中国共产党在团结带领广大人民群众不断夺取革命、建设、改革的重大胜利的伟大实践中,创造性地发展马克思主义,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学习这些理论成果是党史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

第三,学习党史有助于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通过学习党史,可以更深刻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魅力所在。理想信念的坚定来自对理论的认知。只有认真学习和深刻领会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才能更加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

记者:那么,应该怎样认识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进程?

王炳林:进行党史教育,离不开对党的历史进程的理解和把握。在90多年的风雨历程中,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谱写了壮丽史诗,集中体现为完成和推进了三件大事。第一件大事是我们党紧紧依靠人民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建立了新中国。第二件大事是我们党紧紧依靠人民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第三件大事是我们党紧紧依靠人民进行了改革开放新的伟大实践,开创、坚持、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认识党的历史进程可以有多种视角。俗话说,漫漫人生路,关键就几步。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也是如此,在漫漫征程中,有若干关节点是非常重要的。这里,我谈几个具有转折意义的重大事件,或许对理解党的历史进程有帮助。

第一,关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开展党史教育,首先要认识到,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社会历史的必然产物。谈到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就是谈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可以说,是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促成了共产党的诞生。那么,这里就产生了一个问题:中国共产党为什么选择马克思主义?这是因为,进入20世纪20年代后世界形势和中国的社会状况发生了深刻变化,形成了适宜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生根发芽的土壤和气候。首先,需求是第一推动力。马克思曾指出:“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中国革命需要马克思主义指导,关键是找到解决中国问题的出路。其次,榜样的作用是巨大的。毛泽东曾用形象生动的语言说:“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从俄国十月革命中看到了中国的希望,提出了“以俄为师,走俄国人的路”的口号。再次,思想解放的威力是无穷的。五四运动以后,思想界更为活跃,各种学说异彩纷呈,与马克思主义一起共同形成多元化的社会思潮。思想的解放为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开辟了更宽阔的舞台。马克思主义就是在与其他社会思潮相互碰撞、争论中得到广泛传播并逐步获得认同的。最后,文化融通是基础。中国古典哲学的若干基本倾向与马克思主义理论有相通之处。其一,唯物论。《史记》引用了管仲的一段话:“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其二,辩证法。“祸兮福之所倚, 福兮祸之所伏”,已成为人们的常识。《易传》的“ 一阴一阳之谓道”,“ 刚柔相推而生变化”,是更精粹更深邃的辩证观点。其三,社会理想。马克思主义的目的是为了解放全人类,实现共产主义。儒家学者所撰写的《礼运》篇中, 宣扬了“ 大同” 的理想。大同社会的原则是“ 天下为公”。总之,在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并且日益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过程中,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先进分子纷纷准备要建立工人阶级的革命政党,于是,中国共产党从酝酿、准备到建立就成为一种必然选择。

第二,关于遵义会议。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开展工人运动、农民运动,进行国共合作,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大革命。但是,幼年的党在军事斗争等问题上经验不足。蒋介石汪精卫发动反革命政变后,共产党人遭到屠杀。毛泽东开始认识到,政权是从枪杆子里面出来的。中国共产党人开展武装斗争,开辟革命根据地,开辟了革命新道路。但是,由于王明“左”倾错误的扩大,导致第四次反“围剿”失败,红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在长征途中召开的遵义会议,是我们党历史上的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遵义会议基本确立了毛泽东在中共中央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在极端危机的历史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遵义会议也是中国共产党坚持独立自主的标志。长征正是工农红军坚决贯彻灵活机动军事理念的伟大胜利。长征,是苦难,也是辉煌。长征也铸造了坚定信念、勇往直前、坚韧不拔,众志成城、百折不挠的革命精神。

第三,关于延安整风运动。在抗日战争时期,为提高全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党中央决定开展学习运动,努力将全党变成一个大学校。中央成立学习委员会,毛泽东等中央领导带头学习党的历史,总结党的历史经验教训。在全党学习基础上开展的整风运动,使全党在思想上达到了空前的统一与团结,为党的七大成功召开奠定了思想政治基础。中共七大确立了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地位,是中国共产党政治上更加成熟的重要标志。

第四,关于新中国成立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经过艰苦卓绝的奋战,终于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新中国的成立使人民成为国家、社会和自己命运的主人,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制度向人民民主制度的伟大跨越,实现了中国高度统一和各民族空前团结。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中华民族发展进步从此开启了新的历史纪元。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创造性地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使占世界人口1/4的东方大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广泛最深刻的社会变革。我们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积累了在中国这样一个社会生产力水平十分落后的东方大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经验。

第五,关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1978年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从此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开始了新的伟大实践,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期。

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起点。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伟大历史性转折,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为在改革开放实践中探索新道路奠定了可靠的基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在这次全会前后开始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我们党在开辟发展道路的同时,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将马克思主义与我国国情相结合,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大胆吸收借鉴人类社会一切文明成果,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经过不懈探索,我们党对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党的执政规律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把握,正确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在一次次与时俱进中,先后创立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开拓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

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建设的强大动力。在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十一届三中全会形成的改革开放、开拓进取、求真务实等精神,成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动力和思想武器。正因为30 多年来中国共产党继承和发扬了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形成的解放思想、开拓进取精神,才有了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功实践,才使我国的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综合国力迅速增强、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迅速提高,才使中国真正进入了强国行列。

90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可以概括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保障,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记者:能否请您进一步谈谈,如何认识我们党取得的辉煌成就与宝贵经验?

王炳林:通过党史教育,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我们党取得的辉煌成就与宝贵经验。这些经验主要体现在:

第一,科学判断形势是制定正确政策的前提。正是因为科学判断了中国革命是世界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也对抗日战争的国际形势有全面的分析,才迎来了抗日战争的胜利。中国共产党面对新中国成立后的复杂国际形势,我们的对策主要表现在:其一,新中国成立到50年代末期的三条方针,即“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和“一边倒”;其二,50年代后期到60年代末的两个中间地带战略,即一个中间地带是指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的广大经济落后国家;另一个是指以欧洲为代表的帝国主义国家和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我们的战略是依靠第一中间地带,争取第二中间地带,反对两个超级大国的霸权主义。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对国际形势有了新的判断:其一,有可能争取较长时期的和平环境;其二,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其三,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主要矛盾的集中体现。正是基于这样的判断,我们党提出了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科学决策。

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变革大调整之中。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但世界仍然很不安宁,世界和平与发展面临诸多难题和挑战。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革命加速推进,其双刃剑的特性进一步明显,机遇和挑战并存。在世界经济发展风险因素增多的情况下,发展中国家总体上处于不利状态。霸权主义、恐怖主义、民族分裂主义、宗教极端主义威胁世界安全。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境内外敌对势力加紧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战略。核心价值观影响制度设计和权力运行,进而影响到思维方式和话语体系。我们要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第二,认清国情是制定政策的基础。以前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出现严重失误的根本原因之一,就在于提出的一些任务和政策,包括一些制度安排和发展目标,脱离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新时期我们对国情的基本认识是:我国社会主义必然存在一个长期的初级阶段。正确认识到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这是我们能够成功改革的基础。我国改革开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还没有从根本上摆脱不发达的状态,仍然带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明显特征。主要表现在:工业化的历史任务尚未完成,总体判断,还处于工业化的中期阶段。目前,我国的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发展很不平衡。从社会和谐方面看,人与人、人与自然等方面还有诸多不和谐之处。城乡差距大,自然环境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生态文明建设更为迫切。 我们强调认清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不是要妄自菲薄、自甘落后,也不是要脱离实际、急于求成,而是要坚持把它作为推进改革、谋划发展的根本依据,从而探索出新道路。总而言之,只有正确认识到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期阶段,还没有从根本上摆脱不发达的状态,才能使我国政策的制定得以更加合理正确。

第三,坚持解放思想、勇于理论创新。理论创新是一切创新的先导,解放思想不仅要同实际联合起来,而且要做到以人为本。回顾中国共产党90年的历史,党的理论和实践的每一步前进,党的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每一步发展,都是坚持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的结果。其一,解放思想是改革成功的一大法宝。解放思想不是头脑发热,更不是空想蛮干。解放思想要把握好以下几点:一是坚持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统一。脱离实际的解放思想是空想,以实际不成熟为借口反对解放思想是因循守旧。二是解放思想与以人为本的统一。中国共产党的最高价值标准是为人民服务,也就是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三是解放思想与科学发展的统一。其二,理论创新是一切创新的先导。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经历过两次历史性的飞跃:第一次飞跃,找到了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产生了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毛泽东思想这一科学理论体系。第二次飞跃,找到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道路,产生了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在中国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贯穿着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这个理论体系,独创性地提出一系列新的重大理论观点、重大战略思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深刻领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根本的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与时代发展同进步、与人民群众共命运。在这个过程中,要注意克服两种倾向:其一,经验主义;其二,教条主义。

第四,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把促进改革发展同保持社会稳定结合起来。在改革开放中,我们注意协调改革力度、发展速度同社会可承受程度的关系,把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结合点。这样的结合,既避免了不少转型国家出现过的经济严重衰退和政治剧烈震荡,又使改革发展成果真正惠及全体人民。有俄罗斯学者总结过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功经验:其一,中国领导人在改革开放之前进行了意识形态领域的配合工作。毫无疑问,“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起到了解放人们思想、为改革培育土壤的作用。其二,所有改革开放政策的制定都以中国特殊国情为基础,是中国土生土长的改革。而俄罗斯在苏联解体后,照搬西方经济教科书上的教条,结果导致经济崩溃,工农业产量锐减,20世纪90年代初俄罗斯经济改革的后果,至今仍留有影响。其三,政府推广政策时采取“慢慢来”的做法。这是为了确保绝大多数普通老百姓理解政策的含义,并且充分考虑到民众对变革的承受力,让大家相信困难是暂时的、是可以克服的。十八大报告强调,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这是说,既清楚应该走什么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也清楚不该走什么路:绝不照搬西方政治制度模式。保持社会稳定必须有坚定的领导核心,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共同富裕,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有一个坚定的领导核心,这个核心只能是中国共产党。这是因为,坚持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正确方向,维护国家统一、社会和谐稳定,都需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记者:您认为,党史教育中有哪些方法?在高校进行党史教育时应该如何把握这些方法?

王炳林:进行党史教育,最根本的是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在当今这样一个信息时代中,海量的网上信息真假难辨,甚至出现篡改历史、捏造历史、亵渎英雄与领袖的现象。面对这种情况,进行党史教育要基于研究者查阅的大量史料,并从中甄别可靠的信息,区分好历史事实与历史评价,尊重客观规律,从历史事实出发,引导受教育者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正确地看待历史,从而避免被错误的历史观误导。

从根本上说,进行党史教育的指导理论是唯物史观。具体来说,党史教育还应该坚持以下几种方法。

第一,辩证分析法。进行党史教育应当注意到古今的联系,揭示历史发展过程中的辩证关系。正如毛泽东强调的那样,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这里的历史主义,指的是不要离开历史的观点去研究历史,注意把辩证法应用于历史研究的过程之中。在党史教育中对辩证分析法的运用,应该摒弃那种要么肯定一切,要么否定一切的简单化倾向,具备辩证分析的基本方法。

第二,古今中外法。1942年,毛泽东在《如何研究中共党史》的讲话中,提出了这一概念:所谓“古今”就是历史的发展,所谓“中外”就是中国和外国,就是己方和彼方。其主要内容包括三个方面:其一,强调历史的连续性,研究者要用发展的观点考察历史,不能割断历史;其二,认为历史条件的变化导致历史不断发展,呈现出具体历史现象的暂时性和阶段性。因此,一切具体历史现象都是特定历史条件的产物,历史研究者应当把研究对象放到一定的历史范围内来考察,不能用任何固定的、先验的原则判断历史事实,不能用后人达到的认识水平来苛求前人。其三,强调历史发展是一个相互联系的过程,要用全面的、联系的观点来考察历史,研究党史要有宽广的视野,要放到国内外大背景下进行,不能孤立地、片面地看问题。运用古今中外法对历史事件和人物作出科学评价,无疑能够对高校进行党史教育产生深远的积极意义。

第三, 比较研究法。比较研究法的应用又可以具体分为三个方面:其一,纵向的比较,即从不同时期的历史现象中寻找可资借鉴的规律性东西。从历史的类似发展中,捕捉经验和教训,是当下进行党史教育应该坚持的一个方法。其二,通过横向比较同一时期不同空间的历史现象,深化对党的历史与现实的认识。这也为我们的党史教育提供了有利的思路。其三,突出时代特点,以宽广的国际视角看待党的理论和实践。

第四,史论结合法。这里的“史”和“论”,有多重含义。其一,如果“史”是指历史事实,“论”则是指研究历史的指导理论。党史教育要以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方法为指导。其二,如果“史”是历史资料,“论”则是指研究历史得出的结论。进行党史教育应该建立在充分的党史研究基础上,党史研究必须详细地占有史料,应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对其进行分析、研究,从中引出正确的结论。史论结合的方法不仅为研究党史提供了科学的方法,也为党史教育提供了思路。

转自:《思想教育研究》2016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