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南事变后周恩来"千古奇冤"题词 冲破层层封锁见报
“为江南死国难者志哀”、“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这两幅出自周恩来的题词,很多人并不陌生。
可是,你了解这两幅题词的来历吗?你知道这两幅题词是怎样冲破国民党的层层新闻检查和封锁,与广大读者见面的吗?
悲愤抗议国民党
周恩来凌晨题词寄托哀思
近日,在重庆图书馆的特藏中心,记者看到了印有这两幅题词的《新华日报》。其中,“为江南死国难者志哀”刊登于1941年1月18日报纸第二版的左侧居中位置;“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则刊登于第三版的右下方。
1940年,蒋介石掀起第二次反共高潮,限令新四军在一个月内,全部开赴黄河以北。1941年1月,皖南新四军9000余人在北移的过程中,在安徽泾县茂林地区遭到国民党军队的伏击,除2000余人突围外,其余全部牺牲。军长叶挺被扣,副军长项英遭叛徒杀害。这就是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
“皖南事变发生后,国民党不断采取行动,妄图掩盖罪行。在重庆的中共代表团和南方局则在周恩来的领导下,与国民党展开积极斗争。”重庆市文史研究会副会长、重庆图书馆研究馆员王志昆向记者介绍。
1941年1月17日,国民党发表“一·一七”通告,下令撤销新四军的番号,污蔑新四军为“叛军”,并强迫重庆各报必须在18日刊载国民党“发言人谈话”。
当天,周恩来指示《新华日报》拒绝刊载国民党的“发言人谈话”,并组织人员撰写了揭露皖南事变真相的报道和驳斥国民党反动军令的评论文章。但是,这些报道和评论文章却全部被国民党新闻检查机关扣压。
1月17日夜,周恩来获知这一情况后,满含悲愤,挥笔写下了举世闻名的“为江南死国难者志哀”和“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两幅题词,秘密指示在当日即将出版的《新华日报》上将其刊出并大量印发。
王志昆表示,周恩来通过题词,向国民党反动的专制统治发出了无声的抗议,同时也表达了对皖南新四军将士的无限哀悼。
“移花接木”巧妙撤换
《新华日报》争分夺秒赶印题词
为了刊登周恩来撰写的题词,这天的《新华日报》版面作了特殊安排,巧妙地“移花接木”——先发了两篇同木刻题词同样大小的稿件,这是专门供国民党新闻检查官和报馆门外的宪兵特务看的。他们见报上没有“皖南事变”的字样,以为“平安无事”,就离开了。
检查官一离开,《新华日报》的工人就立马紧锣密鼓地开始撤换稿件。
新四军研究会双印委员会的周岩曾在文章《“皖南事变”的真相怎样大白于天下》中这样描述印刷工人赶印报纸的情形:“……印刷厂的有关同志将刚刚打过纸型,温度高达几百度,有些铅字和铅条已经融化在一起的活字版上的两条新闻撤了下来,再换上周恩来两幅题词的铅版……接着,重新打型、浇版上机,争分夺秒地赶印。”
当时在周恩来身边工作的童小鹏也在《在周恩来身边四十年》一书中回忆了当年送报纸的情形:“(1月18日)黎明前,印有周恩来题词的报纸印好了。报社的同志和勇敢的报童把报纸包在铺盖卷里,装在箩筐里,从报社的后山偷运进城,送到广大的读者手中。当国民党顽固派发觉市面上出现印有周恩来亲笔题词的《新华日报》时,大批的报纸已经冲破国民党军、警、宪、特的封锁,传遍了山城的大街小巷。”
在书中,童小鹏还提到,震惊的国民党当局立即下令搜查报纸,逮捕报童、报丁。
周恩来知道后,亲自到警备司令部交涉放人和要回被扣的报纸,并气愤地对国民党官员说,如果不放人,他就和董必武自己上街卖报。
就这样,国民党当局不得不放回扣下的人。周恩来拿了部分被扣的报纸,在归途中散发给了路边行人。
王志昆说:“周恩来题写的这满含悲愤的25个字,一下揭穿了皖南事变的实质,使皖南事变的真相大白于天下,把国民党制造破坏团结、损害抗战的严重罪行暴露于国内外人民面前,也激起了国内外进步舆论对国民党暴行的谴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