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改革激发了中国亿万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近代以来,农业的生产方式,仍然是由封建地主阶级占有大量土地,并把土地租佃给无地和少地的农民耕种,对农民进行剥削。这种封建的土地关系,是封建剥削制度的根基。反封建,最根本的是要消灭封建制度的经济基础,即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离开废除这种土地所有制的斗争,单纯地反对封建思想和文化,是不可能彻底的,也不可能从根本上动摇封建制度的基础。所以,土地革命就成为中国民主革命的基本内容之一。由于中国资产阶级的软弱,没有力量领导农民完成反封建的历史任务,只有中国的无产阶级及其政党中国共产党,才明确提出并且领导农民完成这个任务。把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改变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任务和基本纲领之一。从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开始,中国共产党领导农民进行打土豪、分田地的土地革命到抗日根据地实行减租减息,再到解放战争时期进行彻底的土地改革。新中国成立后,在华东、中南、西南和西北等新解放区和即将解放的地区,封建土地所有制仍然严重地束缚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这表明,新民主主义革命虽然取得了胜利,但它的经济纲领尚未彻底实现。所以,党和人民政府领导亿万农民进行了土地改革运动。可以说,这个时期的土地改革是民主革命时期土地改革的继续,具有一定的历史必然性。
解放战争时期和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了土地改革运动。当时土地改革的目标或目的很明确,就是废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实现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中国原有的土地制度极不合理,就旧中国一般的土地情况来说,大体是:占乡村人口不到10%的地主和富农,占有约70%至80%的土地。他们借此剥削农民,所谓“地主不劳动,粮食堆成山”,就是因为土地制度不合理。占乡村人口90%的贫农、雇农、中农等,只占有约20%至30%的土地。他们终年劳动,却不得温饱。这种不合理的土地制度,严重抑制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极大地束缚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这是中国贫穷落后的根源,也是国家工业化和独立、富强的基本障碍。所以,要改变这种情况,就必须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使人民解放战争获得源源不断的人力、物力支持,同时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这就是实行土地改革的基本目的。毫无疑问,土地改革的结果,有利于穷苦农民,能够帮助农民解决一些穷困问题。但土地改革的基本目的,不只是单纯地为了救济穷苦农民,而是为了解放农村生产力,为国家工业化开辟道路。
解放战争时期和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土地改革,是在两个土改法规的指导下进行的。一个是1947年10月颁布的《中国土地法大纲》,一个是1950年6月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关于土地改革的主要办法,《中国土地法大纲》明确规定了彻底平分土地的基本原则,即“乡村中一切地主的土地及公地,由乡村农会接收,连同乡村中其他一切土地,按乡村全部人口,不分男女老幼,统一平均分配,在土地数量上抽多补少,质量上抽肥补瘦,使全乡村人民均获得同等的土地,并归各人所有”。总体上看,这个规定有利于满足广大农民首先是贫雇农的土地需求,但将一切土地加以平均分配的办法,容易导致侵犯中农的利益。所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对这个办法作了修改。一是由征收富农多余的土地和财产,改变为保存富农经济。二是由没收地主在农村的一切财产,改变为没收地主的土地、耕畜、农具和多余的粮食及其在农村多余的房屋,其他财产不予没收。分配土地,“以乡或等于乡的行政村为单位,在原耕基础上,按土地数量、质量及其位置远近,用抽补调整方法按人口统一分配”。各地在执行这一政策规定时,结合本地实际,首先确定分田标准,然后采取自报公议的办法,确定各户分田的亩数、地段及耕畜、农具等。
老百姓为什么支持共产党和解放军?因为共产党分给了老百姓土地,解放军保护了老百姓的土地
新老解放区的土地改革是在广阔范围内进行的,是中国几千年历史上一次翻天覆地的社会大变革。它从根本上铲除了盘根错节的封建制度的根基,使长期遭受地主阶级压迫和剥削的广大农民翻身作了主人。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不仅在反对帝国主义的斗争中,而且在反对封建主义的斗争中,创造了过去中国任何政党不曾有过的丰功伟绩。
土地改革的基本完成,使我国农村的土地占有关系发生了根本变化。占农村人口92.1%的贫农、中农,占有全部耕地的91.4%;原来占农村人口7.9%的地主、富农,只占有全部耕地的8.6%。在中国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所有制被彻底废除,“耕者有其田”的理想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终于变成现实,长期被束缚的农村生产力获得历史性的解放。广大农民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普遍添置耕畜、水车及新式农具,改善和扩大自己的经营,掀起群众性的生产热潮,粮食、棉花、油料等主要农产品的产量逐年增加。1951年比1950年分别增长8.7%、48.8%、22.4%,1952年又比1951年分别增长14.1%、26.5%、12.5%。这充分显示了土地制度改革对解放生产力、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的巨大推动作用,并且直接促进了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工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包括农业税的大幅度增长,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全面恢复和发展起了重大作用。在生产发展的基础上,农民的收入普遍增加,生活明显得到改善。
广大农民获得土地等基本生产资料之后,不仅迅速提高了经济地位,而且提高了政治地位。一大批农村党员、农民积极分子参加农村基层政权组织,真正实现了对旧的基层政权的改造。翻身农民在每个乡村都建立了自己的武装——民兵组织,全国民兵发展到1280余万人。这是巩固人民民主专政和保卫翻身果实的重要力量。
土地改革运动大大促进了农村文化发展。土改后随着农村经济的恢复,农民的文化需求日益增加。各地农村普遍开展文化扫盲运动,利用冬季农闲时间,组织农民学习文化,学习政治,提高农民的素质。随着贯彻新婚姻法、扫盲、爱国卫生等工作的开展,农村中普遍进行扫除封建迷信、改革陈规陋习等移风易俗活动,初步兴起农村文化建设热潮,这对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村社会进步起到了重要作用。
勿庸置疑,土地改革极大地推动了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中国共产党领导农民进行土地改革这个事实,使农民迅速分清了国共两党和两个政权的优劣,极大地调动了他们支援革命战争、建设新国家新社会的积极性。解放战争时期,在“参军保田”的口号下,大批青壮年农民踊跃参军。农民不仅将粮食、衣被等物资源源不断地送往前线,而且组成运输队、担架队、破路队等,随军行动。仅淮海战役期间,就有543万支前民工抱着“毁家支前”的决心,奔走在无数条通往战场的大路小径上。老百姓为什么支持共产党和解放军?就是因为共产党分给了老百姓土地,解放军保护了老百姓的土地。正如毛泽东所说:“如果我们能够普遍地彻底地解决土地问题,我们就获得了足以战胜一切敌人的最基本的条件。”
新中国成立后,党领导全国人民开始为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而奋斗。土地改革在全国的基本完成,从根本上铲除了中国封建制度的根基,带来了农村生产力的大解放,农村经济的大发展,农民生产积极性的大提高,为我国逐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扫清了障碍。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反对封建主义斗争的历史性标志,为新中国的经济恢复发展与社会进步奠定了重要基础。
经过土地改革,农民不只是在经济上翻了身,在政治上也翻了身
应该说,土地改革既包括经济方面,又包括政治方面,这两者不能截然分开。为了在农村反霸斗争中减轻农民的经济负担,新解放区在土地改革开始之前,普遍进行了减租、减息和退押工作。主要是减少农民交给地主的一部分地租额,一般为“二五”减租(即减25%);同时减交农民向地主借贷的一部分高额利息。针对南方土地租佃关系中广泛存在的押租制,即农民租佃地主的土地时必须先交纳押租金,人民政府规定:在原则上地主应将押租金退给农民,但不应翻老账,不应计算利息。开展减租、减息和退押工作,是从经济上反对地主阶级的地租剥削,包括地租以外的额外剥削的重要步骤。这些措施免除了土地改革前农民每年向地主交纳的地租达3000万吨以上的粮食。这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民所受的经济剥削,有利于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受到战争破坏的农业生产较快恢复和发展。通过开展减租、减息和退押运动,新解放区的广大农民获得了经济利益,农户总数中有50%—70%增加了收入,并加大对生产的投入,初步改善了生活。同时,许多农民在这场斗争中提高了阶级觉悟和政治觉悟,各地建立起以农民积极分子为骨干的具有战斗力的农民协会组织,以及青年团、妇联、民兵组织,进一步加强了农民的政治优势,为在新解放区实行土地改革提供了组织基础和群众基础。可见,经过土地改革,农民不只是在经济上翻了身,在政治上也翻了身。
土地改革中,约有3亿无地和少地的农民,分得约有7亿亩土地。广大农民不仅获得了土地,免除了地租,还分得大批其他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计有耕畜296万头、农具3944万件、房屋3795万间、粮食100多亿斤。获得经济利益的农民约占农业人口的60%到70%。这是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经济补偿,极大地激发了中国亿万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作者为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二研究部一处处长)
原载:人民论坛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