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

原标题: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
作者:张西立    发布时间:2017-09-14    来源:成都日报
分享到 :

“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这句如今响彻神州大地的时代强音,是习近平总书记2016年7月19日视察宁夏银川神华宁东能源化工基地时提出的。“中华民族的事业不能停顿,要接续前行。中华民族积蓄的能量太久了,要爆发出来去实现伟大的中国梦。这是我们这一代人的历史使命,我们每一个人都在自己的岗位上为实现这个目标而奋斗。”当前正值全党全国人民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7·26”重要讲话精神,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之际,重温“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这句简短质朴而又思想深刻的经典论断,尤感振聋发聩、催人奋进。

实干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今天的中国是历史中国的延续。中华文明五千年来所以能够薪火相传、生生不息,根本的一条在于历史上的中华各民族不怕困难、愈挫愈勇的民族特性。毋庸置疑,勤劳、实干是世界上每个伟大民族普遍拥有的优良品格,如果从中华文明史加以审视,这种精神品格对于中华民族更有着独特而深刻的思想内涵。

一是“天道酬勤”的人生哲学。人文与天文相通,人道师法天道。中国古代先哲通过实践、思考和感悟,建立了人与自然内在契合、共生并存的认知理念。孔子主张“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传统中国人不仅生产劳动讲究“与四时合其序”,耕作不违农时,就是日常生活也是遵循阴阳更替规则,注重起居有常、饮食有度、举止得体。与此相关,诸如“天道酬勤”“一勤天下无难事”等便成为数千年来中国人砥砺前行的人生信条。

二是入世务实的民族特性。“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中华文化没有宗教传统,可是推崇入世务实的儒家文化作为主导文化形态的地位大体不变,这就决定了中华文化理性平实、经世致用的文化底色。中国人生来似乎就有彻底的人生态度,即体即用、体用不二,把做好自己当下的事情看作是最紧要的,本着“内圣外王”的路径,追求在现实生活中实现内在超越。这正是中华文化传统中体现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精神的主流所在,也是中华文明屡遭外来文化的冲击而能够返本开新的内在缘由。数千年来,中国人正是秉承这种稳定强大的文化性格,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直至自己干不动为止,在维系家族繁衍生息的同时缔造了一次又一次中华古典文明的辉煌。

实干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客观要求

社会主义事业,是迄今为止人类历史上最为壮丽的日出,代表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趋势和未来前景,但“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社会主义的大厦从蓝图绘就到具体实施,是一项极其宏大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几代人、十几代人乃至几十代人接力奋斗。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长征永远在路上,一代有一代人的长征,我们这代人就是要走好属于我们这代人的长征。社会主义建设就是一场伟大的“长征”,有开端,有阶段,但是没有终结,需要我们一代一代接力以进、永续推动。

一是社会主义是劳动者、实干家的天下。马克思主义最讲究、最通晓实干精神。马克思、恩格斯正是从对劳动的解剖洞悉了社会历史运动的密码,发现了唯物史观这个彻底改变人类历史进程的锐利武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说过,不干,连半点马克思主义都没有。劳动之所以光荣,劳动者、实干家之所以备受尊崇,道理就在于此。科学社会主义从空想变为现实,从筚路蓝缕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取得新成就,昭示着这是一条人间正道,是从根本上造福每一名社会成员的辉煌事业,离不开全体劳动者的自觉参与和辛勤付出。特别是作为共产党人更应身体力行,投身社会主义建设实践。

二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最大国情、最大实际迫切要求大兴求真务实、真抓实干之风。在一个脱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度里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是一件异常宏大、异常艰巨的事情,它既需要广大建设者具备强大政治定力,更需要时时处处发扬功成不必在我的实干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焦裕禄精神、红旗渠精神等精神,都可归结为“大干苦干加巧干”的实干精神。即便在今天,经过近四十年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我国综合国力得到质的跃升,人民生活显著改善,正在走向国际舞台的中央,正在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实际和最大国情没有根本改变,防范和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以及污染防治的任务依然存在,“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依然在路上,建设一个各方面都相当发达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宏伟目标依然在前方。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唯有按照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部署和要求,坚定不移地贯彻党在新时期的基本路线,坚定“四个自信”,以实干苦干的实际行动,把握难得的历史机遇,把几代人为之奋斗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同心推向新的发展阶段。

实干是共产党人应有的精神状态

共产党人应有的精神状态是与其历史使命内在关联的。《共产党宣言》指出,“共产党人为工人阶级的最近的目的和利益而斗争,但是他们在当前的运动中同时代表着运动的未来。”这是就党的纲领和策略而言。习近平总书记在“7·26”重要讲话中提出,在即将召开的党的十九大上,“我们党要明确宣示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担负什么样的历史使命、实现什么样的奋斗目标。”这是就下一步党的行动纲领及其应有的精神状态来讲的。

首先,对一个处于执政地位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来讲,有什么样的旗帜和纲领,带领人民群众走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就要求有什么样的精神状态。这个精神状态就其本质而言,在于能否遵从马克思主义的党性原则,从思想到行动贯彻彻底唯物主义的态度;就政治要求而言,是牢固确立“四个意识”,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就作风层面而言,其实就是能否做到“两个务必”——始终保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的态度,始终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就工作要求而言,就是能否始终与人民群众想到一起、干到一起的问题。

其次,具体到当前,具体到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之际,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精神状态呢?总的要求应该就是习近平总书记“7·26”重要讲话的开篇论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全党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确保党和国家事业始终沿着正确方向胜利前进。”具体要求有很多,譬如讲话中提到的“保持和发扬马克思主义政党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增强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知危图安”等等,无不是要求全体党员干部务必“以新的精神状态和奋斗姿态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前进”。

(作者为《红旗文摘》杂志社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