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红色文化精髓初探

作者:郭 强    发布时间:2018-03-02    来源:中国共产党历史网
分享到 :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命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西安这座城市有着悠久的人文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更是具有丰富红色资源的城市,长期以来我们对西安革命精神的挖掘、传承和宣传的力度相对较弱,与西安红色之城的地位是远远不相适应的。

西安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要展示好八路军西安办事处纪念馆、红军长征过境西安、西安事变纪念场馆“三大遗址群”为主的革命遗址,树立好西安红色文化之城形象。这就要求我们不断研究探讨西安红色文化的精髓,以坚定的政治信念指引我们从西安的革命精神中汲取奋进的力量,在新的时代为新的使命而永远奋斗。当前,“大西安”建设正全面拉开帷幕,迫切需要以西安红色文化中的精髓——“红城精神”鼓舞激励党员干部群众,在西安追赶超越的生动实践中谱写人生的新篇章。

“红城精神”发端于辛亥革命中的西安起义。鸦片战争之后,随着外国列强的不断侵略和满清政府的残酷压榨,西安地区人民群众的反帝反封建斗争日益激烈。1905年同盟会员井勿幕回陕开展革命活动,着手发动武装起义。根据同盟会组织的决定,西安革命党人原拟于 1911年10月6日(农历八月十五日)起义。消息不胫而走,到处流传。致使清政府当局加强了防范,加上连日阴雨等原因,起义未能如期举行。10月10日武昌由于炸弹爆炸提前起义,“武昌首义”成功后,10月22日西安在全国率先发动起义响应,从政治上、军事上给了清王朝以沉重的打击,有力地支持了南方刚刚建立起来的革命政权,为北方各省的起义树立了榜样,加速了清王朝的崩溃,在辛亥革命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西安地区不断高涨的革命热情,为起义成功奠定了牢固的群众基础,这就是西安这座城市拥有“红城精神”的革命基因。在我们“聚焦三六九,振兴大西安”的征程中,面对落后、面对困难,更要以这种红色基因激发斗志,发扬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进取精神,去勇立潮头。

“红城精神”成长于大革命中的坚守西安。1926年4月,军阀刘振华率镇嵩军八个师10万人马围困西安城,城内国民军仅有8500余人,杨虎城在共产党人魏野畴、刘含初等的支持下,主张坚守西安。西安城被围困日久,城中粮食日益紧缺,市民无以果腹,已到了“掘鼠罗雀”的地步。入冬以后气候转寒,每天都有数十人至数百人在饥寒交迫中死去。在如此艰难的情况下,西安军民也未有丝毫屈服,中共西安地委积极领导群众开展反军阀斗争,向李虎臣、杨虎城等将领反复宣传坚守西安的重大意义,鼓舞陕军士气。发动妇女和青年学生参加社会救济,组成纠察队维持社会秩序,组织市民开展自救运动,帮助群众渡过难关。组织学生成立宣传队,对市民群众和守城官兵进行鼓动宣传,坚定军民坚守西安的决心和胜利的信心。为解西安之围,李大钊委派于右任前往苏联敦促冯玉祥回国“重整国民军,进军西北,解西安围;出兵潼关,策应北伐”。9月17日,冯玉祥在五原誓师,组建援陕部队南下,11月28日西安城解围,历经艰苦卓绝、九死一生,坚守了227个日日夜夜的10多万军民奔走相告、欢呼胜利。西安反围城斗争的胜利是国共合作的典范,牵制了军阀刘振华10万军队8个月之久,有力地配合了北伐。1927年1月,西安皇城(注:现新城广场处)改名为红城,并将红城城墙和城内大街的门面店铺全部涂成红色,西安成了一片“红色海洋”。同时,在轰轰烈烈的群众运动中,各种大型群众集会多在红城广场举行,使西安成了名副其实的“红城”、中国北方“革命的中心”,当时流传着“南广州、北西安”的说法,共产党人邓小平、刘伯坚等都在西安开展革命活动,西安周边的党团组织和农民运动也发展的如火如荼。回顾历史,那种面临绝境仍然坚贞不屈的大无畏,造就了西安这座城坚韧不拔、自强不息的拼搏精神。在这种精神鼓舞下,西安怎能不创造出“奇迹”,当下对标成都、杭州等先进城市追赶超越,尽管在许多方面难度不小,但是我们有信心有决心在决胜全面小康过程中奋力实现追赶超越。

“红城精神”成熟于抗日战争中的西安“八办”。大革命失败到抗日战争全面爆发的10年,中共西安组织领导人民群众同国民党反动统治进行了长期曲折复杂的斗争,西安市(工)委先后7次遭到破坏,10次重建,在这种环境下,一批共产党员英勇牺牲,最少时全市党员仅剩20余人左右,西安的党组织经受了严峻的考验,他们仍然“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与西安“八办”团结协作,坚守在敌人的心脏。1936年春夏之交,中共中央在西安七贤庄设立了红军秘密交通站,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改为红军联络处,卢沟桥事变后又改称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驻陕办事处(人们习惯的称为西安“八办”)。开展统一战线是西安“八办”的重要使命之一,办事处紧密联系和帮助群众救亡团体,组织我党高级干部到学校演讲、会见社会各界力量,让党的抗日主张能够深入人心,取得最广泛的支持,成为当时国统区“暗夜中的灯塔”。“八办”还承担着接待我党高级干部往返国统区,输送进步青年和爱国华侨、国际友人前往延安的重要职责。朱德、周恩来、刘少奇、彭德怀等我党的高级领导人都曾在这里留下足迹。十年间,“八办”接待、引导进步青年和爱国华侨、国际友人数以万计,延安的抗大、陕公、鲁艺以及安吴青训班都在办事处设立了招生机构,西安“八办”成为抗战期间“通往圣地的航标”。此外,“八办”还负责为八路军输送后勤物资、向党中央传递情报、发行《新华日报》等重要工作。抗战期间西安市50余万人口,国民党当局从事特务工作的就有近50000人,在西安“八办”周边设置了20多个特务据点,同志们的工作时刻处于白色恐怖的危险中,被监听、跟踪甚至暗杀使工作人员时刻处在高度警惕状态,还要防范不断袭来的糖衣炮弹的腐蚀。这些同志正是具有铁一般的信仰、铁一般的信念、铁一般的纪律、铁一般的担当,不怕牺牲,忠诚于党,谱写了一个个可歌可泣的传奇故事,为西安这座城的红色基因中增加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奉献精神。西安正处在历史上机遇最多的黄金发展时期,面对“十大短板”,面对“民生九难”,我们必须弘扬历久弥新的西安“红城精神”,从中国革命史中汲取营养,坚定理想信念,继承发扬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激发砥砺奋进的精神动力,打造一支“对党忠诚、勇于担当、干净干事、充满活力”的西安铁军,为奋力追赶超越、决胜全面小康,加快建设具有历史文化特色的国际化大都市提供坚强组织保证。

(作者系西安红色文化传承研究中心副主任)